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澳寺庙探源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6月29日 08:37:17 星期六 |
![]() 深澳境内有名的寺庙,共有三座:黄程庙、黄山庙和天香寺。黄程庙在村西,规模最大,与村相距最近,影响也最广,因供奉土地菩萨而又称土谷寺,现在庙宇建筑已不复存在了;黄山庙位于村北黄山上,因申屠氏从炎帝而来,故拜神农氏为祖先,黄山庙就供奉神农祖师爷,现已发展为佛道并存的静云禅寺;天香寺则在村南鸡足峰山麓,处于一山坳中,曾是鸡足庵,传说是因孙权还愿赐名扩建成寺。这三座寺庙分别是因为感恩、祭祖、还愿而建,反映了深澳先人的核心价值和宽广胸怀,值得今天的人们回味。现依据深澳攸叙堂第二十七世孙申屠能荣老人所收集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其他资料加以整理,对深澳的三座寺庙的历史及建设情况进行本源上的探究,以进一步丰富深澳村的历史文化。
![]() 投桃报李黄程庙 明朝天启年间,有余杭侯陈恽(后为洛村老爷)后裔陈瑞排行第八、陈和排行第九,兄弟两人在本地以专卖瓶碗钵为业,与村民感情深厚。有一年大旱,月余无雨,农作物受灾、饮用水困难,村民自发搭七星台、全村吃素,跪拜求天祈雨。陈氏兄弟二人也加入求雨行列,在烈日下不戴笠帽跪拜三天三夜而不治身亡,精神感动上苍,普降甘霖,村民得救。百姓们在欢呼之余不忘对陈姓兄弟的报恩,一致同意为两兄弟兴建庙宇塑像祭祀以感恩他们的奉献精神,纪念他们为村民带来的福祉。 在商讨资金庙基等问题时,黄程村绅士自愿捐献土地建庙。庙宇建成后,由本村士绅联名,报请官府审批,因是白衣升天,只批为当地土谷神(也即土地老爷),封陈八陈九为二大支农明王。因庙基是由黄程所捐,故称黄程庙。 黄程庙建成,庙貌庄严,气势恢宏,前(下进)有戏台,后(上进)为神坛。戏台采用元代典型的穹窿顶式建筑,但在江浙一带较为少见,因其形状像当地村民关鸡用的鸡笼,故俗称“鸡笼顶”。屋顶装饰以凤凰、孔雀等飞禽走兽,雕刻非常华美。神坛上为泥塑土地神四尊,分别为左首陈八陈九,右首土地婆婆;因坐于神坛,称为“坐公”,与稍下坐于轿子里的“出公”相对。“出公”是樟木雕陈八陈九神像,且陈八神像制作极为精巧:头、手、足均用活动榫头联结,操作按钮就能自己走动,桐溪保轮值时要为两位“出公”更换神袍,陈八公需要走到神坛外面来“出位”,因头手都很灵活,所以更换神袍也极为方便。再外面左右两边厢为“东冈”“西冈”各四尊菩萨,手持生死薄的“文判”和手攥铁链的武判各带三位文武官将侍立下首。中进檐口有日日公曹菩萨,头戴紫金冠,雉毛飘扬,背插旗子大靠,一手执令旗,一手握令牌,威武庄严;两厢各有二个曹班手拿木棍和竹片等各式刑具站立两旁。 在主体建筑两边建有附房。庙右有三间二弄一字天井抱屋,半幢为僧房,半幢给戏班演职人员居住。庙左有佛堂间,为深澳六房申屠士梅为母亲念佛而建。因当时士梅母亲常去黄程庙念经拜菩萨,而夏天总有很多村民在庙里赤膊乘凉,多有不便,所以士梅就特意为娘建造了这座梦香庵,俗称“佛堂间”,专供母亲清修礼佛。佛堂间上进有释迦牟尼像、如来佛、观世音菩萨、弥勒佛等大大小小许多菩萨造像,下首有龙王、风神、雨神等,右边有华佗先师、左边有鲁班先师,下进及二厢又有十殿阎王等许多大小菩萨…… “鸡笼顶”设计独特,结构坚固,制作精良。曾于雍正朝及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重修。到民国廿二年(公元1933年)又有残破,但本地工匠按原样维修有极大困难,就采用了整个下进扩建大改造方案,戏台上用天花板,台前需用跨海大梁。这根长10米,高1.5米的香樟木大梁从大桐洲孙家购得,制成毛梁后由40个壮汉一起抬到富春江边,从水面拖到横山埠起岸,因浸了水增加了重量,40人再也抬不动。