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的味道(一)
http://www.tlnews.com.cn/  2018年06月23日 08:51:03 星期六  

  俗话说:“午吃饱,晚吃好,早餐不可少”。桐庐早餐是什么?一锅锅皮薄肉香的生煎包、一碗碗香满街头的小馄饨、一根根金黄酥脆的炸油条……这些美妙的味道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清晨,在每一个早晨,和你说早安。

  当晨光揭去夜幕,街边巷旁的早餐摊主就开始忙开了。不一会儿,香味飘动,人们渐渐汇聚落座,卖力挥筷,大快朵颐。一顿早餐,看似简单,但却能让寻常的日子闪闪发光。

  生活,从胃的满足开始。本期《诗乡画城》带您去寻找画城老字号早餐店的身影。

(一)老街煎包

  穿过长长的老街,朴实的小店里,几个工人正利落地包着包子,锅里所煎的包子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老板“包子”大叔今年65岁,他制作煎包长达30多年,他们家的老街煎包店也有了30多年历史,以油而不腻的独特口感,赢得不错的口碑,他也因此得名“包子”。

  店里的工人并不多,只有四五个,但都井井有条地干着自己的活,泡豆浆、煮馄饨、端煎包、收拾桌子……店门口立着一个硕大的炭火炉子,正是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煎包“水深火热”的诞生记在包子叔的手里鲜活上演。

  清晨开店的时候,包子叔在门口煎包子,妻子则在店里头张罗。平底铁锅里整齐地排满了个头均匀的煎包。一锅新鲜的包子淋足了油和水,盖上锅盖,架上炉火,几分钟的工夫,开锅,热气腾腾的煎包就出炉了。每天清晨,小小的店铺前排起长龙,几千只包子供不应求。

  几十年来,小店的红火一如当初。

  80年代中期,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两夫妻,拿着足以温饱的工资,安稳过着自己的小日子。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妻子黄惠萍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也得到了家人们的支持。

  1986年12月,夫妻俩在太平路搭起了临时摊位,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从卖5分钱一只的包子开始,每天凌晨1、2点钟开始忙碌……第一个月,夫妻俩合计收益连自己都不敢相信,一千多元的月收入比起以往三四十块的工资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夫妻俩甚是欣喜。

  “当时一套房子才2万块钱呐。”包子叔感慨,尽管收入可观,可那都是辛苦钱,一天要做70多斤面粉,还得发动全家一起排队凭票买肉。

  开元街72号已经是夫妻俩第四个店面了,可是不管搬到哪里,他们家的煎包总是供不应求。“你的店就算开到厕所门口也会有人排队。”这句话说得真切,也道出了实情。

  在顾客眼中,夫妻俩是亲切的街坊,偶尔赊个账,或是多添些粥汤,夫妻俩特别客气。但负责采购的妻子在原材料把关时,别提有多挑剔了,商贩送来的肉只要有一点杂肉,立马退货。

  为何老街煎包与众不同、备受青睐?“坚持”——包子叔反复强调这两个字。30多年食材选择、诚信经营的执着,让桐庐人认准了他家的牌子。“小时候我是吃着煎包长大的。”相信与记者一样,很多桐庐人都会说这句话。

(二)大饼油条

  大饼夹油条想必是老桐庐人喜欢的吃法,在康乐一弄,斑驳的老房子刻画着岁月悠长,22号这家很“土著”的店面生意十分红火,在老房子里喝豆浆吃着本色大饼,满嘴都是浓浓的生活味,这味儿,都曾深藏在桐庐人记忆中。

  “老板,一副饼。”“自己动手吧。”

  无论有多少顾客,老板从来都淡定有余,不紧不慢做着手上的活,先吃再付、先付再吃,由客人喜欢。

  来这吃早点的人,早已习惯如此,拿一张饼,挑一根油条,抹上自己喜爱的甜酱或辣酱,把油条放大饼中间,然后把大饼一拗,一只大饼变两个半只,紧裹油条,大大一口咬下去,再配上一口豆浆或者豆腐脑,别提有多乐胃了。

  这家店油条香脆了得、大饼芯子有点甜。油条单吃偏油,大饼单吃偏干,两者一混合,天地大美味。纯正的大饼油条,油条要炸到恰到好处,大饼要烘得恰如其分。

  特别有趣的是,这家有名的店并没有设立招牌。但是只要说起“桐庐最好吃的大饼油条”,大家都不会有第二个答案。每日清晨,只要你路过这老街,老远就能看到小店门前围满了人,酒香不怕巷子深大抵如此。

