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合乡】新四村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07月27日 14:18:58 星期一 |
【村史沿革】·基本概况 新四村入村口 新四村,属桐庐县新合乡,位于新合乡的西南,东邻新民村,南接引坑村,北靠松山村,西与凤川街道的里源村接壤,距桐庐县城42公里,驾车从县城经县道柴雅线进新合乡,首先要进新四村。2004年,由湖林、旧庄、外松山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因这里的山桑坞曾是当年新四军金萧支队的后勤总部,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纪念馆建在这里,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又有过新四乡的称谓,故而得此有时代特色的村名。行政统辖雪(洩或泄)水、野丫、山桑坞、攷坑口、湖田、下盛、旧庄、外松山8个村民小组,有421户1306人,全村耕地面积788亩,山林面积39512亩。 新四村村民有钟、阮、胡、方、许、吴、叶、杨、刘、龚、余等11姓氏。钟姓在新合乡为大姓,新四村也然。外松山、湖田、攷坑口的钟姓都析自旧庄。旧庄义门锺氏廿二世讳功才,字天清,号碧溪。因功才公的墓葬在凤凰山,功才公的后裔称凤凰山承孝公派。外松山是多姓聚居,除锺姓外有阮、许、方、胡。阮姓最早居住,约公元1168年为避兵乱从故苏常熟迁移来。方氏从淳安迁入,胡氏从徽州迁来。攷坑口周姓从毗临的浦江大元迁入。丁家岭东侧早年称邵家,后曾有龚氏居住。丁家岭由龚、余二姓居住;龚姓明朝年间从窄溪舒川迁入,余姓明万历年间(约公元1580年从安徽祈门迁来,奉日寿公为始祖。雪水有叶、吴、陈三姓,叶姓从金华迁入,陈姓从毗邻的浦江城头迁来。山桑坞有杨姓、刘姓。野丫有潘姓、曹姓。
【村史沿革】·旧庄 旧庄自然村 旧庄,东邻松山,南邻外松山,西、北邻湖田。曾用名盛章,后改为旧章,原由章姓居住。约750年前,里松山义门钟氏十九世孙永祚析居于前硃,与章姓隔溪相望。后章姓衰败直至绝续,钟姓才过溪肯堂肯构逐渐兴旺。据《义门家谱》记载,旧章在村选址上非常有讲究,附合古代风水学。旧庄地形如燕窝,四周皆有屏障。后山龙来舒展,昂起在溪边的青龙头,与溪对面白虎遥相呼应,六只山坞环绕村子。村中地势高低不平,但村里建房都围绕大厅敦本堂展开,依地势而建,一条水渠曲曲弯弯穿过大半个村子,与大厅门口相连。邑人有诗云:迎面青山锁双龙,回首阡陌映岗松;马达流水断崖音,白墙黑瓦隐林中。 在干训班学习的知识青年 1949年1月,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应战略发展,急需一批政治可靠又有知识才能的干部,以适应部队和地方需要。为此在旧庄的厅上举办七期干部训班,受训人数达千人。新生力量的加入对活跃部队政治、文化生活,提高部队战斗力,宣传与组织群众,加强根据地建设,促进金萧地区游击战争的胜利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解放后,短训班中的绝大部分成员成为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不少还成为画家、教授、高级工程师。1999年8月,中共新合乡党委政府在金萧支队干训班旧址立碑纪念。 旧庄是个寻幽探古的好地方,你不妨去那走一走、看一看。
