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服务 促发展 丰富“党建+”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12月25日 08:45:09 星期日 |
每天早晨,合村乡碧溪河道旁,总能见到徐伟英的身影,自从她当上碧溪河道的“河长”后,来河边走走转转、检查河道卫生情况已成了她的习惯,一旦发现或者接到群众反应河道问题,她便马上想办法进行处理。如今,曾经被村民们称为“脏河”的碧溪,水质有了明显改善,水变清了,景变美了,一些村民还在水里还养起了鲤鱼,常常引得游客驻足拍照。 合村乡位于我县偏远山区,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优质的山水不仅源于天成,也与当地党员的号召、百姓的守护息息相关。今年上半年,该乡在“河长制”工作推进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推出了“路长制”,并将其与“河长、户长、网格长”制度相结合,形成“四长制”,让党建与服务有机融合。 近年来,我县立足实际,强化服务功能,探索出了一套“党建+”方式方法,切实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重点任务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把“党建也是生产力”体现到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四长制”便是“党建+服务”的又一体现。 从原本单一的河道管理向道路、庭院、党建网格进行延伸,“四长制”将农村美丽生态管理“四大员”的工作内容与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局面,为实现农村基层自治监督管理布下一张无形的网,让在建设农村美丽生态过程中存在问题无所遁形。 除了“四长制”以外,我县以党员志愿服务岗制度建设为重点,着力激发党员服务意识、强化党员服务群众先锋作用。每到夏季,走进江南镇、富春江镇等乡村旅游热门乡镇,总能看见不少身着红色志愿服装的党员为游客们免费提供茶水、指引道路、解答疑问等。 “空巢老人”较多是不少山区乡镇存在的普遍现象,随着党员志愿服务岗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县不少党员自发组成服务队,定期走进空巢老人、困难老人家中,帮忙打扫、购置日用必需品,并与老人拉拉家常,聊聊天,帮助他们排解寂寞。 这头,主动服务送温暖,那头,牵线搭桥促和谐。 在桐君街道南门社区,活跃着一群党员和事佬。调解矛盾、沟通邻里、帮助维权、志愿服务,他们样样在行,因为他们“下楼即可找到”,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他们为“楼下书记”。 “我以前上过电视购物的当,对方坚决不退款,好在‘楼下书记’们帮我多次找县里的部门沟通,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找到生产商,让他们把钱退了回来。”谈起“楼下书记”,社区居民陈师傅有说不出地感激。 多年来,我县积极探索“党建+治理”,与2013年对“楼下书记”做法进行总结并推广,以社区党委为龙头、支部书记为骨干、党建阵地为平台、联系服务为重点、调解维权为特色、促进和谐为目的。与传统的人民调解制度相比,“楼下书记”更草根,也更贴近群众,他们成为预防矛盾、快速调处纠纷、沟通信息的一支重要民间力量,对维护基层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起到重要作用,成为我县打造整合志愿服务资源、促进群众自治的服务型社区党建品牌。 如今,“有困难,找楼下书记”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邻里关系也在“楼下书记”们的调和下,愈发和谐。同时,《楼下书记》专题片还入选中组部《和村三十六法》并在全国发行展播。 当党建与发展联了姻,产业自然蒸蒸日上。通过立足各地特色产业基础和农村就业实际,探索实行“支部建在产业上”做法,在制笔行业广泛推进“党支部服务站”建设;在乡村旅游行业,探索建立“农民之家创业服务社”、“农家乐党支部”等产业支部;在茶叶、蜜梨、水蜜桃、杨梅等农特产业,探索建立合作社党支部,以支部堡垒作用全面引领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帮助群众增收。目前,全县已建成产业支部500余个,覆盖183个行政村,致富增收实效显著。 “党建+”的概念如同一股强风,正不断地将更多理念、功能吸入其中,充分融合,形成一股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促进发展的强大力量,吹起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帆,一路乘风破浪。
|
原标题: 强服务 促发展 丰富“党建+” |
作者:记者 陈艺琨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