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澳寺庙探源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6月29日 08:37:17 星期六 |
![]() 投桃报李黄程庙 明朝天启年间,有余杭侯陈恽(后为洛村老爷)后裔陈瑞排行第八、陈和排行第九,兄弟两人在本地以专卖瓶碗钵为业,与村民感情深厚。有一年大旱,月余无雨,农作物受灾、饮用水困难,村民自发搭七星台、全村吃素,跪拜求天祈雨。陈氏兄弟二人也加入求雨行列,在烈日下不戴笠帽跪拜三天三夜而不治身亡,精神感动上苍,普降甘霖,村民得救。百姓们在欢呼之余不忘对陈姓兄弟的报恩,一致同意为两兄弟兴建庙宇塑像祭祀以感恩他们的奉献精神,纪念他们为村民带来的福祉。 在商讨资金庙基等问题时,黄程村绅士自愿捐献土地建庙。庙宇建成后,由本村士绅联名,报请官府审批,因是白衣升天,只批为当地土谷神(也即土地老爷),封陈八陈九为二大支农明王。因庙基是由黄程所捐,故称黄程庙。 黄程庙建成,庙貌庄严,气势恢宏,前(下进)有戏台,后(上进)为神坛。戏台采用元代典型的穹窿顶式建筑,但在江浙一带较为少见,因其形状像当地村民关鸡用的鸡笼,故俗称“鸡笼顶”。屋顶装饰以凤凰、孔雀等飞禽走兽,雕刻非常华美。神坛上为泥塑土地神四尊,分别为左首陈八陈九,右首土地婆婆;因坐于神坛,称为“坐公”,与稍下坐于轿子里的“出公”相对。“出公”是樟木雕陈八陈九神像,且陈八神像制作极为精巧:头、手、足均用活动榫头联结,操作按钮就能自己走动,桐溪保轮值时要为两位“出公”更换神袍,陈八公需要走到神坛外面来“出位”,因头手都很灵活,所以更换神袍也极为方便。再外面左右两边厢为“东冈”“西冈”各四尊菩萨,手持生死薄的“文判”和手攥铁链的武判各带三位文武官将侍立下首。中进檐口有日日公曹菩萨,头戴紫金冠,雉毛飘扬,背插旗子大靠,一手执令旗,一手握令牌,威武庄严;两厢各有二个曹班手拿木棍和竹片等各式刑具站立两旁。 在主体建筑两边建有附房。庙右有三间二弄一字天井抱屋,半幢为僧房,半幢给戏班演职人员居住。庙左有佛堂间,为深澳六房申屠士梅为母亲念佛而建。因当时士梅母亲常去黄程庙念经拜菩萨,而夏天总有很多村民在庙里赤膊乘凉,多有不便,所以士梅就特意为娘建造了这座梦香庵,俗称“佛堂间”,专供母亲清修礼佛。佛堂间上进有释迦牟尼像、如来佛、观世音菩萨、弥勒佛等大大小小许多菩萨造像,下首有龙王、风神、雨神等,右边有华佗先师、左边有鲁班先师,下进及二厢又有十殿阎王等许多大小菩萨…… “鸡笼顶”设计独特,结构坚固,制作精良。曾于雍正朝及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重修。到民国廿二年(公元1933年)又有残破,但本地工匠按原样维修有极大困难,就采用了整个下进扩建大改造方案,戏台上用天花板,台前需用跨海大梁。这根长10米,高1.5米的香樟木大梁从大桐洲孙家购得,制成毛梁后由40个壮汉一起抬到富春江边,从水面拖到横山埠起岸,因浸了水增加了重量,40人再也抬不动。第二天,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全体出发,采用“蚂蚁杠”的方法,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抬到了黄程庙。 黄程庙的祭祀活动有较严密的组织,共分为八个保:黄程为首保,江家畈搭入;接下去是环溪保(后有下周家合保),徐畈保、明堂保、桐溪保(后有大牌地搭入)、桥下保(后有应姓搭入)、深澳保(后有西坞村合保)、荻浦保。社保有大小之分而搭配轮值,进行祭祀活动。活动主要有闹元宵迎灯、送供养、上庙敬神、演社戏、灵台会等活动,后来灵台会还发展成时节。而各种活动又有具体规则。如闹元宵迎灯演戏敬神规则如下:时间上闹元宵规定在正月十三迎灯,十四迎供养、迎草灯、迎大供猪;小保演戏两天为正月十四十五,大保三天为正月十三至十五。路线上迎灯要按规定路线游街,如环溪徐畈从上街到下街十字路口转向祠堂外经后朱弄直上恭思堂转向卖柴道地经老街到蟹鱼塘塍转弯到黄程庙;荻浦保则由下街十字路口向祠堂路直上后朱弄恭思堂转下周家十字路口向南到志福屋转西南横坵塘直上经江家畈村向下经老街到黄程庙。地名较多读来也乏味,但本地人都很清楚这些地名的具体位置,所以看到就很明确。因这些活动都由黄程庙延伸而来,所以在这里加以解释。 现在完整的黄程庙是不复存在了,但民间的一些祭祀活动,特别是当地“过时节”这一习俗,就是由黄程庙的“灵台会”演化而来,因此可以说,深澳人民对于有恩于他们的恩人始终没有忘记,纪念活动也一直延续至今…… |
原标题: 深澳寺庙探源 |
作者:■ 李 龙 网络编辑:叶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