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街收纳岁月记忆
http://www.tlnews.com.cn/  2020年05月30日 10:02:27 星期六  

古街是一个收纳记忆的地方,岁月把它变成了一首朦胧的长诗。阳光越过灰墙黑瓦,让我们穿过巷子,带着平静、惬意,迈着轻快的步伐漫步老街,细品一段段隐藏在街头巷尾的故事,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分水 韵味武盛撩人心醉

初夏时节,来到分水镇武盛古街,走在曲径通幽的街巷,抬头是斑驳的灰墙青瓦,低头是溜滑的大青石,每一处都有不同看点,每一个建筑都有不同故事,一时间仿佛踏入了历史的画卷长廊。

分水建县即有武盛街,至今已1300多年。老街取名武盛街,源于分水是在武德年间设县,意为“武德兴盛”。

作为旧时分水唯一的主要街道,武盛古街承载着老分水最厚重的历史记忆。街道东西走向,南北两侧巷弄纵横,路面用青石板铺砌,从东门到西门有几百家店铺,糕饼店、裁衣店、布坊酒铺、特色小吃……百业俱全,往来商人络绎不绝。

《民国分水县志》记载,武盛街有19条弄堂,如积善巷、蟹儿巷、梧桐巷、城隍弄等延续至今。历朝以来曾建有县衙、三世民医坊、城隍庙等名胜古迹和建筑,承载着悠远人文历史。

随着城镇发展变迁,武盛街繁华的前世渐渐没落,石板上纵横的划痕,木门上深浅的沟壑,都在诉说着老街以往的故事。小贩的叫卖声似乎还在耳边回旋,入目的却是久经风霜的模样。

2017年开始,分水镇深入挖掘古街文化内涵,通过修建武盛古街高家厅、宁绍会馆、五云山公园等16个文化节点,形成印象分水、老巷寻踪、颂德遗风、梦回城隍、梧桐依旧、五云佑文、药王福佑、夜韵呈祥等“武盛八景”,成为一条有韵味、有记忆、有情趣的古街,成功创成国家3A景区。

为更加契合旅游市场的需求,分水镇还成立乡村旅游联盟,通过联盟引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入驻古街商圈,共同推进武盛古街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古街打造成为中国特色小城镇分水小城市形象展示区,形成文化、旅游、商贸相融合的新业态集聚区,实现文化繁荣、产业发展、百姓受惠。

现在的武盛古街,大部分是上世纪中期或更早期留存下来的房子,经过修缮后保留着原有的古味,经营着各式买卖。老板们守着自己的门店,看周围人潮涌动,你来我往。没事在路边坐着歇歇脚,听听二胡,或在酒馆里品品酒,茶馆里喝喝茶,听市民用地道的分水话和你聊聊古街的故事……

土生土长的分水人王卫民,在这里经营着一家老分水民俗非遗馆,生产销售分水美食,以及极具分水特色的手工制品。“这里是老分水记忆的缩影,每一样产品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提及非遗文化,他娓娓道来,好比老分水美食“倭酥饼”,代表着倭寇输了的意思。古时,百姓用豆类、面粉及其他配料做成饼,烤熟后送往前线支援抗倭,最终打败倭寇。这些美食和工艺需要有人挖掘和传承下去,这也是他在古街经营这家商铺的初衷。

在民俗非遗馆旁边是个麻糍店,老板看到游客过来,就开动机器现场制作。现场打出来的麻糍让人垂涎欲滴,裹着厚厚一层花生芝麻粉,一口咬下去,嘴里充盈着麻糍的糯、花生的绵和芝麻的香。“一边欣赏到古色古香的美景,一边品尝美食,真是太棒了!”正值周末,在此游玩的游客笑着说,非遗文化就需要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承下去。

“历史融入生活,商业融入古迹”,武盛古街成为分水一张靓丽的名片。

作为分水人,俞莹萍对分水的景点和古迹如数家珍,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武盛汉服社的社长“任秋”。热爱汉服的她,几年前毅然辞掉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到古街经营汉服社,精致的发髻、腰间的玉牌、轻盈的袄裙,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汉服社,成为大街小巷的翩翩“仙子”。

“文化的生命力不容小觑。”俞莹萍说,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她已经和武盛古街融为一体,希望把汉服文化传播给身边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汉服也能成为日常穿的衣服,让家乡的古迹重放光芒。

城隍庙、宁绍会馆遗址、梧桐祠、五云山公园……经过挖掘和修缮,可品、可看、可玩的各个点位,武盛古街逐渐恢复昔日的繁华,一时间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着游客慕名而来。

天渐渐暗了,灯亮了,整个古街古坊古道,充满着诗意,让人内心安宁和踏实。

凤川 翙翙其羽凤凰高岗

翙翙其羽,凤凰在高岗。位于龙门山脉的余脉虎镇山、香泉山西南,翙岗自古就是一处“风水宝地”,早在三国两晋时期,这里就建有村落。相传,三国吴大帝孙权之祖在翙岗区域选择茔地时,放弃有“万代诸侯”风水的华林寺,追逐有“一朝天子”风水的天子岗。后果然出了“天子”孙权,却从此中断孙家再出诸侯。孙家后人非常后悔,遂称此地为悔岗。

