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村:高山蔬菜种植何日云开日出 |
http://www.tlnews.com.cn/ 2011年03月23日 09:41:10 星期三 |
横村镇白云村,一个有着美丽名字的村庄。它是典型的偏远山区高山村,由石青桥、大会山、峰坞、郑城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16个生产组,470户,总人口为1568名,区域面积14平方公里,全村拥有耕地面积2266亩,山林面积18018亩。凭借着丰富的高山资源,白云村的高山蔬菜曾一度创造了辉煌。 白云村高山蔬菜曾经红极一时 初到白云村,整个村子就是一处秀丽的风景,青山怀抱,溪流浅唱,满眼深翠,农居住户一个个散落在山坞里,远远望去,颇有唐代诗词里“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 六年前,带着给村民找一条致富路的热望,村里领导下山请县里、镇里的农技人员帮忙出点子,当时白云村有1000余村民居住在平均海拔600米的高山上。古人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这样白云村人走上一条种植高山蔬菜的道路。 “高山蔬菜是指利用高山的凉爽气候条件,春夏延后或秋冬提前种植蔬菜,海拔要求500米以上,白云村非常适合种植高山蔬菜。”白云村党委书记林雪标说,“白云村位于山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作物生长发育和物质积累,所以这里出产的蔬菜品质好,加之山区空气、土壤和水源无污染,非常有利于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 在县农技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白云村从2005年的100亩蔬菜发展到2006年的近600亩,全村70%以上的农户都从事高山蔬菜种植。2006年,该村的587亩高山蔬菜,总产量达到1746吨,总产值达到291万元。全村高山蔬菜的总收入占村农业总产值的72.3%。村民种蔬菜平均亩产值达4957元。村里种植面积五亩以上的大户就有九户。他们中种菜年收入达两三万的比比皆是。2006年,该村还被评为市级高山蔬菜示范村。 当时白云村高山蔬菜在全县来说,起步比较早,规模也大,此外,还注册了自己的“白云人家”高山蔬菜商标,打出了一定的名气,可谓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甚至该村还把发展目标定位为:打造桐庐高山蔬菜第一村。 种种问题让高山蔬菜的后继乏力 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当年发展如此红火的高山蔬菜种植,没几年村民就不再热衷了呢? 沿着环山公路驱车半个多小时,记者来到了海拔600多米高的大会山高山蔬菜基地,从山上往下望,层层梯田煞是好看,然而这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搬到山下或到山外去居住,山上的梯田大片地荒废着,看着挺让人可惜。 白云村党支部书记林雪标说:“这几年,白云村种植高山蔬菜的面积从2006年的近600亩缩减到现在的300亩不到,而且目前还在村里种植蔬菜的大多是五十岁以上的人,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种植蔬菜的人越来越少。” 白云村峰坞自然村的严华儿算是种植高山蔬菜的先行者和坚持者,他从2005年就开始种植蔬菜一直坚持到现在,最多时,他一个人承包了十多亩地。“峰坞村原本有30多户种植高山蔬菜,如今只剩下五六户还在坚持。而且现在人工工资高,像我也只能以减少种植面积来维持。” 而且,这么多年,白云村高山蔬菜品种没有更新过,主要是长瓜、辣椒、茄子、四季豆这四个品种。曾经也有超市慕名而来想要收购,然而由于蔬菜品种单一、规模不大、品质不高等原因最终错失了这块市场。事实上,由于高山蔬菜种植规模不断缩水,使得品种更新、技术服务等方面都被忽视了,导致品种单一、大路货多,高山蔬菜失去其应有的独特魅力。 “其实,高山蔬菜的销路一直不成问题,但是由于目前种植量不大,品质不高,价格提不上去,菜农的利润也越来越少,导致更多的人放弃种植。”再加上蔬菜合作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在统一生产、销售、管理上缺失,各方面配套的设施都没有跟上,大大影响了菜农的种植积极性。 而且,目前白云村从事高山蔬菜产业开发的菜农和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种植生产型业主,加工多为初加工,精深加工企业极少。由于缺乏精深加工,不仅产业效益低下,而且抗风险能力较弱。 通过合作社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化 发展高山蔬菜是一项“短平快”项目,也是一项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高效农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蔬菜,是促进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山区经济,发展效益农业的有效途径。 那么,白云村高山蔬菜的发展是否还有转机?县农业局的朱兴荣副局长说:“要让白云村高山蔬菜继续发展起来,首先蔬菜合作社要发挥好作用。”蔬菜生产过程中,合作社应该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为成员统一提供种子、农药等农用物资,制订种植技术规程,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并适时开展科技培训。在销售过程中,积极与企业协调,组织农户搞好销售服务,有效保证农产品的顺利销售和农户的经济收入,从而激发菜农的积极性。 通过合作社组织、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走“合作社+企业”的路子是一条较理想的产业富民之路。合作社以其灵活、高效的优势参与竞争,活跃于城乡市场,在今后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合作社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一旦高山蔬菜发展壮大起来,作为农业部门也会跟上相应的技术、资金、政策等配套设施,让高山蔬菜‘锦上添花’。” 改善高山蔬菜生产、贩销“低小散”的局面,在高山蔬菜产业中树立标杆,培育龙头企业和贩销大户、提高合作社的合作化程度。这一方面可以实行标准化管理,推广新技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高山蔬菜的整体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随着人们回归自然、享受清新环境以及体验农家生活的追求日益流行,我县山区休闲产业将成为最具有潜力的开发项目。高山蔬菜产业可以与农家乐相结合,互相促进,互为依托,为农民创收提供新的途径,白云村可以尝试推出蔬菜采摘节这种方式。”白云村党委书记林雪标为曾经是村里农户增收的绿色产业再恢复其曾经的辉煌在想办法出点子。 记者手记:四面环山的白云村,有着发展高山蔬菜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加之前几年打下的扎实基础,本以为会打开一片新天地,没想却成了“昙花一现”。通过这个事情,我们该反思些什么? 发展高山蔬菜的思路与白云村实际情况结合的还是挺紧密的,然而如何狠抓落实?如何使规划变成现实?正因为对这些问题重视和落实的还不够,才使得高山蔬菜发展变得虎头蛇尾,很多菜农在哀叹可惜的同时,纷纷放弃种植转做他行。 如何让白云村高山蔬菜重新焕发生机,成了新的课题。虽然白云村的高山蔬菜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但我们同样看到它有条件、有资源、有设施、有品牌,关键是如何将它打造成为民造福的强势产业,发挥品牌的强大生命力,产生可观经济效益。 记者认为,白云村高山蔬菜必须立足区位、生态和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提高整体效益为目标,积极探索产业化路子,全面实施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工程。要走产业化道路,必须充分发挥已有的蔬菜合作社的作用,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把如同散沙般的农户集中起来,拧成一股绳,打拼市场、开拓销路,争取各种优惠政策,为菜农提供新品种引进、种植、销售一条龙服务,让菜农增加种植信心。 做大高山蔬菜产业,还要巩固“老区”,拓展“新区”,推广规模发展和集约经营,同时要走精深加工之路,全力开拓市场营销空间,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卖什么”“怎么卖”的问题。农户既要埋头搞好生产,又要抬头看看市场,及时调整生产布局和优化品种结构,做足“特”字文章,提高知名度。 在此基础上,农业部门要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菜农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要打通扩大蔬菜进杭城的通道,促进高山蔬菜再度雄起。 |
原标题: 白云村:高山蔬菜种植何日云开日出 |
作者:王丽晓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