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村镇】横村村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07月27日 14:17:40 星期一 |
【村史沿革】·基本概况 横村村,属桐庐县横村镇,位于横村镇中心区域,是原横村镇政府所在地。处分水江南,东临锦华路,西临龙伏溪,属丘陵地区。1949年为横村行政村,1955年为横村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横村公社横村大队(耕作区),1960年5月属横村生产队,1961年合并富乐、深畈后为横村大队,1984年6月为横村乡横村村委会,1985年改制为横村镇横村村委会。设横村、深畈、富乐三个工作站,25个村民小组,辖深畈、庄头、牌楼里、周家、马浦、童家、馒头山、荷花塘、金家凸、木桥头、里塆弄、陈家畈、独山脚、奚家坑、磨岗岭、桑园里、石屋边、牛岩坞、黄金塆、陈家门、许家桥头、贩油车、塘包山、太子山、草牛坞、下基、潘家塆27个自然村,有居民1484户,人口4190人,外来人口4850人。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18660元。全村总区域面积10.2平方公里,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优越,经济发展迅速,是横村镇乃至桐庐县的工业大村。 横村村全景 横村村以独山为中心,南、西、北三面基本上是平原,山南、山北分别有龙伏溪、大坑溪西来,在独山南、北汇入分水江。县道徐七线、乡道桐大线分别穿村而过。处富春江一级支流分水江下游(以横村镇浪石村瑶母潮逆滩为钱塘江涌潮潮界区),境内流程水量大,水流平缓。流域一带平原开阔,低丘缓坡,土地肥沃。历史上素以产稻米知名,有“县内粮仓”之称。 昔时分水江航道,木船上通分水、于潜、昌化,均是历史悠久的古县。横村不仅是分水江水运的必经之处,更是胜峰、莪山、钟山、歌舞陆路出入必经之地,这一带山区出产的粮食、油料、茶叶、桐子都要从横村出埠,当年农民、脚夫肩挑贩运,以铁头倒拄领头,长长的队伍一行十余人至二十余人颇为壮观。直至解放前,方埠一带素无集市,购物均到横村,横村又为陆路官道所经,因此,横村自古就是分水江流域水陆交通要冲。
【文化古迹】·独山秀峰 独山秀峰 独山位于横村天目溪(分水江)西岸,东临独山潭。因其一峰独处,耸入云表,无脉无延,故得名“独山”。独山高196米,周约5里,山呈圆锥体,山地面积44公顷,满山绿树,终年苍翠。且又是这一带分水江上下20里的至高点,山顶视野开阔,故又有“独高峰”、“小泰山”、“桐江第一峰”美誉。 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有号称江南五山十刹之首余杭径山万寿禅寺僧人妙机云游至此,感此形胜,发愿传道,于山顶创建独峰庵,并建成七级浮屠独峰塔。元初有佛学大师中峰明本修道于此,中峰俗名孙幻住,钱塘人,佛学精深,戒律精严,后住持西天目山大狮子寺,时有日本僧人来山向中峰求道问法,十余年后回国,创日本永源寺派佛教,认中峰为祖,现为日本佛教大宗,横村独山与日本佛教佛缘深远。明嘉靖(1522—1566)间,山上建有萧明王庙,祀江海行神萧伯轩。清雍正四年(1726)乡人柴文灏于前殿建成睢阳庙,祀唐安史之乱中为保卫国家不屈殉国的英雄张巡,后寺院更称慈化庵,民国称高峰寺,向为桐北佛教中心,香火鼎盛,建筑历经毁建。 慈化寺 1992年,国家出资复建,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慈航阁、慈善亭并佛塔诸胜,今东西石砌古道完好,并新辟山西登山油路。独山风景之美,为一方登眺揽胜佳地。元代县人徐舫诗曰:立乞立乾坤不问年,独高高出万重山。塔簪顶上天梯竣,路出空中石磴艰。云叶孤飞终莫碍,斗杓斜依竟难攀。崇高岂是丘陵伍,泰岳分明伯仲间。 “独峰晓钟”向为横江八景之一。
