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整”出新意和实效 |
http://www.tlnews.com.cn/2021年01月20日 09:04:13 |
在农村,土地是根,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无论是农业发展、环境综合整治还是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都离不开充足的土地保障。实践再次证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之一,本期《美丽乡村》,将向读者们展示第二期全域土地整治优秀行政村“整”出的新意和实效。 白云村 走上“生态路”吃上“旅游饭” “青岭不断黄坞水,双溪又见白云村。”冬日暖阳下,拥有好山水、林田、老屋等“美丽资源”的横村镇白云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前往。 要说白云发展的诀窍,离不开“资源入股”的政策。白云村拥有耕地面积2899亩、林地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为了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白云村加大对闲置资源的收储力度,加强谋划包装和项目招引,增加农户的财产性收入。近年来,白云村在“钱少、地缺、人稀”的情况下,以景区创建为抓手,结合山水资源积极招引精品民宿、生态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旅游项目,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通过“资源入股”协议走出了一条村美民富产业强的发展新路子。 “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为依托,对半山、葛家山、大会山、火路口项目实施环境资源入股,按照占总股本10%,每年保底10万的形式进行入股分红。”村书记、主任林雪标说,通过维护好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协调好村民和业主之间的矛盾,使得村集体、业主、村民实现三赢。收益按租期40年计算,村里至少可以拿到2000万元左右的分红收益,如今,郑城厚院、九野云谷、云水悦舍、莲社溪客等入驻白云村的高端民宿均是“环境入股”项目。 白云村曾经有80%的村民外出打工,村里房屋和土地闲置的情况一度非常严重。而目前,正在利用社会资本开发的5个项目,总投资约6亿元,涵盖民宿、休闲养生、古村落建设等内容,直接和间接带动本村150余名村民就业,仅此一项户均年收入就超过了万元,外出打工的人也渐渐返乡创业。 生态优势逐渐变成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本,白云村发展走上了“生态路”,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新合村 整合资源为村庄发展注入新动力 “危房住着危险,拆后的保障方案村干部也跟我们详细说了,危房变新房,以后住得肯定更放心”“既能确保居住安全,又能把村庄建好,我们很愿意出一份力”……在新合乡新合村,村民何大伯和潘大伯指着眼前装修一新的农房说道,心中充满了期待。 2020年以来,该村结合危旧房整治工作开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旧村庄、空心村、废弃和闲置建设用地进行细致梳理,对零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相应的撤并,整理村庄边角地块、偏远自然村区块立项土地复垦项目,全村共立项宅基地复垦49亩。 “复垦项目实施后,村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减少12.15平方米,村庄用地更为高效。”新合村村书记、主任潘优栋介绍道,在工业区改造上,新合村计划收购企业13家,利用30亩土地新建制锁小微工业园,鼓励企业腾退土地入园发展,受到了村民们的强烈支持。 整治后,破旧厂房拆除,村庄整体面貌得到有效改善;新建标准厂房,为后续产业招引提供了生产条件;企业入园生产,单位用地亩均税收可提升至20万元每亩,可实现税收增长30倍;安全生产隐患得到消除,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不仅如此,复垦出的优质耕地,还将被引入农田景观化设计中,为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打好基础。 建设新家园、打造新产业、展现新风貌已经成为全体村民的新期盼。“通过综合整治田、水、路、林、村,村庄建设空间变得集约高效、农用地规模得到进一步增加。”潘优栋说,新合村将被打造成为新合乡一处秀丽的新亮点,为村庄发展注入新动力,开启美丽乡村新画卷。 中一村 “腾笼换鸟”开启新格局 钟山乡中一村是远近闻名的石材产业村,全村的41家石材厂以及部分加工点自上世纪90年代创办以来,为当地群众就业致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使用违法,违章建筑、环保隐患,加工模式、厂居混杂等诸多问题。 从2019年起,县乡村三级高度重视,结合群众需求等因素,及时成立钟山乡石材行业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具体方案,启动实施了以“关停取缔一批,入园培育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为主要内容的石材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实现堵疏结合,规范提升目标,成为我县全域土地整治的重点实施内容,并成功列入全域省级项目创建。 定下目标后,中一村开始大刀阔斧开展整治工作。“2020年,配合整治,中一村拆除石材企业34家,拆除加工点8家,拆除面积近160亩,拆除企业违建面积5万余平方米,为村庄节点打造、项目用地等腾挪空间18余亩。”村书记、主任胡方华介绍道。 “腾笼换鸟”整治模式也开启了该村产业新格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局部调整和实施土地复垦,中一村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近100亩,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中一村因石材企业造成粉尘、污水、噪音所带来的环境脏乱差情况,实现石材村向园林村的转变。而石材企业拆除区域利用腾退的18亩土地空间有效地为村庄解决了农民建房、停车配套、建设文化特色休闲场所等问题。 对未来,胡方华信心满满,“宅基地复垦9.903亩,已基本完成;通过前期‘一村一梳理’梳理出宅基地复垦资源约5亩,做好2个75亩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其中1个已完成验收;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创收目标……” 里湖村 打造“宜工、宜农、宜游”新里湖 里湖村原名蠡湖,位于分水镇西面,面积7.56平方公里。