【历史建筑】·敦本堂 干训班旧址——敦本堂 敦本堂位于旧庄村,坐北朝南,整体占地面积650平米,始建于明朝,完工于晚清,属徽派建筑风格,是义门钟氏凤凰派的总厅。 敦本堂进深约50米,依地势北高南低,地面高差3米左右,成四进二天井二平台布置。由门廊、大厅、香火堂楼和天井平台组成。整个村的房屋都围绕它来排布,一条水渠弯弯曲曲穿过大半个村子,与门口的池塘相连,长年不枯。站在厅门口朝香火堂望去,有步步登高之势。自正门步入,门廊为4米进深三开间楼房,楼上曾办过学校,故有“书堂楼”之称。前天井低于门廊二级台阶,约40厘米;穿过天井,拾三级台阶而上即为大厅。大厅是整座建筑的中心,进深11米三开间;正间4.5米,边间皆为4米。中立二榀三,左右投墙。离正大门南十余步有池塘,以作消防取水之便。1949年1月,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应战略发展需求,曾在大厅上举办七期干训班,受训人数达千人。 经历百年风雨飘摇,敦本堂“风光”不再。门廊和大厅木结构部分毁于火灾,虽经村民集资修复,但制作工艺已逊色不少。 敦本堂义门钟氏族辈们心中的圣地。
【村史沿革】·湖田 湖田自然村 湖田,东邻旧庄,东南邻引坑、东北邻松山,南邻浦江,西北临凤川。昔村址为一片烂糊(湖)田,故名。湖田的凤凰山脚原为盛家庄,南宋后衰败,仅樱桐源口下盛庄分支延续至今。清康熙年间,钟氏廿二世功才公之后裔鸿图公复迁湖田,繁衍成族,后世代居住。产木材、炭及茶叶、箬叶等。 后方医院工作人员 1949年春,金萧支队设在诸暨金岗坪的后方医院搬迁至湖田。4月,国民党203师集中609团全部和师部突击营,联合浙保王之辉等部共2000多人,分四路偷袭金萧支队后勤基地,抢走服装、布匹、缝纫机、枪械零件和手榴弹等大量军需物资,放火烧毁被服厂、修械所的仓库、厂蓬,后勤机关被破坏,正在湖田自然村金萧支队后方医院疗伤的十几个伤病员,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从后山安全撤出。之后,后方医院在湖田、丁家岭、野丫等小村子流动开展工作,直到解放。 1999年8月,中共新合乡党委、政府在金萧支队后方医院原址立碑纪念。 【历史建筑】·钟公庙 钟公庙 旧庄村桕树坞口有一古庙,正大门上方写着“钟公庙”3个大字,是义门钟氏为纪念为国捐躯的八世孙钟厚的家庙,该庙三开间平房,十分简陋,现时所见确有些破败,虽历经世时劫难,却是全乡香火最盛的庙宇。由桐江义门钟氏十三世孙万八公倡首建造,始建于南宋景定年间,距今已有750余年,因年代久远,几经翻修,规模一直未变。正殿供奉的是北宋抗辽代皇亲征而殉难的民族英雄钟厚及其祖、父二代双亲。左间为土地公婆,右间为厚公当年烧炭时的伙伴,陈老相公和王老相公。 据《桐江义门钟氏宗谱》记载:钟厚,字惠民,号德政,秉性刚直,膂力绝人。宋真宗景德年间,为抗击契丹南侵,投入殿前指挥将军高琼麾下。屡立战功,授游击将军大先锋。作战神勇,斩敌无数,因殁于阵。被宋仁宗封赠“忠救王”,后高宗又追赠其为“天官明王”,以“忠义”旌其门,立庙享祀。 明代大儒浦江人宋濂为钟公庙作《忠救王庙碑记》,文中对钟厚大加赞扬。“神自宋初至今数百余年,功烈及于民甚久,而未有碑垂之,生也非有公侯之贵万钟之富,独能悯其时、奋其身、殒其命。庙祀不朽,诚合先王制礼之义。” 至此,桐江钟氏改称为“义门钟氏”。“忠义”列入钟氏家族的族规家训,明吏部尚书姚夔吟诗赞曰: 胡骑长驱帝独征,寇公奋怒展神旌。 闰民血落无成魄,可汗头悬不再生。 介石孤忠全国难,断金大节立军营。 今观决策澶渊处,夜夜风涛泣战声。