【古镇史话】·横村 古镇横村 横村宋时属安乐乡,最早的村落为独山庄和浦口,独山庄处独山山麓,是董姓聚居地。董姓清同治(1952-1874)间一世祖董积仁,从宁波奉化董村乡迁来。浦口即龙伏溪口,是许姓的聚居区,元末至正(1341—1370)年间,有江西婺源人许智宏官严州知府,其弟许智海邀游富春,见此山河形胜,遂卜宅定居于此。明弘治(1488—1505)年间,乡绅柴溥于大坑溪口建成永福桥(又名马浦桥),500年来永福桥曾八度重建和四次重修,最后的永福桥为两墩三孔斜撑搁梁式大石桥。明万历(1578—1620)间,独山庄和浦口已连成一片,并有村市,名黄村浦,属安乐乡一管一图。建成社庙三公庙,祀五代吴越国王钱镠。万历三十二年(1604),乡绅王太初于龙伏溪口创建永庆桥(俗名许家桥),400年来,永庆桥亦经四次重建和重修。桥堍一带昔有许氏宗祠、节孝坊、莲经柱、关王庙。抗日战争胜利,横村人民将抗战胜利纪念碑也建于此地。这里是横村文物的集萃之地,土名花浦,每当花荫月下,横江水面浮光耀金,景色之美,矿称“花浦夜月”。有诗曰:落日忆青莲,扁舟访戴仙。紫溪流素月,花浦浴长天。棹进歌声达,诗成客意传。我今乘兴去,末必便言旋。 民国30年(1941)建制镇,因处横江(以富春江为直江)之滨,名横村镇。民国以来历为区、公社、乡、镇驻地。
【文化古迹】·横村埠码头 昔日横村码头 分水江,源出安徽绩溪饭蒸尖,流长134公里,流域面积3430平方公里,依西北——东南走向流至桐庐县城与富春江交融。两岸自然风光秀丽迷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有记:“白沙细石,状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争辉”。 横村兴埠400年,有“钱塘江上三十六码头”之称,埠头林立,因水兴埠。有渔船埠头、快船埠头、渡船埠头、航船埠头和陈家埠头、汽车埠头。 清末明初,横村已是水运交易的重镇。横村埠水域宽阔,足以容纳三十多艘货船错落停靠,下船拾级而上,码头两侧的青石板街上林立着饭店、住宿、茶馆、布店、粮站、饼店等,每家铺前支起的白帆布遮阳棚,几乎盖住了整条街。船夫们或忙着搬卸货物,或悠闲地到茶馆喝茶,村民们带着自家的物资,三五结伴地来淘货、换货。那时,到临江的饭店打一顿牙祭,看窗外江中来往如梭的船只,听一曲纤夫悠扬的号歌,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犒赏。 渔船埠头始于横村渔民村。清末,从建德大洋迁来八、九户渔户,皆姓钱,属九姓渔户,旧称“贱民”一族。这些渔民居独山潭边草棚,捕鱼为生,日落而作,日出归埠,上行毕浦,下到桐庐,生活艰辛,有道“鱼死眼不闭,歇起饿肚皮”,解放后才翻了身。 快船埠头是来自上游麻车埠、印渚埠、分水、毕浦、皇甫的快班航船停靠站。快班航船一般是每埠两只,分别每日对开桐庐和本埠,船体较大,客货兼载。快船开航的海螺声是当年的一道风景。 横村渡埠对开徐家埠,清时有渡船两只,民国30年(1941)增至4只,均为橹摇动力。1984年改成两艘24匹马力挂桨机渡船。日渡量1500人次。当年徐家埠头望江亭有亭联“虽然归市甚急,无如待渡未来。”1991年横村大桥建成撤渡。 航船埠头是横村的主埠,横村有大开艄船两艘,不仅载运客货,且为邮局递运信件、邮包。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于埠举行盛大盂兰盆会,僧人放焰口,江中放水灯,超荐孤鬼游魂,很是热闹。 陈家埠头为镇人取饮和洗涤之用,那时江水清清,绝无污染,岸埠妇女们的捣衣声经常此起彼落,江上鸥鹭飞翔,这是至美的风景。 汽车埠头由县道徐七线通车,县城班车直通钟山,有汽车渡一艘,4人橹摇。1979年,乡道桐(庐)大(坑)线建成通车,客运改走旧县,撤渡。 上世纪80年代,公路开始兴修,码头逐年降低的水位也无力承受货船的重量,于是横村埠头日益没落。繁忙的热闹的码头,只存留于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也唯有粼粼江水生生不息,轻声诉说着横村埠往昔的繁荣岁月。
