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源村 依托生态资源 做好山水文章 |
http://www.tlnews.com.cn/ 2014年03月05日 09:21:36 星期三 |
沿徐青线公路一路向东行驶,来到一个群山怀抱的山坞,坐落于此的青源村如一幅美丽的山村画卷徐徐展开在众人眼前。走进古村青源,仿佛走进了历史,古祠堂、古民居、石头屋,古树、竹林与现代民居相映成趣、相互交融。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沉寂已久的青源村正逐渐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依山而建的青源村东与富阳“孙权故里“龙门古镇”相邻,西与明清时期的“深澳古村镇”相连。是个深藏在大山脚下的古村落。村建道路也是依山而设,充分利用地形、地势。道路边的驳坎顺山而蜿蜒向村内,形成入村的一个指引。 村中原始自然村落保存完好,东南两溪穿村向西蜿蜒而过,终年清流潺潺。这里群岭环抱,林藏竹修,野趣横生,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拥有丰富的旅游和观光自然生态资源,特别是海拔700多米的“青源谷”近年来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来观光休闲。 提升改造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是日,阳光明媚。在阳光的照耀下,这个古村落显得格外的静谧安逸。村内的凉亭里,三三两两坐着几位村中老人正在闲谈;也有不少老人坐在自家门前晒着太阳做着手工活。潘水珍老人与老伴一起麻利地为小熊玩具装棉絮、缝配件,她说:“现在村里环境好了,坐在家门口便可看见山山水水,心情特别舒畅。空闲时,就从村里的绒毛玩具工厂拿点手工活回来做做。缝制一个小玩具虽然才赚到1毛多钱,但一天能做200多个,补贴补贴家用。”沐浴在暖阳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闲适的农村生活好像令时间也在这里慢了下来。 为提升村容村貌,做好培育村创建工作,青源村可谓动作频频。该村共投入54余万元对3个自然村的主干道进行了拓宽硬化白改黑工程,其中青源自然村主道,拓宽硬化5000平方米。此外,该村于去年修建成了从村中通往小水顶水库的林道,为维修小水顶水库和进一步开发林业和乡村休闲游打好基础。同时,在创建县级“历史文化村”时,预计总投入240万元,将青源村建设成为一个集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风景旅游村。在历史文化村的建设过程中,该村坚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建设,使其主题突出,风格鲜明,内容丰满。眼下,吴氏宗祠等改造提升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我村的大礼堂和宗祠保存数量多,结构完整。这些大礼堂和祠堂不仅是历史的印象,也是青源人精神的传承载体。为保护好村里的历史遗产,去年我们村共投入了80余万元,对潘氏宗祠和潘家大礼堂进行了维护修缮。”青源村党支部书记申屠雪良介绍,去年开展的项目修复7幢古建筑,祠堂两间;古厅3间;大礼堂2间。经过实地走访调研,已于由专业工程队对全村古建筑(祠堂、厅)进行保护和维修,使古建筑与整体环境更为协调、统一。去年年底整治工程已全部完成。 打造整洁优美的村庄环境是创建“历史文化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源村以“净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为抓手,通过对潘氏宗祠前进行绿化景观工程、村内晒场节点景观改造绿化提升工程,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工作。 在历史文化村建设过程中,该村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注重调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工程建设例会制度和现场督察制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建设方案经过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代表讨论同意,并形成了决议。同时,严格执行招投标程序,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平台。 通过生活污水整治,村中心大道扩建,农家庭院整治,在这里,不经意路过的一棵古树、一株老藤、一段断壁、一眼深井、一座廊桥、一间房舍都蕴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成就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历史痕迹成发展新亮点 娴静的古山村,让人充满寻幽探古的遐想。