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兴起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10月16日 10:55:28 |
——桐庐医疗器械行业溯源 董利荣 1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朝著名诗人韦庄的诗句, 不仅盛赞了桐庐绝佳的山水自然美景, 而且还诗意地表达出桐庐所处的地理位置。 纵观浙江省的母亲河, 由下游的钱塘江、中游的富春江和上游的新安江(上游还有南源衢江)组合而成。这条江曲曲折折,奔向东海,会意名“浙江”,象形曰“之江”。桐庐县便处于它的中游,是美丽的富春江贯穿着的一颗璀璨明珠。 桐庐地处浙江省西北部、杭州市中部低山丘陵山区,属长三角经济圈内,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捷。境内杭(州)-新(安江)-景(德镇)高速穿城而过,临(安)-金 (华)高速横穿中西部地区。现已迎来双高铁时代,业已成为浙西地区铁路交通枢纽。 桐庐县域面积1829.59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桐庐县常住人口453106人。全县辖4个街道、6个镇和4个乡,是沿海经济开放县。 桐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第一流人物”范仲淹写下传世名篇《潇洒桐庐郡十绝》,一咏十叹,流传至今,留下“潇洒桐庐”美誉。又因元四家之首黄公望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让桐庐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富春山居图》实景地。 “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桐庐境内,除富春江之外,还有一条大河分水江。两江交汇处的一座精致的小山,不仅是县城的标志,而且还是桐庐人文的源头。 传说远古的黄帝时期,有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来到这座小山,在桐树下结庐而居,采药炼丹,治病救人。人问其名,则笑而不答,指桐以示。于是人们尊称他为桐君,山也因此得名桐君山。公元225年建县时,取县名为桐庐。 桐君一生采药品性,深究医理,“知医方药饵”。他的医药实践成果,后人汇编成《桐君采药录》,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之一,被《隋书》 《旧唐书》列为典籍。在《太平御览·药部》中,亦载有桐君对30多种药物性味的品评。后人将桐君在医药上的成就,概括为“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以为君、臣、佐、使”。桐君总结、首创的按中药性味,定上、中、下三品药物和分君、臣、佐、使进行药物配伍的格律(今称主、辅、佐、引药),一直沿用至今。桐君以其对华夏医药的贡献,被尊为“中药鼻祖”,桐君山被誉为“药祖圣地”,桐庐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药祖之乡”。 “药祖文化”成为今日桐庐“三大文化”之一,是桐庐的根和魂。桐君无疑成了桐庐人的精神偶像。 1800年前建县时,桐庐的先人便用“桐庐”作为县名,缅怀纪念悬壶济世的桐君老人,寄寓桐庐人民世代安康的美好愿景。正因如此,桐庐成为“中国长寿之乡”,人们在此安居乐业,和美幸福。 或许正是药祖之乡的渊源,为医疗器械行业在桐庐的兴起,提供了天然的基因和与生俱来的土壤。 2 桐庐这方宜居宜游之地,也是适宜创业的热土。 追溯桐庐历史,其实早在远古时代,就已开始创业与经商。十几年前在分水江畔瑶琳镇境内考古发掘出来的方家洲遗址,就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加工场。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对这一遗址给予了如下结论: 方家洲遗址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第一处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加工场,对于当时的石器生产过程研究,如人类行为特点、技术差别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方家洲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很好地填补了该地域的考古空白。况且,这一考古发掘还为古代商品交易提供了实物例证。 据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断,“浙商”的基因,萌芽于此。 如今的浙江人用智慧与汗水, 让“天下浙商”声名鹊起。哪曾想五六千年前,富春江分水江流域就已经出现了规模化的玉石加工生产方式,并且已产生了原始交换与原始贸易。 由此可见,方家洲遗址,昭示着桐庐这一方土地,自古就是创业热土。 江河长流,奔腾不息。 古往今来,一代代桐庐人不断书写创业史,留下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故事。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桐庐大地催生出一片片块状经济的缤纷田园。分水镇的制笔,旧县街道的皮革,横村镇的针织,江南镇的箱包,富春江镇的机械制造……,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然而,潮起潮落,大浪淘沙。