第二天,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全体出发,采用“蚂蚁杠”的方法,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抬到了黄程庙。 黄程庙的祭祀活动有较严密的组织,共分为八个保:黄程为首保,江家畈搭入;接下去是环溪保(后有下周家合保),徐畈保、明堂保、桐溪保(后有大牌地搭入)、桥下保(后有应姓搭入)、深澳保(后有西坞村合保)、荻浦保。社保有大小之分而搭配轮值,进行祭祀活动。活动主要有闹元宵迎灯、送供养、上庙敬神、演社戏、灵台会等活动,后来灵台会还发展成时节。而各种活动又有具体规则。如闹元宵迎灯演戏敬神规则如下:时间上闹元宵规定在正月十三迎灯,十四迎供养、迎草灯、迎大供猪;小保演戏两天为正月十四十五,大保三天为正月十三至十五。路线上迎灯要按规定路线游街,如环溪徐畈从上街到下街十字路口转向祠堂外经后朱弄直上恭思堂转向卖柴道地经老街到蟹鱼塘塍转弯到黄程庙;荻浦保则由下街十字路口向祠堂路直上后朱弄恭思堂转下周家十字路口向南到志福屋转西南横坵塘直上经江家畈村向下经老街到黄程庙。地名较多读来也乏味,但本地人都很清楚这些地名的具体位置,所以看到就很明确。因这些活动都由黄程庙延伸而来,所以在这里加以解释。 现在完整的黄程庙是不复存在了,但民间的一些祭祀活动,特别是当地“过时节”这一习俗,就是由黄程庙的“灵台会”演化而来,因此可以说,深澳人民对于有恩于他们的恩人始终没有忘记,纪念活动也一直延续至今…… 重农祭祖黄山庙 深澳黄山本无寺庙。明末清初时,有一群牧童经常在黄山放牛,碰到雨天总是无处躲避,于是大家就商量着在山坡搭了个草舍用来避雨。现在看起来,黄山的这草舍可算是黄山庙的滥觞。 清康熙年间,一群牧童趁牛在黄程垅耕田的空闲挖泥鳅,结果挖到了一个石菩萨,牧童就把石菩萨带到黄山草舍里供奉。后来有老人见了,说这是一尊古老的神农圣像。于是每年清明节上坟的人走过此处,都会点上香烛、烧些纸锭、许个愿,结果还常有心想事成的,于是村中就有很多人说黄山神农祖师真灵验。 乾隆二十七年,深澳五房申屠发玖(字枝瑶)出生,他从小跟娘吃素念经,到二十多岁时就上黄山念经拜佛,净心修养,总是早上上山,晚上回家。几年后,就有了建瓦房诵经的想法,也得到了全村村民的支持,于是,数月后筹足了资金建成了瓦房神农殿,从此就有了黄山庙。此后发玖就常住黄山庙,学道修行,道号“九老真人”,研究道教学说,兼学各种佛教经典,几年后,还著有《众喜宝卷》一部,并于道光五年乙丑六月初六日酉时“化成正果”。 此后近百年间,黄山庙屡塌屡建,惜无文字记载。到1914年,由深澳六房申屠太和负责重修黄山庙,新装神农祖师神坛,门窗雕刻花格栅。右旁扩建了一幢有走廊的三间楼房,中间神龛内有七房申屠元根专供的财神老爷。后来这里就被称为财神殿,前有道地,外有围墙,圆拱大门门额是当时任桐庐县县长的任寿彭书写的“静云仙境”四字。 日军侵华时,有窄溪庄丁松林逃难居于黄山庙,约于1940年前后进行过调梁换柱的维修工作。解放后几年,丁松林亡故,黄山庙就成了空庙,无人管理修缮,慢慢地,除神农殿外,南上进佛殿与下进寝室,以及三间走廊屋全部坍塌,只留下台门及门额。 一九八五年,由十位老太太发起宏愿,重修黄山庙,历时三年落成,塑有二尊土地;后来土地神外塑了观音娘娘、韦陀、弥勒佛等;1990年在神农殿南面废墟上建成了圆通宝殿,1991年观音殿北又建餐厅……黄山庙由道教的神农土地庙向道教佛教并存的禅寺转变;1994年在山腰龙眼泉边建八角亭;2006年,静云禅寺住持方丈释慧政化缘筹资,于老神农殿后南面建新神农殿,新神农圣像由樟木雕刻而成,有张天师、陈老相公等相伴,边上有关帝殿,有财神等相伴。而原神农殿则改为天王殿,供奉韦陀、弥勒佛及四大天王;2011年又新建观音殿,供奉千手千眼观音;随着佛教的兴盛及黄山庙名气日增,前来烧香的外地香客越来越多,2013年,又于天王殿北新建宿舍数间,以供远道而来的善男信女修行做夜课住宿之用。至此,神农殿供奉道教神灵,而其余皆为佛教道场,而“静云仙境”台门始终未变。 