【交通枢纽】·雪水岭隧道 雪水岭隧道 雪水岭坐落于新合乡的西南角上,海拔高度900米以上,是新合通往桐庐的主要通道。早年,新合人要到桐庐去,就得翻越雪水岭或杨家岭,全靠两只脚走七八个小时。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县道柴雅线开通,雪水岭开凿成盘山公路,那硬是用铁锤钢钎凭人力打通的公路,盘旋而上又急转蛇行而下,一侧悬崖峭壁,另一面深壑百丈,坡陡路狭,特别是遇雨雪天气,行车险象环生。 物换星移,到了2000年在国家老区建设促进会、原金萧支队老同志等多方的鼎力支持和热心帮助下,县政府决心在雪水岭开凿公路隧道,免越岭、缩行程,以改善革命老区的交通条件。2003年4月20日,雪水岭公路隧道工程建设动工,项目由中铁十局承建,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发来贺信。2004年1月10日隧道的主体贯通,2005年1月18日,隧道竣工通车。该隧道由主隧道和高坞隧道二部分组成,全长2025米,宽10.5米,拱顶高5米,双向二车道,成北低东高的弧形走向。 如今,雪水岭隧道从大山的胸膛穿过,天堑变通途,百姓受益,万民欣哉!
【红色印迹】·金萧支队纪念馆 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纪念馆 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纪念馆位于新四村山桑坞口。因旧时坞中多野桑,村以得名。解放战争时期,全村房屋被国民党烧光,村迁山桑尖;后在金萧支队帮助下,又于原址重建新房居住。金萧支队后勤部设此。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金萧地区在路西坚持原地斗争的留守人员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948年9月,中共浙东临委为贯彻依靠路西、发展浙西、打通浙皖通道的战略部署,在浦江马剑乡石门村(今诸暨市)成立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金萧支队建立后,以浦江、诸暨、桐庐、富阳毗邻地带为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在桐庐四管乡(今新合乡)先后建立被服厂、修械所、金萧报社、后方医院等后勤机关,使四管乡成为金萧支队巩固的后勤基地。以游击根据地为依托,金萧支队接连进行七次外线出击,取得重大成果。至1949年4月底,金萧支队和地方武装、党政人员发展到4000余人。1949年4月底至5月初,金萧支队先后解放分水、新登、临安、萧山、桐庐、浦江6座县城;配合大军接管湖州、富阳、建德、寿昌、兰溪、金华、义乌7座县城,策动国民党湖州专员公署率部投诚。5月18日,金萧支队与南下解放大军在桐庐会师。5月22日,金萧支队奉命撤消建制进行整编,光荣地完成历史使命。 2004年7月,中共桐庐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当年金萧支队后勤基地所在地——新合乡新四村山桑坞口新建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纪念馆。纪念馆于2005年6月中旬动工兴建,2006年5月竣工,总投资100余万元。原浙江省委书记薛驹为纪念馆题写馆名。新建成的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纪念馆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50平方米,有纪念碑、纪念亭、纪念墓、停车场、园林等附属建筑组成,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馆内200多平方米的展览大厅展出上级对金萧支队的指示、文件和反映金萧支队战斗生活的图片38版,陈列木制缝纫机、金萧报、战斗日记、金萧徽章、生活用品等实物数十件,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金萧支队成长和发展历程。 