在这里,处处可见历史的痕迹。 据悉,明代初期,由朱姓和屠姓在此居住,以此地貌景观称之“青草村”。明末,朱、屠二姓衰落,由吴氏、申屠氏敏盛,清初,潘氏祖先从古微州流入富、桐,经几次变迁,最后落户此地。民国时期以“清水源”之意改名为“青源村”。 村内有清代建造的古祠堂、古厅各三处。特别是现存连片古民宅(潘氏古村落)近五十多处。六十年代建造的集体大礼堂2处,百年以上古拱桥八座,古井泉五处,古凉亭五座,古道两条,古渠道5000余米,堂屋四座。还有70年代建造村中狮子山上的青源小学。每年农历九月十九是青源村庆丰收的大日子,会有盛大的祭祀活动,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来赶集,老人印象最深的是200多米长叫做“青狮毛龙”的龙灯。 “我们的祖辈大多从安徽迁居到此,建筑风格以徽派为主,这些都是300多年的老房子了。”村里69岁的潘加炉老人说,以前每月农历九月十九是青源村庆丰收的大日子,会有盛大的祭祀活动,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来赶集。老人印象最深的是一条200多米长叫做“青狮毛龙”的龙灯,“这样一条龙灯舞起来,在我们小孩看起来很有气势。可惜1953年后,我再也没见过了。” 说到古建筑,不得不说到潘氏宗祠。潘氏宗祠坐落于潘姓村口,青源村中心地。祠堂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跟今170多年历史。二井三堂三开间,青瓦石墙结构,内有十多只木雕牛腿,人和动物雕像,十分逼真,上中二堂有精细的木刻图案板壁、中堂上方“积善堂”匾,还有文体各异的四块匾额分别放在各堂上方。特别是上堂(宴堂)至今完整地保存着几百年共36代潘氏子孙的入主牌位。祠堂历经170余年的风雨侵蚀,特别是2007年的一场特大以中风,将三分之一的木梁折断,呈倒塌状。抢修这座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古建筑,在上级政府有各界人士的关心、村委的大力支持下,潘氏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经过几年的修建,于2010年9月竣工。 有不少的古民居,大多数存留于依山傍水的潘氏古村落中。从清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百年以上古民居现存于此。民居房典型微派风格,六尺宽四条卵石弄由北向溪岸延伸。各300平方米的卵石道地四处,合理分布在溪岩主道上,是晒粮、柴、草的场地。先辈就地取材,用卵石、黄泥、石灰砌墙,青瓦、木结构。“香火厅”建于村中,木雕牛腿、厢房戏台、台门骑路,懒凳两旁,是村民看戏,娱乐,谈山说海,论古道今,休闲乘凉的好场所。虽然村中大部分新建房均建于溪南区块,但四十岁以上的村民只要有空闲,就会到这里来。同时,不少前来玩户外拓展的游客也经常会被村里的古建筑吸引,在古民居前、古祠堂里拍照留念。 此外,村中有两处水塘,名为泉井塘,离地面约7米,因久旱不息,冬天热气腾腾,天冰凉入面而闻名,在无制冷设备的年代,一到夏天,方圆十余里的村民来此取水或制饮料。申屠雪良介绍:“水塘自建起沿用至今。现在,村民们还会到水塘里洗菜淘米。今后发展乡村休闲游中,这由鹅卵石砌成塘壁的泉井塘也是一大看点。” 近年来,该村的青源谷(又名水顶山)凭着着独特的山水优势,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青源谷”也已申请为旅游商品品牌“几年前青源谷由一家户外拓展公司前来租赁开发,但经营管理还属粗放型。今后,将更好地开发利用当地的山水资源,借助已取得的知名度,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发展乡村休闲游。”申屠学良又补充道。 青源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具有保存完好富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是跨越时空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标本。以天然的自然景观为依托、传统村落风貌为特色,宗祠文化为线索,集休闲、度假、居住、野外拓展为一体的旅游基地概念,为打造成杭州西线文化旅游的重要节点,成为杭州地区的金名片,提供了良好基础。申屠书记的几句话点出了青源村村民心中的发展景愿:“提升改造后的青源村,为如何实现积极保护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希望青源村依托外部丰富的资源和高涨的人气,凭借内在的山水优势和文化底蕴,以文化为支撑,依靠村庄“清、静、净、景”的特点,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和色彩农业,通过对古建筑加以保护,挖掘历史文化,提升村庄内涵,积极打造深澳古村落群的‘后花园’。” | ||||||||||||
原标题: 青源村 依托生态资源 做好山水文章 | ||||||||||||
作者:记者 叶 凌 通讯员 钱 江 苏 文 文/摄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