它北依湖山,南接安头山、前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中,里湖根据分水生态养生带乡村振兴“两带一点”试点规划,不断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工作,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道路。 通过梳理村庄建设用地利用现状情况,里湖盘活贵清、琳琳制笔厂等低效用地4.4亩,复垦建设用地面积5.16亩。腾出来的用地,都“花”在了保障乌山脚农居点建设和村老年活动中心建设上。 “对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村民们期待已久,相信通过整治,又可以增加一个活动的好地方。”村民黄女士说道。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不仅于此,里湖还全力推进道路提升,生态环境整治修复。“你看这条路,是这两年修的,以后去路张村宽敞多了”……内虹桥坞里盘线、百台坞、虹桥坞至大路张村,道路条件得到提升,不断改善农村生态宜居环境。 同时,紧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契机,大力推进“旱改水”项目,统筹前溪绿道两岸旱改水工程47.67亩,形成绿道茶园、百台坞杨梅基地、前溪四季果园、范畈农田保户区、西施荷塘、百亩映山红基地生态旅游线,并结合土地流转,实现茶叶、荷花、水果等产品以及农作物实行集约化生产,打造出集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 昔日蠡隐田园,今日湖居贤达。通过发掘范蠡隐逸文化加上农旅融合发展,里湖将生态农业、历史景点、休闲山庄、慢行绿道等资源整合,并积极发展文创经济,一个宜工、宜农、宜游的新里湖面貌逐渐呈现。 后溪村 “众筹入股”农旅融合阔步走 在合村乡后溪村,通过“众筹入股”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村实现民增收早已不是新鲜事。 2015年,该村就打破常规、创新理念,成立了后溪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积极探索“草根众筹”模式,以每户最多两股、每股5000元的入股形式,将村民手中闲散的资源集中到一起,众筹资金151.5万元,用于开发竹溪乐园。2018年时,在市委张仲灿副书记的牵线搭桥下,后溪村与杭州商旅集团下属杭州宏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项目整体承包给宏逸公司经营,采用保底加利润分红的形式,前两年保底30万元,两年后按经营情况进行20%的分红。 “马上我们将进行第三次分红,后溪村旅游公司的股民将收到每股不少于400元的红利。”村书记、主任陈学海高兴地说。 切实尝到了“甜头”的后溪村,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道路上加大脚步,通过以“水”和“路”为抓手,统筹“生态、生产、生活”,全面拆除前柏坞小流域和分老线周边违法建筑,截污纳管、清除垃圾、治理污染源、引导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系统。与此同时,积极整合土地资源,引导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开展农业观光旅游,草莓、猕猴桃等采摘项目,丰富产业业态,实现一三产融合。 “竹溪乐园开业后,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目前,共解决村民就业50余人,全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近50万元,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陈学海表示,竹溪乐园、滑翔伞基地、玻璃漂流……一系列项目已经在后溪村落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将走得更坚定。 整治“一片地”助力“振兴梦”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的有序推进,整治早已从传统单一的土地整理,转向要素更齐全、手段更多样、内容更丰富的全域全要素综合性治理。我县各村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制定整治模式,在彰显地方特色的同时,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从全域布局着手,推进区域的有机更新,着力解决布局散乱、土地利用粗放等问题,促进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发展;结合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基本农田储备区建设,归整零星分散、规模过小、不易耕作或质量较差的耕地,提高耕地面积和连片程度,在保障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同时,腾笼换鸟,为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腾出发展空间;农旅融合,坚持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优化美化人居环境,以资源入股,发展旅游项目,“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全域大美格局,吸引了八方游客…… 如今,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中形成的“乡村旅游带动模式”“现代农业引领模式”“传统文化保护模式”等发展思路和路径,已经开始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整治“一片地”,“整”出了新意和实效,带起的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层面、多要素、多维度的统筹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又能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将迸发出振兴的磅礴之力。 |
原标题: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整”出新意和实效 |
作者:记者 应致远 通讯员 李杭君/文 单佳铭/摄 部分图片由各乡镇(街道)提供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