吴帝还愿天香寺 深澳村南有山,一峰突起而四峦低伏,形似鸡足,故名鸡足峰。古时峰下有庵,称鸡足庵。传说庵内菩萨十分灵验。 一年清明前夕,富阳洋涨瓜桥埠孙钟一家人去乌石山上坟回来,见这里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就问路人,得知这里菩萨灵验,求福得福,求子得子。孙钟听了觉得很奇妙,心想不妨前去拜一拜求点福禄,就去上香拜菩萨祈求神灵,保佑儿孙能实现当年葬母时风水先生之言,乌石山真是一朝天子之宝地,还许了愿,有朝一日儿孙能登王位,将重建庙宇重塑金身。后来孙钟之子孙坚得军功封将军;到孙坚之子孙策已成一路诸侯,称“小霸王孙策”;孙策之弟孙权执掌东吴,建吴国称东吴大帝;这样一来,就真实现了“一朝天子”的愿望。于是孙权就替祖还愿,改鸡足庵为天香寺,意为“天子烧香还愿之寺”。如果这一传说为实,那么孙权自黄武元年壬寅公元222年称帝始,至神凤壬申公元252年,前后共在位31年,则天香寺至少也有1760年历史了,竟与桐庐设县历史相差无几了。 但另据元代杨维桢《鸡足山安定兰若记》所说,这里的寺庙起于“至正甲申”,为元顺帝至正四年,也即公元1344年。这与传说中的东吴时期有较大出入。以杨维桢之博学及官至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的身份,以及《钦定四库全书》《东维子集巻二十》中仅他的记中就有《建徳路重修兠率寺记》《郡安寺重建佛殿记》《隆福寺重修寳塔并复田记》《惠安襌寺重兴记》《方丈室记》《清溪亭记》《竹雪斋记》《望云轩记》《半云轩记》《海屋记》《小蓬莱记》《鸣鹤轩》《玄霜台记》等多反映禅寺内容,应对禅学颇有修为,也应知道这里的礼佛渊源,按说不应有误。然从东吴时期到元至正年间,其间一千多年的时间跨度,自然会有许多事发生;更何况杨维桢是诸暨人,并不生活于当地,对这里的传说不甚了了也未可知;且他是受人之托而写此记,以为发源则也对禅师之功有彰也在情理之中。因此笔者以为无需分出谁对谁错,传说与文献共存也不失为一种中庸之法。 现在的天香寺是2009年在一片废墟上由十八人发起捐资建造的,颇具规模,圆通宝殿为五开间歇山顶琉璃瓦建筑,另有饭厅八间和僧舍六间。虽平日香火一般,然佛诞之日也信众颇多。 纵观深澳三座寺庙,虽然建造年代有先有后,现在规模也大小不一,但却各具特色。 黄程庙因感恩而建且规模宏大,并由此而衍生出一系列敬神祭祀的活动及流程规范,虽然黄程庙后来改建了粮站,庙址现又建成为企业,原寺庙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迎神迎灯等活动的规范及盛况一直在村民中流传,其中演戏酬神的“灵台会”还演变为与过时节合而为一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使“江南时节”成为主导本地区待客宴请及饮食的地方文化,并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香寺“天子烧香还愿”的得名与建造虽仅是传说,并无文字记载的确凿依据,其灵验之说也不免有几分故弄玄虚,但却寄托着人们还愿重诺的美好理想,说过的话作出的承诺,就应该努力践行,这种信守诺言的重诺行为,无异是为人们所普遍尊重的。从现在天香寺的重盛香火也可看出,当地人们心头的精神追求。 黄山庙则是三者中发展最好的,虽然位于黄山半山腰,交通极为不便,但近年已建盘山公路,拖拉机已可直接运送货物到庙门,解决了进一步改建的运输难题。虽投资颇巨,却深得香客信任,所以能不断扩大规模。现在的道佛相融又解决了善男信女的信仰问题,从两者中汲取有力的精神支持。特别是对神农祖师的供奉,既是因为神农氏是申屠氏的最早祖先,其中有祭祖的精神归依;同时又反映出当地村民对土地的崇拜和农业的重视。 |
原标题: 深澳寺庙探源 |
作者:■ 李 龙 网络编辑:叶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