元末明初(约1342~1345年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字伯温)曾寻主设馆于此,看中的也是这里凤翥龙蟠的天子气象,认为此地形如一只待飞的凤凰,还因为“翙”为形容凤凰翅膀煽动的声音,便改地名“悔岗”为“翙岗”。

翙岗有一条南北方向的老街,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围绕这条老街展开。

2014年,凤川街道启动翙岗古街保护开发计划,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以“先保护再开发”的原则,对破损的老街古建筑进行了抢救性和恢复原貌性修复,拆除了老街口风貌不协调的破败房屋1000余平方米,建造了老街口牌楼,修缮老建筑,整理收集明清时期和民国古文物五十余件,挖掘翙岗古村落历史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古风翙岗”。老街得以保存,为古村落旅游奠定了基础。

初夏的午后,走进翙岗村,古村特有的味道在空气中酝酿发酵,像一本老书,像一坛老酒,醇厚香浓,仿佛走入了另一个空间。深吸一口古村的空气,循着刘伯温笔下的《虎镇山记》,迫不及待一探这里的宁静与神秘。

步入翙岗老街,一块古色古香的牌楼映入眼帘,“凤翙高岗”四字,正是刘伯温留下的墨宝。

行走其间,80幢古建筑参差错落,院落相连。这些建筑大多于清朝乾嘉道光年间所建,白墙黑瓦、典雅有致,就像江南水墨画中常见的景致一般,让人感受到温婉与质朴。

“引水入村,掘澳于街,清流穿村走巷”,是翙岗老街的魅力所在。走在老街上,随处可见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水澳,相传这条水渠是当年刘伯温在翙岗时指导人们修建的。水渠进水口在大源溪,开凿两条地下暗渠,一条将水引入村内,供人们取水、洗涤之用;另一条引到村外的谷井,用于灌溉农田。水澳至今仍在使用,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坎儿井”。

水澳沿线、老街之侧,每隔数十米便开有一方数平方米的明池,称“澳口”。纵观600多米的老街,25个澳口星罗棋布。澳口近水处铺以石板,清冽的水渠无声无息地流淌着,见证着翙岗村百年来的风风雨雨,成为翙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论何时,澳口都能见到村民,他们或三三两两聚在同一个澳口上洗衣聊天,或单独蹲于澳口旁洗洗涮涮,远远望去就是一副最寻常不过的江南画卷。村民们动情地表示:“城里的水用不惯,水澳里的水只要出了家门就有,水质好又方便。”

澳口随处可见,泉水明净见底。“夏天时,把西瓜浸泡在水澳里,过一两个小时捞出来切开,冰凉爽口。”从小生活在翙岗的村民吴定锦回忆起年幼的时光记忆犹新:“那个时候,我们小孩子都在老街的小巷里跑来跑去、你追我赶,街上的馒头店常常冒着香喷喷的热气,而打铁铺总是传来‘哐哐哐’的打铁声,四溅的火花总是能吸引孩子们驻足。”

每年农历十月十一是翙岗时节,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话丰年,此时的老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小吃遍地,非遗技艺一一亮相,让人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更大饱口福。

神仙鸡、糊麦馃、冻米糖、酒酿馒头、麻糍、冷淘、豆腐炒米茶……美味的小吃数不尽,每一款都在不断刺激着味蕾;布鞋制作、剪纸、弹棉花、打铁、竹编、蓑衣凉帽编织……这些手工制作技艺至今传承有序。

古建筑是翙岗老街的灵魂所在——

成为“老李说理”等党建工作展陈室的嘉庆堂,成为传播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历史名人、抗战事迹等的大本营;

廉政剪纸馆将“廉政之风”吹进千家万户,让廉洁的种子“薪火相传”;

本土“书画家”施悦儿回乡创办的施悦儿篆刻馆落户东边厅,为曲径深幽的老街巷增添了屡屡墨香,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到此寻找创作灵感;

三间两弄,马头墙,典型三合式清式民居的存厚堂;

横梁、牛腿、窗格及石基等构件上雕刻有两百余个“寿”字的经畲堂;

将尊敬、礼貌对待他人的家风家训融合在名称中的敬吉堂、怡顺堂……

徜徉在翙岗老街的石道上,每一处澳口都流淌着生机,每一个屋檐下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静静凝注了时光,默默诉说着历史,而翙岗老街也因为这些文化基因变得更鲜活而富有生机,浓厚的底蕴中吐露着真切的乡愁。

作者:记者 叶晶 李雯 单佳铭 通讯员 林艳 周珊珊 文/摄 编辑:俞俊
 
 
 
 
 
 

桐庐县学圣路730号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制作:殷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