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的味道(七)
http://www.tlnews.com.cn/  2018年12月15日 08:52:07 星期六  

初冬季,小雪落,寒风起,屋檐下一竿子的腌肉、鱼干,在时间与阳光的累积下,混杂着风的味道、手艺的味道、传统的味道,还有人情的味道。

而晾晒物的一面是窥探愈近年味的一道道风景,另一面则是隐在游子记忆中的一片片乡愁。

将富春江的美味风干成来年的佳肴

一场知时冬雨之后,在城南街道的上洋洲渔人码头,见到了68岁的孙法昌,这位被称为富春江上“最会捕鱼”的渔民,也是该码头拥有渔船最具“规模”的船长。说是“规模”,也就是几艘江河捕鱼的渔船靠拢在一块儿,方便来回走动。

老孙“家”有个小型动物园。3只狗各居一艘船,傲立船头环顾富春江,1只滚圆的猫讨好似地依偎在主人的脚边,3只大鹅兜绕着渔船嬉戏玩耍起来,好不热闹。


老孙的祖辈都是以船为家,以渔为业,到他这辈,自然也是自幼随祖辈在船上生活。


当被问及何时学会打渔,“在娘胎里就学会打渔了。”老孙如此打趣回应。


每天凌晨1点,富春江两岸的人们都还在梦乡。而此时,孙家父子便出船去撒网、打捞和捕鱼。


经年累月的风雨出船,老孙已经非常熟悉钱塘江中游的这段水域情况,哪处的深浅与流速、哪里有暗流旋涡。而季节、潮水和温度等,都是老孙对脚下这群鱼的聚集地的判断依据。


“确定了下网位子,而如何下网更是一项技术活!”当然,好技术傍身的老孙捕获物相较别人自然要多。


“后半夜捕鱼太累,为何不白天捕?”外行问题的拙劣,老孙莞尔,“因为鱼的眼睛可亮了,光线强时它们看见渔网就跑了!”


当太阳从东边的山头闪出第一道光芒时,老孙父子差不多就收网回程,卖相好的就卖给等候在岸上的买家。


一晚近7个小时的劳作,老孙父子捕获了170多斤的鳊鱼,这在处于淡季的冬天也算是不错的了。“不过如今的早市不比夏天,今天早上也就卖了40多斤,还有的就在我们脚底下。”说着便掀开脚边的移动甲板,与江水相连的鱼箱里挤满了鳊鱼,有的大鳊鱼的长度都赶上了成人的手臂。


“若赶上旺季,捕获的鱼都能满仓,也就是渔船的吃水都达到了船面以下的10公分。”老孙说,不过这种时光总是少数的。他算了一笔账,每出一次船,油钱、饲饵(比如昨晚买的15斤泥鳅)就要500元以上,这成本还不包括人工费和渔船的折旧费等,“如果一天赚不到这钱,这一天就必定赔本了。”


而且,在富春江上,还有长达3个月的伏季休渔期,再加上此水域内,有坝水、潮水流经的前后一星期都是不适合捕鱼的,如此,一年中就有一半以上的日子,渔船都是不能出动的。“年轻的渔民几乎很少见了。”老孙说,渔民的生活完全靠天“赏”饭,日子枯燥而辛苦。“孙子目前退伍待业中,但我实在不想他再继续过船上的日子了。”


不过,在孙子5岁的时候,老孙就有意识地教会了他游泳,“渔民的孩子怎么可能不会游泳呢!”老孙说,他有兄妹6人,都是在渔船上长大的,不过在4岁之前,腰上都会绑着一根绳子。“真正的‘渔民’是绝对不会被淹死了,现在把我扔到富春江里,我还能一口气游到桐君山。想年轻时,我都能游上三个来回!”


其实,老孙父子祖籍为富阳,且桐庐段的鱼相较周边,捕捞难度也是最大的,但他们却常年活动在这一带。这背后最大的原因便是富春江桐庐段的水质特别好,加上两江交汇处,鱼类的品质最好,种类也颇丰。


“卖不掉的,等天转晴了就开始晒鱼干。”望着鱼箱里的百余斤鱼;老孙兀自打算着。


初冬季,小雪落,寒风起,也正是传统晒鱼干的好时节。而老孙晾晒鱼干,遵循的也是传统的渔家晾晒工艺。


将新鲜的鱼去除内脏,清理干净后放置两天,撒完盐用热毛巾揩干,然后进行晾晒,至少要晒足10个太阳。


富春江鱼干的种类繁多,青鱼、草鱼、鳊鱼、潮鱼等都能晒制鱼干,而每一种鱼干,都有其独特的味道,从12月中旬到当年年底前,老孙每年会晒上2000多斤的鱼干。而老孙晒的最多的,便是青鱼干,也俗称螺蛳青。腌制的青鱼干味道鲜美,或蒸、或煮、或煲,都不失为一道美味佳肴。