纪念馆后部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镌刻着在金萧地区牺牲的230名战士英名的“英烈碑”以及金萧支队政委张凡和支队长蒋明达同志的“纪念树”。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民间艺术】·新合大马 新合大马 “新合大马”源起于新合乡的湖田,故又称湖田大马。湖田大马起始于清朝,清乾嘉至民国初为全盛期,“文化大革命”时被迫停止。20世纪80年代后,在当地百姓期盼的呼声中,湖田大马再度得以复出。 新合大马制作精湛,它有五彩大马、狮子、大象、犀牛、麒麟、老虎等吉祥动物,形成双列队。有狮子捧球、万象更新、虎虎有声、万马奔腾等。其制作均用木头、竹篾和铅丝扎成骨架,比实体略小。各种动物的骨架外全身用桃花纸糊面,再用彩色纸剪成毛须,按动物的毛发生长规律顺势而贴。头上缀以五彩杨梅球,以红色为主,披红戴绿,色彩艳丽,马铃叮铛。 大马体大如马,装在一特制木架上,架子底盘下有四个轮子,平坦处,可推马滚轮前行;山路崎岖处,可两人抬扛前进;凹凸处,可提扛前行。每只“大马”的背上都骑一木雕人偶,这些人偶均为传说中的古代历史人物。表演时两面开锣开道,后面是二面有纤绳护卫着高三丈的将军旗和十多面长旗,紧接着是大马队,再后依次是鼓乐队、火铳队。 村民在制作马灯 新合大马表演有马放南山、刀枪入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吉祥寓意。 以前,湖田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村里行什么灯,从农历十二月开始由德高望重者领头商议,确定项目统一规划,由村民自愿认灯,然后各自分头制作。各家为显示手艺,使出混身解数,尽全力把灯打扮得徇丽多彩。正月初三后,择日起灯,先在自己村里彩排预演,又派出使者前往友村预约访日。灯马到去访村近半里许时,以放鞭炮为号,受访村则由有名望的长者代表村里接灯、祭灯。在一片鞭炮锣鼓声中,马奔龙腾舞出各式队形煞是好看,欣喜吉祥之气达到高潮。舞罢,主人给来访者犒红挂彩,按计划把客人接到家里尽情款待,各村之间互相交流迎来送往,热闹非凡。
【名人传说】·董邦达与旧庄 董邦达画像 新四村旧庄是个无名小村,但因与清代著名文人、画家董邦达有关,民间留下了不少口口相传的美丽传说。 董邦达,字孚闻,号东山(1699--1769年),浙江富阳人,家居城东鹳山脚,17岁考中秀才,家境贫困,被新合旧庄某太公请到该村私塾任教。 据说当年夏天的某个夜里,董先生正忙着用红笔批改作业。屋外稻田里的蛙鸣不断,董邦达听得心中烦燥。大怒之下,立刻起身下楼在稻田里抓了一只青蛙,用朱笔往额上一点,喝道:“不准在这里狂叫,要叫就到别处去叫。”说来也怪,从那以后,每逢夏天,别的地方都是蛙声一片,唯独旧庄村口稻田里的青蛙从不叫唤。如果你能抓到一只,还能发现每只青蛙头上都有一点红,据说就是董邦达的当年朱笔所点。董邦达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所以他的点朱一直流传了下来。 传说董邦达的脚底上有三颗脚痣妨碍了他的时运。而且因为脚上有脚痣,走路的时候脚底板常常会痛。有一次,他用针在脚底上挑痣。这时主人家的一个丫鬟经过,看见了他脚上的三颗痣,便取笑道:你三颗痣便叫痛,我脚上有七颗却从不叫痛。