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元康六年吴国桐庐砖拓等七则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8月05日 08:42:53 |
兰石斋杂记(五十二) 题元康六年吴国桐庐砖拓等七则蓝银坤 一:元康六年吴国桐庐砖拓 “元康六年八月十二日吴国桐庐汤家(冢)造”砖出土于浙江省桐庐县横村镇柳岩村境内。长33.5厘米,宽16.5厘米,厚6厘米。元康六年是公元296年,乃西晋惠帝司马衷年号,使用九年。该砖文字属汉篆书,有隶书意,正反文混合,应是“桐庐”二字见于实物之最早者。 西晋(265—316)。吴国,隶属于朝廷(晋国),管辖范围是原吴郡所在地。统县十一:1.吴县;2.嘉兴县;3.海盐县;4.盐官县;5.钱唐县;6.富阳县(富春避讳改富阳);7.桐庐县;8.建德县;9.寿昌县;10.海庐县;11.娄县。 是年,石崇作金谷盛宴,邀苏绍、潘岳等三十名士文酒之会。石崇《思归引》云:“登云阁、列姬姜、拊丝竹、叩宫商、宴华池、酌玉觞。”可谓盛况空前。后五十年,永和九年,王右军邀集文人雅士于兰亭“流觞曲水、畅叙幽情”。苏东坡言:“兰亭之会或以比金谷,而以逸少比季伦,逸少闻之甚喜,金谷之会皆望尘之友也!季伦之于逸少如鸱鸢之于鸿鹄”。 二:清拓《皇甫诞碑》散叶 碑名“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宋赵明诚《金石录》著录,是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乃唐初未脱魏及隋碑之瘦劲书风之笔致也。清翁方纲评云:“是碑由隶成楷,因险绝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笔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 是拓两叶,存字五十六(是以〈车服旌其器能,茅社表其勋德,铭功卫鼎,腾美晋锺,盛族冠於国高,华宗迈於栾却,备在史牒,可略言焉。曾祖重华,使持节、龙骧将军、梁州剌史。润〉木晖山,方重价於赵璧;)应为旧本之断鸿,虽字少纸短,然旧墨氤氲、古气欣欣,亦可窥欧书风貌之一斑焉!己亥九月十七,时严州访古归来,欣而题记。 三:“大富贵寿、宜千万大吉昌五铢纹”砖拓 此双甓(砖)出吾乡遂安境(今淳安汾口镇),非生坑,恐农业学大寨造田时出,村人拾之以充猪舍鸡房墙用,是种状况吾地常见。两甓形制相近、字法篆隶书过渡期,应为汉晋时期物。同出一地,亦恐同时同出一窑耶!戊戌秋初九月一日余先得“大富贵寿”,十月九日又得“宜千万大吉昌”。两甓再合亦千年又聚焉!于余,又何等欣欣也!不能不记。 四:东阳木雕拓 东阳木雕始于唐,发展于宋而盛于明清。题材广泛,寓意吉祥。凡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卉鱼虫以及历史故事均可入刀以饰于建筑、家具、陈设品。各自造型,线条流畅。艺人流传:“刻花要吉利,才能合人意;画中要有戏,百看才有味”之要诀。因其材属木,故易损毁,传世颇艰,遗存颇稀,徒令爱惜者生叹耳!幸也,传拓一技可使广播,分身数影,张诸素壁,亦一快事焉!东阳志明兄擅修书且研传拓技艺,善护乡邦文物,每见即拓以存广播也,此彩拓乃其首创,熠熠生彩,可作版画观。余见而奇之,附书数语以记之。时己亥初秋登珠峰观云归来。 五:永兴二年砖拓: 永兴二年太岁在乙丑县令张君砖:此永兴二年太岁在乙丑县令张君甓也,史号永兴者夥,考之唯西晋惠帝符焉。是年乃公元三〇五年岁次乙丑耶!史载是岁镇南将军刘弘命其部下李兴撰写《祭诸葛丞相文》并刻石,东海王越起兵欲迎帝还都。此拓本乃东阳朱兄志明以奉化棠岙袁兄建增手制苦竹佳纸拓赠浦江周兄永勇者也!丁酉秋,余过仙华,勇兄示余命记,遂赘数字归之。 六:万岁不败砖拓 汉“万岁不败”铭甓,吉祥语也!大多出吾浙湖州,甓文多变、各具风采。此本线质匀称、方圆兼施,古拙逸趣实出汉人味乎?信然!丁酉秋,荷实上市之时,过仙华山下、寻古虞宅,归之题志明兄手拓赠永勇兄存正。 七:树叶拓 一叶知秋。唐人有句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丁酉秋于仙华山下忆写是句,时见秋叶应声飞落。西岩蓝银坤。 |
原标题: 题元康六年吴国桐庐砖拓等七则 |
作者: 网络编辑:郑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