让文明成为桐庐的鲜明底色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8月22日 09:02:51 |
垃圾厢房旁,市民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斑马线前,驾驶员自觉停车礼让行人;城乡各地,经常能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在忙碌——这样的场景,在桐庐早已融入寻常烟火。就像八年前那个初秋,当“全国文明城市”的牌匾被郑重接过时,桐庐的文明故事,已经书写进街头巷尾的细节里。 硬件升级与治理优化 铸就文明基石 自2015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桐庐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绘就蓝图:完成120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停车位7000余个,新建及改建城区公园19处,“15分钟健身圈”“10分钟生活圈”让居民出门见绿、移步见景。 硬件提升的同时,治理效能同步升级。如今,校门口“家长+志愿者+校门爷爷”组成的“护学岗”风雨无阻,车让人、人快行,微笑致谢成街头常态;富春江边“护江队”定期巡逻,露营者自带垃圾袋,商户自觉落实“门前三包”……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让文明从制度要求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这份自觉,成就了闪亮的“文明成绩单”:2017年11月,桐庐从全国166个参评城市中脱颖而出,首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9年9月,《建设“温暖之城”行动方案》出台,“文明我践行、垃圾不落地”等本土品牌应运而生;2020年11月,桐庐在全国文明城市复查中以全国第九、全省第一的成绩获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今年5月,桐庐再次顺利通过复查,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文明实践与榜样引领 涵养城市温度 在桐庐,文明绝非抽象符号,而是可感可触的温暖。2018年列入全国试点后,桐庐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建设,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网络。2024年起,“两中心两基地”运营模式落地,“救在身边”等特色项目深入培育:组织开展“救在身边·机关干部人人会急救”,县领导率先垂范,机关干部全员参与急救培训考核;依托杭州市“文明帮帮码”平台上线“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学急救”课程,形成“文明实践所(站)点单、实践中心派单、红十字会救援队伍接单”的精准服务闭环,让文明实践兼具温度与专业度。 文明实践的脉动,强劲而持久。2025年上半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开展理论宣讲、科学普及等活动80余场,指导各级阵地累计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1200余场次,“文明实践阵地+”品牌活动走向深入。而“不约而同”的志愿服务更是将温暖遍布城市脉络,让幸福触手可及——烈日下,街头“爱心凉茶摊”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递上清凉;冬日里,迎春社区“棒棒针织队”的毛线棉鞋准时送到高龄老人手中。 更动人的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文明之光:红十字会工作者刘卫良晨跑时遇人晕倒,跪地施救与死神赛跑;公交车司机袁竹良路遇货车起火,拎起灭火器冲锋阻断险情……这些身边的正能量口口相传,让崇德向善的种子深植人心。 近年来,桐庐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推荐评选工作,共评选出县级道德模范48人(团体),获评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5人(团体)。今年,杨金龙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实现我县国家级道德模范荣誉零的突破;严斌获评杭州市道德模范;3名青少年当选杭州市“新时代好少年”;孙向阳、姚明珠入选“杭州好人”……他们如同璀璨星辰,持续照亮城市的文明之路。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是一段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就像富春江的水,不疾不徐却滋养万物。桐庐人正用每一次垃圾分类的自觉、每一回挺身而出的勇敢、每一份不求回报的善意,续写着属于这座城的文明篇章,让文明之水流淌在烟火日常里,生生不息。 |
原标题: 让文明成为桐庐的鲜明底色 |
作者:记者 徐文静 整理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