董邦达便向她家里求亲,与丫鬟结为夫妻。这样夫妻两人就合成了十颗痣,董邦达的气运也因此改变。 董邦达成婚后不久,有一年旧庄关王庙开光,众人往庙里祭拜。太公留先生看家,回来发现少了一只鸡,诬陷先生所偷,先生无法洗刷清白,同到庙里问诰(占卜问真假),一连三次诰。先生无从辩解,羞愧不已,慌慌张张出得庙门,却不慎跌了一跤。看到董邦达如此慌张,众人更信其实。先生盛怒之下不辞而别,积极备考准备博取功名一雪前耻。可没有想到,董邦达先生走后,众人又在庙中发现了鸡。后人传说这是董先生时运到了却没有去赶考的念头,于是菩萨故意藏鸡,想气走先生逼他求取功名的。就在赶考的途中,菩萨又托梦先生,令其牢记“浩然正气”四字。 董邦达当年教书的私塾 董邦达于雍正十一年成进士,修《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鉴》诸书,晋侍读学士,入直南书房,充殿试读卷、经筵讲授、武会试总裁等官,补授都察院左都御史,署翰林院掌院学士,迁工部尚书,转礼部,复转工部,赐紫禁城骑马。 董邦达不仅在官场上有口皆碑,在绘画艺术上也誉满京城。乾隆赞誉他是继董源、董其昌之后的又一董姓大画家。特命他主持皇家画源,是“画中十哲之一”。董邦达的画作,在富阳民间流传甚广,如今,故宫博物馆和浙江省博馆内都收藏着他的山水画。
【历史建筑】·望梅桥 望梅桥 望梅桥位于新四村旧庄的西南面,是新合乡目前保存最为完好、建造年份最早的一座古桥。 望梅桥为典型的单孔石拱桥,全长跨度13米,宽3米,拱高8米,全桥清一色的用石料砌成。月夜里,桥身半个圆的拱洞映射在溪面上,站在不远处便能望见一个周正的圆。望梅桥建于清雍正五年,距今已有287年的历史。而今再伫立于桥前,虽然护栏外“望梅桥”字样已被草藤遮掩,但依旧能感受到它坚如磐石不显半点颓势的风骨。汽车路开通后,桥上的人气自然不比当初,可它犹如一件艺术品,彰显着它的人文和历史价值。行人至此,都会驻足好好品味把玩一番。 望梅桥原为旧庄连通湖田、雪水的要道,其选址也颇有讲究:桥所在地是溪流最狭窄的地方,桥基两端全是天然的“石搭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造桥时不用挖桥基,桥脚直接起砌的方式,既保证了桥身的牢固,又省却好些工时。 望梅桥的意境深远,1727年造桥时,在旧庄设馆授业的秀才董邦达常来现场观看,主事者请先生为桥取一个好听点的名字。董邦达见溪流的两边本就长有两棵梅树,在桥西南和桥东北遥相呼应,点开了董邦达的灵感,人在桥上望梅,梅也在桥两侧相望,“望梅桥”因此得名。陆游写过驿外断桥边的梅树,那意境很是凄凉。董邦达立于桥头,看到的梅树却很是坚强、向上,甚至还有些孤傲。梅花常常是他赋诗作画的不二题材,如今一衣带水的梅树有了望梅桥的自然牵手,那意境更是不一般。据说董邦达曾以望梅桥边所画的梅花送赠于京城的刑部尚书厉廷仪,并因此受到厉廷仪的举荐,官至尚书。望梅桥和董邦达,这段相互“成名”的佳话,至今仍在乡间广为流传。
【历史建筑】·万春桥 万春桥 万春桥位于旧庄村柏树坞口,钟老太公庙前面。该桥能造起来,靠的是旧庄人坚韧不拔的意志与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胆魄。 嘉庆十八年(1813)年间,旧庄的章太孺人在旧庄村下首造千秋桥。但吉祥寓意抵不过天灾,十三年后即道光六年(1826),千秋桥还是殁于一场洪水。如今在原址仍可见基石和水底万年松。 咸丰九年(1859),由全村集资捐钱,出工出力,在千秋桥原址上建造石拱桥,名字“栖凤桥”,取自桥头梧桐树而联想“家有梧桐树,引来凤凰栖”。但二十年后,光绪五年(1879)一场特大洪水,桥柱折断,桥板被冲到场口。 