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频频聚焦,桐庐乡村魅力为啥这么大?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12月12日 09:11:54 |
银杏黄、枫叶红、芦花雪,醉美乡村入画来。月初,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浙江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桐庐。紧接着,“桐庐乡村”频频亮相《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浙江日报》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共有报道950余篇/条,全网传播量超6000万。 其中,新华社全媒体平台刊发《“浙”里的乡村真“出片”》《梅蓉村:从美丽乡村到艺术乡村》《深澳村:古村焕新韵》等系列报道9篇,转载量270余篇,全网传播量达2600万。采访团更是给予桐庐值得“一来再来、一品再品、一写再写”的高度评价。 入选全国数字乡村百强县、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优胜县……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生”,桐庐经历了从“1.0”至“3.0”3个版本的跨越。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各个版本的桐庐乡村所展现的美丽有何不同?高位之上,桐庐又该如何再攀新高峰? “千万工程”开启“蝶变之路” 蜿蜒小径、白墙黛瓦。眼下,走入江南镇环溪村,虽不见夏日时节的“接天莲叶无穷碧”,却有“五杏开泰”落叶缤纷,“洒金雨”“铺金毯”,美不胜收。 桐庐独绝的山水风光久负盛名,但乡村环境却也曾是短板弱项。今日的环溪村,是桐庐众多美丽乡村中的一道剪影;二十多年前,“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环溪村,同样也反映着当时乡村的面貌。 随着“千万工程”纵深推进,桐庐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一农民最迫切需求出发,围绕“宜居”,开启美丽乡村建设1.0版本,通过项目化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提升乡村基础设施与颜值。 雨天泥泞晴天扬尘的土路变成了平整宽阔的水泥马路,房前屋后堆积的杂物换成了美丽的绿植,原本黝黑发臭的溪水变得干净清澈……一个个村庄,在青山绿水间展露出本来应有的样子。2013年,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在桐庐召开,桐庐乡村之美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对居住环境同样适用。正如环溪村村民周永陆所言:享受过了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又有谁愿意再回到臭气熏天、污水横流。 伴随村庄环境不断变美,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形成了“生态环境滋养村民,村民自发保护环境”的良性循环。 美丽提升没有终点。近年来,桐庐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编制《桐庐县村落景区发展规划》等特色专项规划,一体推进乡村建设规划、风貌提升,加强美丽庭院、美丽河道、美丽公路、美丽森林等建设,推动乡村从“美丽”向“更美”再到“恒美”转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芦茨溪两旁,一边是绿水青山,一边是精美民宿,铺就了名副其实的“两山大道”。 过去,芦茨村村民以砍柴卖炭为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村民改“卖山”为“卖景”,从零星几家民宿和农家乐发展到如今的近200家,其中不乏在外打拼多年归来创业的本地人。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也埋下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种子。目前,桐庐已有民宿1228家,床位18596张,民宿集聚村23个,精品民宿点196个。 产业兴旺是推进“千万工程”的重中之重,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如何实现?桐庐围绕“宜业”,开启了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齐头并进的美丽乡村2.0版。 聚焦乡村旅游,坚持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的要求建设镇村,逐步实现“全域景区化、镇村景点化”,在生态康养、运动休闲、文创研学等方面打造新产品新业态,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美食、冬养生”的四季休闲产业。 聚焦主导产业,抓好特色化发展道路,重点打造“蜂茶果药”4条农业全产业链,着力打造“桐庐味道”区域公共品牌,整合农产品资源,提升品牌整体附加值和影响力。 聚焦农文旅融合,实施乡村文化梳理工程,擦亮百匠深澳、清廉环溪、孝义荻浦等特色文化元素,引育“马术+”“综艺+”等多元业态,开元森泊旅游度假区等优质项目相继落地,“梦回翙岗·拾忆宋韵”喜街潮玩节等特色活动出彩出圈。 聚焦共同富裕,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合理统筹学校、镇村、商会、企业等资源,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电商+农户”等工坊运行载体,更好助力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过去一年,桐庐“蜂茶果药”总产值超70亿元,民宿营收5.2亿元,桐庐味道销售额突破6亿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9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正在桐庐大地不断呈现。 “以人为本”奔向“和美生活”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入,环境持续提升,产业日渐兴旺,桐庐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多元。 对此,桐庐开启了更加突出以“人”为核心的美丽乡村3.0版,聚焦打造满足人的更高层次需求的和美乡村,以连片式发展、组团式经营加快农业农村领域增长动力、发展模式转变,提升全域和美发展内涵。 在分水镇后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柏潮看来,和美乡村的建设必须从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方面来表达,通俗地说,就是既要更好满足物质需求,也要更加注重精神需求。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千村一面”的法宝之一。如何让文化更好赋能乡村?桐庐积极开展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常态化开展“中国桐庐山水艺术季”“富春江诗歌节”等大型艺术活动,带动乡村旅游,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的文化大餐。 在江南镇深澳村有一条特别的街区,一幢幢古宅中汇集了天南海北的匠人。古色古香的老宅,是深澳村历史文化的载体,凝聚着村民的乡愁,各地匠人的入驻,则赋予了古村新的“灵魂”。在这里,历史建筑与传统技艺以新的方式焕发生机,也为村庄发展注入更强活力。 乡村的和美生活,离不开优质环境、产业兴旺、文化繁荣,也离不开乡风文明。桐庐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因村制宜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深化“新村夜话”、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等载体,在培育良好风尚的同时,不断擦亮农家议事会、天井圆桌会等基层民主协商品牌,推动全民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三农”工作没有完成时。今年,桐庐县委农村工作会议发布十大攻坚行动,涵盖粮食安全保障、耕地保护强基、乡村人才引育、西部全面振兴、乡村产业跃升、六大片区建设、乡村治理提升、农村改革赋能、共同富裕提质、深化招商引资十大重点工作,吹响了打造新时代“千万工程”桐庐样板、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号角,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富春山居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
原标题: 央媒频频聚焦,桐庐乡村魅力为啥这么大? |
作者:记者 陈艺琨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