  这家卖大饼油条的夫妻档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1994年,丈夫下岗后,便与妻子在自己的房子里开起了店,夫妻俩不善言辞,每每有客人夸大饼好吃,他们也只是露出腼腆的笑容。

  已接近午时,老板空暇间打趣说,再做几年就要退休了。

  “不行不行。”一旁吃着大饼的年轻人立马接过话茬,“你退休了我去哪里吃。”说话的是一位姓钟的小哥,今年三十出头,用他的话说这家店开了多少年,他就吃了多少年。如今,他已搬到江南住,但是为了这口滋味,一有时间就会专程赶过来。

(三)镇中炒粉丝

  如果说“关宝小吃店”你不熟悉的话,那么叫它“镇中炒粉丝”就没有谁不知道了。

  “镇中炒粉丝”由何而来呢?这怕是每一代桐庐镇中(已改名为城关中学)学生的回忆。而记者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初中时代的学生来说,早上那十几分钟懒床是多么珍贵的事。但是,每周我都有那么一两日起得特别早。早起为何?只为了到桐建公司楼下的早饭店排队买一碗炒粉丝。

  “老板,加鸡蛋、香肠,包心菜多一点。”这顿奢侈的早餐,在当时也就2、3块钱,而它一直伴随着我整个初中生涯。

  老板孙关宝是从父亲手中接过这家店,被问起好吃的秘方,孙师傅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谦虚地说,炒粉丝都一样,多炒几分钟,炒透了都好吃的。

  炒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孙师傅炒粉丝总共要炒三回:第一次初炒,将活粉丝分成十斤一锅,加温水、料酱炒至均匀上色;第二回再炒,客人多时就不至于手忙脚乱,省时又省力;等客人来买,加上配菜再炒一遍,出锅的炒粉丝不粘锅、不成坨,咸香可口、爽滑劲道。

  365天,除了正月休息一个星期,孙师傅的小店一直开着。“家就住在楼上,天天守着店心里踏实。”对于“子承父业”的他来说,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接班,“起早贪黑太辛苦了,希望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四)大王生煎

  翻翻桐庐人的早餐食谱,总少不了一份热气腾腾的煎饺。每天早晨排个10分钟的长队,只为那锅盖一掀的葱香肆溢大王生煎。

  “老板,来10只煎饺,一碗牛肉粉丝。”“好嘞,老规矩,要菜不要肉?”……铲煎饺,倒进碗,老板冯志华夫妻俩动作娴熟到不行。每日早晨六点开始,位于瑶琳路上的大王生煎客人一拨接着一拨,不少市民从遥远的地方赶来,只为吃上那口老底子的味道。

  早上4点,冯志华夫妻俩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和馅、揉面、包饺子、磨豆浆……“我们的煎饺都是生煎的,煎的时候要加菜油,不能用色拉油……”提起做煎饺的窍门,冯志华一边转动着手上6斤多重的锅子,一边绘声绘色地描述起来:一锅最多只能摆30只饺子;焖锅时间控制三分钟,菜肉时间各不同;还得撒葱花和芝麻才够完美。

  大王生煎在桐庐已经营了10多年,但冯志华夫妻经营的这家并不是桐庐第一家店,他们也是从亲友那口传相授学来了技巧,并在2012年开始在瑶琳路经营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店铺。当时,店铺不大,但一开锅瞬间吸引了大批市民争相前来购买。“全桐庐最干净的早餐店就是这里,而且老板从来不收银,找零钱都自己动手。”除了早餐味道美,前来就餐的不少市民也表示,这里的经营模式也是让他们心动的主要原因。

  去年,冯志华夫妻将店面扩至两间。但他们仍旧坚持亲力亲为,规矩多,耗时多,走不了量,不过他俩却觉得值,“到我这里买煎饺的,都是冲着这老底子的味道,诚信经营才能让人常年喜爱。”

  说话间,冯志华手上新的一锅煎饺半熟,刷上菜籽油,“滋啦啦”冒泡,芝麻葱花味儿随之喷然而出,好浓,好香。出锅后,饺子底部金黄脆香,由肉馅里不多不少出到刚刚好的油一润,再沾上一点老板娘秘制的辣椒酱,那口感,仿佛一顿早餐就能激发人们一天的能量。

作者:记者 王仪楚 叶 晶/文 黄 强/摄 编辑:俞俊
 
 
 
 
 
 

桐庐县学圣路730号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制作:殷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