光绪二十年(1894),村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集资建桥。村民们分析原址大桥两次被冲毁,可能是由于地势落差大而导致水的冲击力大,不适宜建桥,于是新桥移址到下游300米桕树坞口上游锺老太公庙前。新桥工程规模与千秋桥相差不大,桥身一拱独跨,不用桥磴,全长20多米,宽5米。建桥材料全用长约1米、宽30厘米、高20厘米的花岗条石。建造方法,先搭架立模,而后用桐油石灰将石条逐块胶合。桥面平整,两边用条石筑有1米高的石栏。桥面两端以数十级石阶链接来去道路。桥洞高8米余,一半高出地面,拱度较大,呈满月形。 圆桥之日,周边村民纷至沓来,小商摊贩云集竟连绵二里有余,旧庄人因此举办了隆重的庆贺仪式,请锺太公(忠救王佛身)游桥镇邪,全村人虔诚下跪祈祷,祈求这座桥能万代平安,并用2000枚铜钱组字记载建桥年代,将文字压在桥芯石板之下,表示永志不忘。 万春桥,寄托了旧庄人“永葆青春,万年不倒”美好祝愿。 【风景名胜】·天龙九瀑 天龙九瀑风景区坐落于新四村雪水的龙巡顶半山腰,距桐庐县城28公里,从县城驱车前往,出雪水岭隧道口即是。 据文字记载:“其间崇山峻岭,人迹罕至,盖几百里,而泄水龙王托居其间”。在此崇山峻岭之中,林木苍翠,溪流随山势落差,自峭壁悬崖之上如雪霰飞泻跌落,形成九潭九瀑,落差皆有数十米。九瀑或曲折幽深、穿石破崖,或银河泻落、雷霆龙吟,身居其间,山水之奇绝,给人以无限赞叹。瀑布将岩壁冲刷成槽,中呈黑两侧显暗红的极规则的排列,犹如乌龙潜卧水中,故得名“天龙九瀑”,为桐庐境内第一瀑布群。 关于“天龙九瀑”的得名,在民间亦有传说:雪水龙潭中原来无龙,直至唐初,山东有一男一女两位老者,托梦给宰相魏征控告泾河龙王在河北、山东一带降雨克扣雨量,旱情未除,请魏征主持公道。魏征听后十分恼怒泾河龙王的所作所为,拔剑去找泾河龙王。泾河龙王闻信后,急忙带着九个龙子乘风逃走。一日到了雪水龙涎顶,见一泓清泉从山崖中飞出,连跃九级,形成九个天然水潭。看四周山峦叠嶂,荒芜人烟,环境悠静,适合驻住,决定留下来。老龙王告诉众龙子,要接受教训,安分守己,多做善事。 现今,悬崖飞瀑之上则溪甄婉蜒,幽谷鸣鸟,谷中植被茂盛,是天然的森林氧吧,也是探险、溯溪的好处所。
【文化古迹】·古红豆杉 外松山红杉树 新四村有一株其貌不扬的古红豆杉树,矗立村口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古树位于新四村外松山村口,高二十余米,其粗三人难以合抱。主枝笔直遒劲,铁骨铮铮,如巨擘擎天。小枝丛生,郁郁葱葱,深褐色的表皮上深深浅浅的印记诉说着五百余年来的沧桑历史。历经严寒酷暑,依旧苍翠欲滴、傲然挺立。它最独特之处,便是一树含雌雄,每到春季,满树飘花,自行授粉,而后,半树结籽,半树未然,到了红豆杉果实成熟时,红果满枝,艳丽多姿,甚是可爱。所闻之人,无不啧啧称奇。 此树乡人并不知今称之学名——红豆杉,多以为是柏树,因硕大少见,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将其神化,山一侧曾建有柏母庙。乡民中多有将子孙继给它作义子,故此间取名多带柏字,如柏阳,柏子等,以求一身茁壮成长。 红豆杉不仅极具观赏价值,还是第四纪冰川后遗留下的珍稀濒危树种,被称为植物王国的“活化石”,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树皮中蕴含着丰富的有抗癌作用极好的紫杉醇,比黄金还贵100倍。也正是因为红豆杉的价值,新四村的这株古红豆杉曾在2007年遭遇了一场劫难。有人趁着夜黑无人之时,偷偷剥了这株古树的皮。原本葱郁的枝干上被人生生的地割去了一层表皮,露出裸露的树干,甚是凄惨。面对伤痕累累的古树,村民们无不叹息。老人说,这树是长寿的象征,我们要它千年屹立。的确,对于新四村的村民们而言,眼前这株红豆杉已经不单单是一株古树,更是承载着他们的满满的回忆和浓浓的乡情。
