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苏亚:传承深澳文化 我义不容辞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2月07日 09:20:18 |
成长履痕中 生发文化传承夙愿 我叫申屠苏亚,1970年出生于江南镇深澳村,是土生土长的深澳儿女。自2002年起,我在这里创办了幼儿园,至今已有二十余载。村里七八十岁的长者见证了我的成长;五六十岁的同龄人曾是我儿时的玩伴;而三四十岁的村民中,许多人曾是我的学生,他们又将下一代送到我的幼儿园……可以说,我几乎熟知深澳的每一个人,也熟知深澳的每一则故事。因为心底对家乡的那份深情,所以传承深澳乡村文化成了我的夙愿。六年前,我与几位同样热爱国学的朋友在深澳村租下了一处老房子。起初,由于种种原因,这座房子大多时候闲置着。直至去年,我决定将其重新装修,取名“蓝泽小院”,打造成乡村研学窗口,希望更多人通过小院走进深澳,感受古村落的宁静与深厚底蕴。小院重修之时,也恰逢浙江省文化特派员,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南特设计联合学院专业教师董莳入驻深澳。在“蓝泽小院”的规划设计上,董老师和她的学生李彦泽帮了不少忙,这才有了“蓝泽小院”古朴雅致的格调,使它成了一处独特的乡村文化空间。小院建成后,我们成功开展了多次研学活动,得到了不少孩子、家长的喜爱。有人问过我,幼儿园教育和研学课程设置有什么相通之处?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幼儿园教育还是研学课程,其核心都在于传递基础知识与为人处世的道理,帮助孩子们在体验中有所领悟。 从“蓝泽小院”出发 开启乡村研学新程 水系文化是我们深澳人引以为傲的瑰宝,也是小院名字之所以有“蓝泽”两字的原因。小时候,我们的生活与水系息息相关——从“澳里”挑水饮用或者淘米、洗菜,在水边洗衣服、洗澡、摸螺蛳,那时只觉得,这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后来才发现,深澳村的水系规划蕴含着老祖宗的智慧。在一次次洪水侵袭中,城市的内涝问题时有发生,而深澳村始终安然无恙,正是巧妙的水系设计,守护了一代又一代深澳人。水系文化便是深澳文化的核心。因此,在研学课程中,我们融入了丰富的水系文化元素,结合国学经典,让孩子们领悟古人智慧,学习“上善若水”的哲理。除了根植于深澳文化的“村本课程”,我们还设置了手工艺体验课程、农耕文化体验课程等。依托于深澳百匠街区的打造,深澳汇聚了不少“手艺人”。他们各尽所长,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提升艺术创造力与审美能力,树立起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在农耕文化体验课程里,孩子们深入田地间,参与挖红薯、割稻子等农事活动,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明终身之志 续写文化传承新篇 在研学活动中,我们也面临不少挑战。例如,村中许多私人空间无法对外开放,产业互动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区域性限制使得受益者多为周边地区的孩子;研学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需要其他业态支撑,才能维持“蓝泽小院”的运转。尽管如此,我依然坚定地将组织研学活动作为我的“新事业”。这是我热爱且擅长的领域,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为乡村教育事业增辉。未来,我们计划引入中国美院的课程,进一步丰富研学内容。同时,我们也将拓展成人研学项目。目前,我们团队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运营计划。之后将开展“百人抄经”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接下来,小院还将推出“穿越时空的爱恋——深澳村古装造型”活动,让参与者体验古村的历史韵味。小院也将每周组织一次美食体验活动,并结合“乡村三两事”系列活动,将深澳故事与美食制作融为一体。不少人听闻活动即将举办,都打电话来提前向我预订席位。如今,许多年轻人,包括我的儿子,都在外打拼,他们往往对家乡及乡村文化知之甚少。若我们这一代人不努力传承,乡村文化可能会逐渐断层。而“蓝泽小院”这个乡村文化空间,或许能成为“断层”间的媒介。心怀这样的期待,我想通过小院,让更多人了解深澳的过去与现在,让乡村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心愿和责任,更是我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承诺。 |
原标题: 申屠苏亚:传承深澳文化 我义不容辞 |
作者:记者 郑靖雯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