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名官师彦公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4月20日 08:43:58 星期四 |
师彦公,字槐三,号朴园,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人,出生在今陕西韩城。韩城位于黄河岸边,加之生性喜水,因此他逐渐对黄河的习性有了深入的了解。目睹黄河经常泛滥成灾,沿岸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他萌发了治理河患、为民造福的远大志向。 乾隆三十一年(1766),黄河在江苏丰县决口,情势危急。素以治河为己任的师彦公积极献策,他认为“河之溃也,由下游壅阏(堵塞之意),今防丰砀而不疏淮扬,是犹闭虎一室而搏击之,俄然抉户逸出,将愈不可制”,他的建议得到了主管官员的采纳,不久师彦公被任命为丰砀通判,因为在任上成绩卓著,又被拔擢为铜沛同知。 一天早晨,师彦公听见人们都在说黄河水位突然下降了,他立马警觉起来,担心下游河堤可能出了问题。师彦公紧急准备好了百余艘满载堵水工具的船只,带队顺流而下,果然在桃源县境发现大堤决口,当地官府正组织民夫抢堵,急需堵水工具,师彦公及时赶到,施以援手,当地百姓感激涕零。 师彦公晚年辞官归里,仍时时想着纾解民困。一日,他游览了龙门渡口,相传龙门乃大禹治水时开凿的,故又称“禹门”,这里水流湍急,漩涡很多,无论顺水逆水行舟都有危险。师彦公下定决心改变现状,精心设计了一套安全行舟的方案,他招募工匠在河岸山崖上凿出许多深坑,将配有铁环的铁柱放入深坑中夯实。这样,船逆流而上时就可以扣住铁环,节节替换,直达上游,既用力少又很安全;船顺流而下时,也可以扣住铁环,减轻风浪冲击。 师彦公设计的铁柱与铁环被老百姓称为“救生桩”与“救生环”。此外,师彦公还造了三条木船,一条较大的船专门用来运货,两条较小的船,一条专运贫穷的百姓过河,一条叫“救生船”,每天在龙门渡口游弋,及时应对意外事故,救护人命,替失事船只打捞物品。从此,龙门渡口秩序井然,师彦公创办的这些公益设施沿用了两百多年。 |
原标题: 治水名官师彦公 |
作者:记者 滕晶晶 整理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