【特色产业】·雪水云绿 天堂山茶叶基地 雪水云绿茶产自新四村的云雾缭绕的天堂山。这里群峰叠翠,景色秀丽,林间茶丛点点,茶叶吸天地之精华,纳万物之灵气,清香飘溢。“明李日华撰《六研斋笔记》记述宋朝时就将其作为贡茶。桐庐县志记载的巴拿马获奖的“窄溪谷芽茶”就产在天堂山。上世纪80年代,新合茶人在政府支持下采用独特炒制工艺,开发出形似雀啄雪水云绿茶叶。雪水云绿形似银剑出鞘,茸毫隐翠,汁色嫩绿明亮,清香甘甜。凝传统技巧和现代名茶优秀工艺于一体,选料讲究、加工科学,以采含苞未放的壮实全芽为原料,经八道工序,精工细作,才成佳茗。 当代书僧月照诗“雪山高万丈,泉水飞龙潭。天堂云雾露,孕育嫩绿香。”成品的雪水云绿,外形紧直略扁、色泽嫩绿、香气清高、滋味鲜醇、汤澈芽立,其品味之高,观赏之奇乃茶叶珍品,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针形类名茶的历史。 “剪一片云绿,煮一壶雪水”,“雪水云绿”茶以“色、香、味、形”四美而见长,它形似莲芯,玉质透翠,挺而匀,深得消费者的青睐。曾获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交易会金奖,是全省唯一连续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的名茶。 “启之,形似岫玉和翡翠雕成的短剑;沏之,若仙女散花,根根飘逸而出;咗之,腹里管里喉里,林间香气馥郁缭绕,三刻不绝,不禁称奇。这便是“雪水云绿”茶带给人们的感受。
【传统习俗】·七月半 制作“花馒头” 新四村也行时节,外松山和湖田过六月初六。旧庄过三月三和七月半,其中七月半最有特色。 农历七月十五,人们称之为“中元节”,也称“鬼节”。传说七月十五这天,地狱鬼门敞开,鬼可以四处游荡,更可以回家“探亲访友”,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花馒头”,用来祭祖和待客。这一习俗代代相传至今。 临近月半,农家就开始磨面粉,发酵水。到十三、十四,巧妇们就大献身手制作“花馒头”。 她们捏、揉、捋、盘、夹、压、拉,发挥最大的想象,把处于半发酵的面团做成各色花、鸟、鱼、虫、蝴蝶等等。然后放入蒸笼待发酵。等到发酵成熟就开蒸。大约蒸气冒直后15分钟打开笼盖,精湛的作品便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栩栩如生,让人忍俊不禁,点上红点就出笼了,是祭祖和馈赠来客的必备。 七月半祭祖仪式非常隆重,各房头要设主坛,摆上极其丰盛的供品,有三荤三素、四时水果、五样点心。那用花馒头叠成的宝塔竟有2尺高,还有用锡制的贡花和扎笥装饰呢。摆放的顺序还颇有讲究:中间是香炉,两边依次是蜡烛、面粉制成的佛手。每家也要把供桌搬到大厅,供品自然也够丰盛的。请来庵观道士,摆起香案祭坛,诵经念咒悼念先祖。在家堂屋设供的还请道士挨家念经超度亡灵。祭奠中少不了焚香烧纸,意在祈求先人保佑家人平安和身体健康。自然,忠救王是祖先,到锺公庙去祭拜是必定要去的。
文字:李洋洋 黄一帆 韩蕾 洪斐 钟张友 摄影:李洋洋 黄一帆 虞静超
欢迎推荐您的乡村! 投稿邮箱:83556596qq.com、719933921.qq.com 联系方式:0571-64212736、64219201。 |
作者: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