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大做妙笔如斯 ——我县加快建设小型农田水利 |
http://www.tlnews.com.cn/ 2014年11月05日 08:34:03 星期三 |
“小农水”由于点多面广、问题庞杂,被喻为农田的“毛细血管”、水利工作的“末梢神经”。如何建设小农水,不仅是农民群众最关心的话题,也是地方政府的着力点所在。 近年来,我县始终将“小农水”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在2012年7月被确立为第四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后,再次掀起了“小农水”建设高潮。随着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不断打通,美丽乡村,因水而处处灵秀;美丽经济,因水而生机勃勃。 (一) 灌溉良田的水渠 深秋时节,走在桐庐大地的乡村田坝上,肥沃的土地向人们肆意地展示着成熟的魅力:一条条渠道纵横交织,汩汩的流水欢快地从田头淌向地尾,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划一,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一畦畦绿油油的蔬菜生机勃勃……一片唯美风光。 当然,对此感触最深的还是各地群众。“哗哗哗”的水流一路欢歌,流向瑶琳镇皇甫村流向田间地头,一条新建设的“小农水”渠道从村民皇甫海清家门前蜿蜒而过。在自家院子里清洗蔬菜的皇甫海清和隔壁邻居拉着家常。“水渠修好了,老头子再不用为一亩三分地去挑水了,省心多了。”虽然下地少,但说起水渠,她的脸上尽是喜悦之情。 “如同城市的下水道,‘小农水’是乡间田地里的良心工程。”往年,由于部分渠道老化失修或渠系建筑物配套不完善等原因,灌溉水渗漏严重,水源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甚至会出现“想用水,水不够;不想用水,水太多”的情况,给生产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村民很发愁。皇甫海清告诉记者,水稻是耗水作物,整个生长季需要灌溉10至12次,水量不够或灌溉不及时,会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渠道不灵了,就要看老天爷脸色,脸色不好还要挑水灌溉,很不便。 俗话说,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在去年,瑶琳镇多个村的“小农水”项目已先后完工,内容包括更新改造灌排结合渠道17条、排水渠13条,衬砌改造渠道总长度为17千米,并有配套渠系建筑物470处。如今,站在皇甫海清家屋顶望去,渠道已将河边农田串联在一起,蜿蜒地伸向远处。 临走前,曾当过村干部的皇甫照生还告诉记者,以前浇地,怕水半路被截,村里得组织巡逻队,沿着土渠走,还有人守夜,经常为水打架。现在好了,水泥渠通到每户地头,只要按顺序来就可以了,方便得很。这几日,他还种下了数十亩油菜,就盼着明年的好收成。 |
原标题: “小”题大做妙笔如斯 ——我县加快建设小型农田水利 |
作者:通讯员 袁琼华 记者 滕晶晶/文 图由县水利水电局提供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