如今这些块状经济,虽然有的已经风光不再,但大多数行业,依然不折不挠,在转型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桐庐的块状经济,也如钱塘江大潮一般,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其中有一个行业,势头强劲,仿佛掀起了一阵阵巨浪。 这就是桐庐医疗器械行业。它异军突起,引人注目。 这个领域既有制造企业在县内蓬勃发展,也有一家家销售公司和一支支销售业务员队伍,遍布全国。可以说,医疗器械是除快递之外,桐庐在外从业人员最多的行业。桐庐医疗也如桐庐快递一样,通达天下,走向世界。 3 那么,桐庐医疗器械行业,究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追溯桐庐的改革开放史,桐庐块状经济最初的萌芽,都带点偶然性。 分水制笔如此。 钟山快递也如此。 医疗器械同样如此。 当然,偶然中有必然,那就是桐庐人创业创新的激情和勤劳致富的梦想。 20世纪80年代,桐庐县深澳镇(现属江南镇)也同其他乡镇一样,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些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 这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在外乡亲的资源, 因为他们往往有信息,有销路,有的还有资金。 桐庐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史上,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他叫朱雪庆。当年在萧山火车站从事车皮调度工作的朱雪庆,把他在工作中了解到的信息和建立的一些人脉关系,带回给当时深澳镇的乡镇企业。 第一次引进的业务, 是一批鸡毛掸子的生产任务。尽管工艺并不复杂, 但毕竟价格低利润薄。深澳镇乡镇企业负责人希望朱雪庆帮助引进其他利润空间更大的产品。 于是,从一张病床的生产开始,桐庐医疗器械行业正式在深澳镇诞生。 桐庐生产的医用病床,从开始的木结构,到后面用上金属材料的圆臂,工艺不断改进,质量获得好评。企业也获得了较好的利润。 尝到甜头的乡镇企业家们,又把目光投向更加高端的产品。当得知用于外科手术的气管插管都是依赖进口,且费用超高时,他们大胆决定上马生产,并且尝试用银制作气管套管,不承想一炮打响,销路很好。 从此,深澳镇所辖的一些乡镇企业,纷纷把注意力集中于此,开始了医疗器械的规模化生产。而且,从20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他们还把触角延伸到更为尖端的内窥镜生产领域。 那时的内窥镜,都是硬管的。镜片也从起初的模糊,到后来的清晰。工艺在摸索中不断提升。 后来,乡镇企业改制,更多的医疗器械私营企业在深澳镇应运而生。形成了成片成块的医疗器械行业的块状经济。 4 随着桐庐全县经济发展不断推进,相当一部分医疗器械企业后来又落户桐庐经济开发区。 桐庐医疗器械行业渐成规模。2012年,桐庐正式成立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到本世纪初,桐庐的医疗器械企业已达30多家,成功打破了外国品牌在该领域的垄断局面,桐庐微创外科器械行业展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2014年9月,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授予桐庐县“中国医用内镜产业基地”的荣誉称号。 截至2024年,桐庐已经拥有2700多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8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024年,桐庐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已经突破70亿元。其中这一领域唯一上市企业“康基医疗”,实现收入10.09亿元。康基医疗不仅在桐庐医疗器械领域独树一帜,也在整个中国微创外科医疗器械行业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以康基医疗为代表的桐庐医疗器械企业,形成了以内窥镜和微创手术器械生产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桐庐医疗器械块状经济,业已做大做强。 回首桐庐医疗器械行业块状经济的发展历史,正是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也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密切相关,更与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密切相关。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桐庐视察调研时,就块状经济发展提出“做大做强、强化特色、拓展空间、城乡联动”的十六字重要指示。桐庐的块状经济,包括医疗器械,正是在这一指示的指引下,健康成长,不断壮大的。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
原标题: 何以兴起 |
作者: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