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联村 “神仙岙”变身记 |
http://www.tlnews.com.cn/ 2014年12月31日 09:56:39 星期三 |
来到瑶琳镇潘联村,只见一缕薄雾还萦绕在山间,冬日暖阳透过薄雾洒满这个隐映于青山绿水之间的小山村,群山环抱,秀水依偎,民居整齐地分布在分水江畔一侧,使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凭添了一份幽静。可在年初,这座曾被人喻为“神仙岙”的小山村却是另外一幅面孔,正是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的创建,使得这个小山村来了个大变身。 村貌之变 村口一景 坐落在小山岙里的潘联村,犹如世外桃源,村庄整洁秀美得让人羡慕。一年不到的时间,潘联村变了,变得翻天覆地。找不到过去一丝脏、乱、杂的迹象,处处显现布局美、村庄美、庭院美、环境美、笑脸美。这种巨大的改变,给村里和村外人带来的感触一样深刻。村党总支书记徐洪展介绍说,年初的时候和现在比,简直是“判若两人”。 自从今年被列为美丽乡村精品村以来,自来水改造工程、村道拓宽白改黑、休闲公园建设、小流域治理、文化礼堂修复……各项建设工程上马后,徐洪展可是忙得脚不沾地。虽然忙,但看着村子越变越美,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徐洪展越忙越起劲。 潘联村接壤横村镇,是瑶琳镇的东大门。可作为瑶琳镇的一张脸面着实不怎么样,道路破败,垃圾乱扔,空地上杂草丛生。村民们私自从山上安装水管,不仅饮用水的卫生安生得不到保障,村民之间由于接水管经常产生纠纷。 “这一年村里的变化可大了,不仅村里的路拓宽美化了,安装上了路灯。村里还建起了休闲公园、停车场。以前出门的道路坑坑洼洼,一遇下雨就要穿雨靴,晴天又是一身灰,现在好了,柏油路通到家门口。现在是雨天不走泥路,夜里不走黑路,自来水改造工程实施后,纠纷也少了。我们村借着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的东风,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无违建’工作,清理‘一户多宅’农户,拆除了影响整体环境或者有碍交通的辅房、猪棚、危旧房、简易棚等。共拆出2.5亩可利用土地,按‘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绿则绿’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共中用于公共设施用地为1亩左右,用于宅基地复垦1.5亩,切实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居住品质。”说到精品村创建,徐洪展不歇气儿地说了一大段话。 以前4.5米宽的村道拓宽到了7米,并进行了白改黑,从与横村镇接壤处一直通向红石湾千亩金花基地。在村道旁修起了木栅栏的小花坛,种上各类应季的植物,为村道平添了几分靓丽。村里还出资统一为村民统一安装了白色通透式栅栏。居住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素质逐步改变提高,慢慢养成了垃圾进箱等各种良好习惯,垃圾是天天清扫,就是下雨刮风,有些吹下来的小杂物、树叶,村民都是自觉捡起来。 产业之变 山体休闲公园 徐洪展被戏称为“神仙岙里的穷书记”,因为潘联村是个典型的“村穷民富”的村子。很多村民们外出经商打工,赚得荷包溜圆,那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便是最好的证明。而村集体经济却是穷得是叮当响,一年的收入也就10万元左右。徐洪展打趣地说,这点钱都比不上村里普通农户家的存款。可由于自然条件受限,村集体经济想发展也苦于没有出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到外经商打工,不少土地也随之闲置抛荒。去年,村里引进了浙江仙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浙江瑶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来潘联村投资,流转了500余亩土地种植铁皮石斛。其中洪石畈和方家洲两处共388亩的农田,采用钢架大棚、无土种植的方式,分春秋两季种植铁皮石斛。而200余亩林地则用于开发种植野生铁皮石斛,预计共投资9000万元。至此,潘联村总算有了自己叫得响的农业产业。 据悉,在温州乐清等地,种植铁皮石斛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基地种植的铁皮石斛苗“血统”正宗,为温州引进的野生品种,抗寒抗病能力较好。而潘联村依山傍水,空气温度大,十分适合铁皮石斛的生长。浙江仙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都建有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有很高的医用保健价格,其经济效益也很不错。目前铁皮石斛鲜品批发价每公斤是800元,铁皮石斛第一年的产量在300公斤左右,第二年600公斤,到了第三年也有500公斤左右,亩产上万元是很轻松的事儿。等条件成熟,还将推出休闲观光体验采摘游等项目。该公司还与浙江大学物生学院合作,潘联村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也作为该学院的科研基地。 铁皮石斛基地的建成,不仅提升了农田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这流转的500余亩土地是以每年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给瑶苑公司30年,每3年递增10%。这其中的100余亩土地原来是属于村集体的,自然这部分租赁款自然就充实到村集体经济当中去了,这也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一笔收入。铁皮石斛的市场前景不错,也希望能借助铁皮石斛采摘观光游等,带动村里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下一步,主要是加大宣传,借助本村方家洲新石器遗址的知名度,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吸引外来资金到潘联村投资发展,给村民提供一些就业岗位,让他们也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来的果实,同时也增加壮大。 村风之变 漂亮的民居 时值中午时分,74岁的潘贤秀正晒着太阳,边和邻居聊着天,一见我们走进院落,立马热情地招呼起来,“饭吃了吗?在我们家吃点?”主人的热情会让你感觉到农村人的那种朴实与憨厚。家中庭院整理得井井有条,“我们这里不比城里差吧。”潘贤秀的话语中流露一种自豪感。 潘贤秀和村民一起见证了潘联村近年来点点滴滴的变化,而今年的变化则是最大的。 从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以来,村民们就着手做好自家的“责任田”,现在每家每户,除了卫生做好外,还在庭院里做好绿化点缀,种些花草、果树等。在这里,不管您到哪户人家坐坐,都会有一种空气清新的感觉,时不时还会感受到鸟语花香的农村气息。 到了傍晚,在江边的休闲公园,忙完了活的村民不约而同地聚在了一起,或跳排舞、或健身、或闲聊,丰富的文化生活,除去了他们劳作的辛苦,满足了村民健身和娱乐需求。之前,特别是在夏季,村民们都是自己带着凳子到江边或是桥上乘凉、聊天。有时遇到来一场阵雨,在外乘凉的村民们都提着凳子飞奔回家,这场面也是够精彩的。而现在的江边的休闲公园,不仅环境优美,修起了大理石栏杆,还有凉亭、石椅,遇到阵雨只需在凉亭里躲雨,不再需要心急火燎地提着凳子飞奔回家。 变化最大的则是位于小山坡上的村文化礼堂。这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文化礼堂已闲置30多年。因位于小山坡上,上山的路又小又陡,也没有人前来租赁。时间久了,文化礼堂已有部分墙体坍塌,上山的小路被荒草所淹没,这个小山坡也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而如今,曾经荒废的小山坡变身成了山体休闲公园,在小山坡上修建起凉亭,对空地进行绿化美化,文化礼堂也进行了修复改建。“文化礼堂建成后,将要充分发挥其所承载的作用,村民们可以在这里看戏、排练、学习、开会,让村民们走入久违的文化礼堂,享受文化生活。”徐洪展说道。 在潘联村,一幅描绘幸福家园的美丽画卷,已徐徐展开。 |
原标题: 潘联村 “神仙岙”变身记 |
作者:记者 叶 凌 通讯员 钟兴华 孙蓝雁 文/摄 网络编辑:华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