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畲乡看发展(上)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2月02日 08:52:16 星期二 |
畲乡风情,基于代代传承之语言;畲乡风韵,源于处处延续之文化。莪山畲族乡作为杭州地区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镇,不断利用自身优势,打造畲乡品牌,做大文化亮点,用创新的理念,持续发展的模式,畲汉一家亲的鱼水浓情,将莪山畲族乡的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日前,省委书记夏宝龙就《莪山畲族乡发展变化的调研与启示》一文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全省各民族乡镇要积极推广。本刊将分两次推出该报道,瞧一瞧“风情”中的发展蓝图,看一看“畲乡”里的变化风貌。 魅力秀尽畲乡情 2015年冬天的第一场雪,让莪山畲族乡新丰民族村的戴家山上又热闹了起来,从远处赶至山间赏雪的游客络绎不绝。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初雪的到来,让乡间小道上很快就积起了白雪,游客身处其中,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好不悠闲。 虽说是名声在外,可是戴家山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村容村貌的长远规划、空心村的二次创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都凝聚了莪山畲族乡发展的精华,更是代表了畲乡打造“中国畲族第一乡”的魅力所在。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么畲乡要发展,靠的什么?答案呼之欲出,那就是“绿水青山”。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畲族特色文化优势,则是让“绿水青山”的资源更显丰富。 “这是新做的招牌,很有民族特色,都是乡里统一规划的。”莪山民族村的雷大姐说起乡里的变化,最开心的莫过于这集镇的风貌转变,越来越有民族氛围。 为了做强“畲乡文化”的品牌,莪山畲族乡不仅“扮靓面貌”,还采取多项举措进行了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以此来增强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动力。 开发“畲乡山寨”旅游项目,启动戴家山古村落保护、特色村寨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推广民族视觉标识系统等工作,以中门民族村“畲乡山寨”景区为核心建设“畲家乐”餐饮产业带,打造出十里畲乡民族风情带旅游精品线路;通过50年以上老房子保护和开发、“空心村二次创业”引进秘境酒店、云夕·戴家山等高端民宿及先锋书店休闲文创项目,形成了戴家山古村落民宿休闲度假区…… 人文之美,让畲乡别具风情;产业之美,则让畲乡更具活力。 要说今年的畲乡,什么最让人津津乐道?莫过于龙峰民族村的“蚊帐杨梅”采摘节,一周时间所有的杨梅就被销售一空,这也让村民第一次享受到了观光农业的利好之处。 “莪山的地少、山多,发展高效农业以及旅游观光农业,就是打开莪山发展大门的另一把钥匙。”该乡相关负责人说道。 该乡一直致力于因势利导发展山区绿色农业。近年来,培育形成高节竹、茭白、杨梅和土鸡养殖四大特色种养殖基地,其中高节竹种植面积达1.1万余亩,约占全乡区域面积的四分之一。 在扩大种养殖规模、完善销售体系的基础上,该乡通过推广高节竹春笋覆盖早出技术、茭白泥鳅共育技术、茭白甲鱼套养技术、杨梅低改技术等农业科技适宜技术,有效提升农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价值;通过建设林道和采摘便道,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结合民族群众“下山集聚”脱贫工程,加快土地开发整治,在整理复垦的856亩土地上种植特色农业经济作物,做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也让特色农业成为了畲乡农民的增收致富主渠道。 人文、产业,都让畲乡发展内动力不断,而山水之美,让畲乡更添魅力。 “这条游步道新种的银杏树,入秋以来就成为了我们这里的一个风景点了,金黄的树叶随风飘零,很有诗意。”家住中门民族村村民,如今的回家之路亦如漫步风景大道。莪山畲族乡因为其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也让自然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到最好。无论是戴家山的小溪潺潺引来“金凤筑巢”,还是竹林茂盛使得村富民强,都是该乡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换来了“金山银山”,也让畲乡的发展后劲十足。 合力助推畲乡美 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跃居全省民族乡镇前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国45个畲族乡镇首位; 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7%和92.2%; 各类信访、矛盾纠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98.48%…… 这是莪山畲族乡向群众交出的满意“答卷”。近年来,该乡上下同欲、真抓实干、合力推进,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畲汉融合结出硕果,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解决民族关系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该乡负责人如是说。循着这一宗旨,该乡坚持幸福莪山为导向,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做到紧扣民生抓发展,各项利好政策优先向民生领域倾斜,各方帮扶资金主要用于重点民生项目,打造“幸福生活样板区”。 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村级“联网”公路实现全覆盖,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更方便; 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更舒心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点点滴滴,犹如阵阵春风,沁人肺腑。 靓丽的门头、整齐的货架,地处山哈风情街的“黄金地段”,在莪山村头开了几十年小卖部的陶建秀怎么也想不到,这些年的生活变化会这么大。乘着山哈风情街建设的“东风”,今年下半年,乡里统一对一条街的店面进行立面改造,陶建秀自己没花一分钱。“现在白天看店,晚上还能跳跳舞,逛逛莪溪游步道,生活不要太惬意。” 改革怎么样?群众的话语里头就能找到答案。 作为杭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如何维护畲汉团结稳定、增强融合氛围是该乡决策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围绕打造“民族团结示范区”,该乡一方面十分注重少数民族党员和干部的培养,促进畲汉政治和谐,一方面实施“百名畲乡人”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挖掘和传承畲族“山客”文化内涵,创设“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系列活动等各种载体,加强畲汉交流互动,增进两族的价值基础和文化认同感,团结和谐之花在莪山盛情绽放。 此外,创新社会治理,围绕“桐庐百姓日”活动,每年常态开展“我看家乡新变化”、“敬老幸福餐”等富有畲乡特色的主题体验活动,推广楼下书记、村级环保协会、村级慈善分会等基层首创自治模式,提升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持续多年实现“四个没有”的良好局面。 绘蓝图,以群众幸福为主题;转作风,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围绕打造“作风建设先锋区”,该乡十分注重一线联系担当,按照乡行政区域划分40个网格,安排40名干部分配包干覆盖全乡83个村民小组,以发放《致全乡农户的一封信》、赠送一把连心伞、发放一张《民情联系卡》、记好一本《走亲手记》、填写一张《农户情况登记表》的“五个一”走亲方式,做到走访中问题分级处理,简单容易的“立说立办”、困难复杂的“联村协办”、重大事项“集中研办”。 老百姓都说:现在与党员干部感情越来越深,感觉越来越亲了!“包干走亲”打通了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既要走下去,还要“晒”出来。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结合莪山发展实际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该乡确定干部履职承诺的具体内容,并通过会上现场承诺、上墙亮晒承诺、逐村公开承诺等方式全面公开承诺事项和内容,接受群众监督。 不说大话、空话、套话,不搞形式,乡、村干部以一线克难练出敢担当、善担当的品格,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中充分发挥模范作用,以强大合力,共同推动莪山加快实现跨越发展。 |
原标题: 风情畲乡看发展(上) |
作者:记者 钱 晶 邵惠燕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