悬空着的鱼干还混杂了阳光、江风与周围环境的味道,跟着时间的脚步,逐渐转了变化,直至完美的风干状态。


往往三四斤鲜鱼,才能晒出一斤鱼干。来买这份朴素和传统的,往往都是老孙的老客,以及“口碑相传”。


另一边,老孙的儿子孙永林正在对船只进行保养,修修补补;老孙的儿媳正在整理排钓,3个圆盘近3000只钓钩,起码要理上6个小时,很是辛苦。


他们业已成习,仍蜗居船上,延续着自己的生活梦想。


一刀腌肉 沉浸在乡愁里的味道


一刀腌肉,一种记忆,一份乡愁。


过去,因山区出行不便,村民家中偶有客到来,尤其是年后的走亲访友,在灶台前的主妇们便会手忙脚乱,无好酒好菜招待,更别说吃鱼吃肉了。于是,入冬后,腌肉便开始粉墨登场。村民会杀年猪或买点猪肉进行腌制,以延长储存时间。一旦来客,便可随时进行招待。


不同于因食物保鲜技术落后而产生的腌肉,现在的腊味,更像是一种优雅的怀念,一面是令人魂牵梦萦的家乡,一面是色泽鲜艳、肥而不腻的醇香。腌肉,对于远游的游子,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乡愁,还承载着对家乡的情怀。于是,每年这个时候,游子总能如期收到家人寄递过来的腌肉;或回一趟家,后备箱里满载而归,载满了亲情与家乡的味道,这里头也必定有一块腌肉。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在分水镇保安村,63岁的朱建华最近忙开了,腌肉便是每年这时间段的固定动作。


腌肉最好用自家的年猪,其猪肉在营养、色泽、紧密度、瘦肉比例等方面都要比规模饲养的猪要好很多。去除头脚、内脏后,连皮带肉切成条形状进行腌制,而猪腿则略经整边后整腿进行腌制。


将切好的条肉放置在面板上,分两次抹盐,第一次在条肉上轻抹少许盐,促使部分猪肉水分渗出,将渗出的血水倒掉,再重新抹第二层盐。若猪肉块较大,可将肉表层划几道口子,用手反复搓擦,越透越好,盐溶化,咸水渗入肉中。以20斤肉1斤盐的比例腌制,在抹盐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其他调料,如花椒、料酒、糖和干辣椒等。


二次抹盐后,将搓好盐的肉放入腌缸,最底层的一般要将皮面向下、肉面向上,一层放好后,必须要再撒一引起盐,再放第二层。腌下缸的肉不能盖上,应该保持透气,三天后可以盖上。腌制2到3天要翻缸,把上层放到底层,底层的翻到上层,一般翻缸1到2次,促使盐分渗透到肉内的各个部位,腌制时间一般一两个星期左右。


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取出腌制好的肉,剔掉皮肉上的腌料,然后穿孔挂绳晾晒。腌肉既要得到充分的阳光照晒,但又不能晒得太久,如果晒出黄油就过了头,会大大影响口感。


“腌肉看似简单,但腌制过程却因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市民俞阿姨说,比如五花肉肥,在腌制前要划口子方便入味,盐也需相应减少;猪蹄表皮紧绷,要用盐反复揉搓涂抹。而腌制鸡鸭等家禽时,其风干不像猪肉一样要多晒太阳,而是要尽量在阴凉处吹干,如此口感才会更好。家禽腌制后晾晒时最好用小木棍撑开身架,透气透光的同时,也能让腥味尽快散出。不过,腌肉腌制后要是碰上连续多雨天让腌肉沾到了水,那很有可能就白忙活了。一年又一年,俞阿姨边实践边总结,也成了亲友圈中的腌肉能手。


村里的腊味一浓,过年的气氛也浓了。年三十时,砧板菜刀洗净,从房梁上取下一块腊肉,搓去烟垢放入开水里漂去盐,拿出后在砧板上薄薄地切片,带着油汁儿,那就是过年的味道。


汪曾祺在《肉食者不鄙》里就不无认真地描写过这种腊肉:“有一次在长沙一家大饭店吃了一回蒸腊肉,这盘腊肉真叫好。通常的腊肉是条状,切片不成形,这盘腊肉却是切成颇大的整齐的方片,而且蒸得极烂,我没有想到腊肉能蒸得这样烂!入口香糯,真是难得。”这一口烟熏香糯,一旦爱上,便是一生追随。


“冬笋炒腌肉是我女儿最爱吃的一道菜!”俞阿姨笑言,那一口腌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嚼在嘴里,满口生津,齿颊留香。腌肉几乎可以与大部分的时鲜蔬菜翻炒,都为一盘美味的腌肉菜肴。同时还能蒸食和煲汤,尤其是冬瓜腌肉汤更是一道名菜。


有趣的是,在过去,家里腌肉腌家禽腌得多也是一种富足的象征。要是有媒婆带着姑娘家来“看人家”,谷仓禀实,腊肉挂满,如此,上门的姑娘一般都会相中这家“后生”。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


作者:记者 黄蓉萍/文 黄 强/摄 编辑:俞俊
 
 
 
 
 
 

桐庐县学圣路730号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制作:殷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