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推富春山(之一)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12月11日 08:54:44 |
天下佳山水, 古今推富春。 ——元·李桓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1271年~ 1368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因为这个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尽管历时不足百年,却留下了“元青花”“元曲”等鲜明的文化标记。元朝著名的山水画卷——《富春山居图》,也成为桐庐人文史上最鲜明的文化标记之一。元朝时的桐庐山水,无疑特别值得寻味。 元朝那山那水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定都北京,对于杭州而言,自然是沉重的话题。而严州及其下辖的各县,由于政治中心从杭州北移,自然也会受到波及。 据《桐庐县志》记载,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文天祥率江西义兵经桐庐县赴临安(今杭州)勤王。次年二月,元军攻陷京城临安,南宋溃军10万至桐庐县东北,知县李友仁撤浮桥拒纳。溃军拆民房作筏渡江,毁县治。”由此可见,宋末元初,桐庐县城经历了一场较大的动荡。然而,元朝统治者依然需要汉人帮助治理,以期确保全局稳定。因而桐庐在由宋入元的过程中,总体平稳,江山依旧。 面对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少宋末元初文人表现出消极的反抗,一些人的简介中均有类似“入元不仕”的词语,反映的就是这一现象。他们往往远离政治,纵情山水,正因为如此,元代山水画开始繁盛起来,而元代山水诗在历朝历代的基础上,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桐庐山水有幸。元朝诗人有幸。一川如画的富春江和桐君山、富春山等山水胜景成了元朝诗人的向往之地。他们对严子陵渔樵隐居之地富春山情有独钟,往往“题诗也到富春山”(贡师泰《登富春山》句),诗人们除了对这一段山水赞赏有加外,主要表达对严子陵高风亮节的敬慕,正如元朝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梈所言:“吾慕严子陵,隐居富春山。” 名不见经传的俞颐轩更是不惜气力,在桐君山留下一方摩崖石刻,成为元代留传至今的重要遗存,也成为元代桐庐诗词的代表作: 潇洒桐庐郡, 江山景物妍。 问君君不语, 指木是何年。 此诗短短20个字既赞颂了桐庐江山景物的潇洒美丽,又浓缩了桐君老人在梧桐树下结庐为屋采药治病、人问其名指桐以示的美好传说。其中“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虽然沿袭了范仲淹诗意,但由于其高度的概括力,让这两句诗也成为如今桐庐对外宣传常用的诗句。 说到桐君山,元代有一首好诗出自桐庐人李仲骧笔下:“木尽露嵌嵚,红尘离市音。西来天目远,东望白云深。塔影中流见,渔灯半夜沉。烟波竞名利,应负指桐心。”桐君山上建有古塔古祠,元代修建桐君祠一事值得一提。桐君祠最早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入元已成荒祠,“山势联翩青凤凰,梧桐花老旧祠堂”(徐舫《桐君祠》)和“荒祠路断人行少,石上苍台长瑶草”(萨都剌《过桐君祠》)的诗句显然告诉我们那时桐君祠已经破旧了。其时任桐庐典史的句章人(今宁波鄞州一带),著名散曲家张久可(1270年~1348年,字可久,号小山)捐出自己的俸禄修建桐君祠。桐庐诗人徐舫有感于此写了《张小山捐俸重修桐君祠》《祠完迎桐君归祀》等诗,赞赏张小山“先生远有烟霞趣,镌玉捐金隐者祠”的义举。张久可还在桐君山、阆苑仙境留下三方摩崖石刻,弥足珍贵。 元朝诗人笔下的桐庐山水,还有不少妙笔生花的句子。元初文学家王恽赞道:“桐庐江水绿于兰,两岸山攒碧玉簪。”“江山画里看清雄,鱼稻乡中乐岁丰。”元朝进士、江苏上元(今江宁县)人李桓三次游历富春江后,禁不住赞叹:“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此联让富春江流域的人们颇为自豪,数百年来,常吟常诵。 这样的山水,吸引各地名人纷至沓来,理所当然。 黄公望与桐庐山水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年~1354年),江苏常熟人,本姓陆,过继给浙江温州平阳一黄姓人家,年长的主人大喜过望:“黄公望子久矣。”于是取名公望,字子久。后自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黄公望仕途坎坷,虽曾做过小吏,却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等,晚年大变其法,山水画自成一家。 我们都知道黄公望擅书画,又工诗词、散曲,其实他还有一个爱好,饮酒。而且喜欢在山水间畅饮,古书中的记载让我们领略别样的黄公望:“每月夜,携瓶酒,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掷水中,桥下殆满。”因而我推想黄公望隐居在桐庐阆苑期间,常常背着皮囊,内装笔墨纸卷和一壶美酒,徜徉在富春山水之中,一边行吟作画,一边自酙自饮。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 画家江枫先生在《黄公望与桐庐富春山》一书中考证了黄公望与桐庐山水的渊源,认为此画原标题应为《富春山图卷》,画的主要就是桐庐境内富春山一段山水的风景。除此之外,桐庐本土青年文史专家吴宏伟又在《黄公望与桐庐》一书中继续探究黄公望与桐庐山水的不解之缘,黄公望的《富春大岭图》,画的就是桐庐旧县境内的大岭风光。 黄公望已经给桐庐山水烙上了深深的山水画痕迹,以至于后代诗人、画家亲临桐庐山水间,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他。“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清朝康熙年间进士杭州人王修玉来桐庐《泊富春山下》游严子陵钓台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富春山下,严陵滩畔,是黄公望当年创作《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地。数百年过去,时过境迁,王修玉在钓台之畔望着富春山美景,惜叹无人再画如此江山。20世纪70年代末,桐庐籍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回应此问,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潜心创作山水长卷《富春山居新图》,让黄公望画意有了当今传承。近十年来各种版本的《新富春山居图》争相涌现,充分说明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影响力之大之远。当代美术史论“七史罕人”王伯敏先生追摹黄公望足迹,生前寓居桐庐大奇山多年,在他眼里,桐庐的山都是黄公望等历代画家笔下的实景:“远眺大奇子久风,近看二石写千峰。可知铁岭谁家笔,不是半千即宾翁。”(《看山如画》)一首小诗竟然提到了黄公望和石涛、石溪、龚贤(字半千)、黄宾虹等五位著名画家,可见桐庐山水多么如画又入画。 桐庐如今用心打造《富春山居图》实景地,实在是名副其实的。 |
原标题: 元推富春山(之一) |
作者:董利荣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