【传统习俗】·三月初八横村庙会 横村三月初八庙会 横村社庙又名三公庙,建于明万历(1573-1620)间,主祀五代吴越国君武肃王钱镠。钱镠今临安市石镜村人,少家贫,以贩私盐为生。曾到过横村,今有钱王水穴、钱王影壁、盐卤缸和担石等遗迹。后钱镠从军,积功升擢镇海军节度使,于五代乱世,他割据东南十四州八十二县,建都杭州,自立为王,奉行保境安民的国策。今杭州西湖柳浪闻莺公园建有钱王祠。横村人民感其功德,立为社神。三公庙配祀显灵王周雄、寿昌令刘珏,前一个是南宋孝子,后是宋代廉吏。昔时乡风,春耕前,农民、居民都要进庙酬神,以祈五谷丰登,岁丰时和,典仪隆重。这种约定俗成,名为春社,久而久之,就成庙会。 横村春社三月初八日,迎神赛会,神像出会巡街,金锣开道,旗锣伞灯,神统轰鸣,威灵显赫。家家当街,焚香顶礼,牲醴烧化,叩拜许愿。巡街后,神像归殿,演社戏。是日当街周边商户纷纷来展销商品,至有杭州胡庆余堂、高义泰……京杭广货,百物尽有,尚有社火、武术、杂耍等助兴,入夜放焰火。街上万头攒拥,人流如潮,人们一为购物,亦为赏春,是谓人生乐事。解放后迎神赛会废止,但商品交易仍旧。 至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横村“三月初八庙会”从原来的3天发展延长至5-7天。“三月初八庙会”作为当地延续历史脉络传承,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2009年“三月初八”庙会被确定为“杭州市传统节日”。
【文化古迹】·永福桥 永福桥 永福桥位于横村村深畈自然村东大坑溪口,为二墩三孔斜撑搁梁式石平桥,桥长28米,宽2.8米,高4.3米,孔跨5.5米。昔桥头北有天灯,稍北有莲经柱一根,再稍北有石构宝获亭,皆乡里贤人善举。从永福桥东望为汉光武遗迹白颈庙,西望“炉峰紫云”,景色之美,为人留恋。 永福桥始建于明弘治(1488—1505)年间,由常乐乡乡绅柴溥募资建成,初名安福桥。因处在桐分驿道,又因马浦洲沙性土壤,分水江洪水频繁,建成后500余年间,分别又于明弘治、万历35年(1607)、崇桢间(1628—1644)、清顺治十三年(1656)、康熙三十年(1691)、雍正间(1723-1735)、乾隆间(1736—1795)、光绪14年(1888)八度重建;又曾于清顺治间(1644—1661)、乾隆间、光绪元年(1875)、民国2年(1913)和民国22年(1933)五度重修,并于清雍正间的重建,桥址从浦口内移40米今处。民国22年,永福桥的重修由后岭乡绅“大先生”的俞子春主其事,为劝募曾远到分水、新登,事成后主事者到分水、新登城隍庙鸣炮鸣谢。 2002年12月县,永福桥被立入杭州市第三批文保单位。2003年8月,整体迁建杭州西湖杨公堤景区。
【文化古迹】·横村抗战纪念碑 横村一桥桥南为抗战纪念碑立碑处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三犯桐庐,两窜横村。1942年5月,第一次窜占横村51天;1945年7月第二次窜占横村14天。期间集镇百分之九十五的建筑尽被焚毁,仅存几处孤立庙宇、祠堂。周边村子遭到敌机几次轰炸,炸死村民,炸毁房屋均有史可查。抢劫耕牛、粮食、强奸妇女,罪恶滔天,磬竹难书。八年抗战,艰苦卓绝,为不忘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横村镇民公建“抗战纪念碑”。 抗战纪念碑由横村商会发起募集资金,主其事为国民政府横村区公所区长王惠薰(现桐君街道岩桥村人)。纪念碑于1945年底建成,全花岗石欧式造型,高约6米。碑顶四面大隶书题字,正面“七七抗战纪念”;左侧“抗战阵亡将土纪念”;右侧“抗战死难同胞纪念”;背阴“七一六克复桐庐纪念”(1945年7月16日国军192师收复桐庐县城)。碑初立于渡埠起岸街口,后迁关王庙南,背山面江,碧水泱泱,青山拥翠。纪念碑落成时,举行毋忘国耻、复兴中华纪念仪式,并在独山慈化寺奠念抗日亡灵,举行超度法会。 1966年,纪念碑被红卫兵拆除。
【历史变革】·近代风云 独山古道 横村自古就是分水江流域水陆交通要道,近代以来,数经战火硝烟。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晚清统治已是腐朽不堪,桐庐洋教徒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官府迫于洋人势力,一惟苟且迁就,人民生活于水火之中。有白布会首领高翔人濮振声,见反清形势成熟,于是年秋,拥众万余,誓师殿山,传檄起义。义军首在方埠击败前来镇压的县绿营兵,又夜袭横村清军守备营,大获全胜。濮振声以横村三公庙为行辕,率军在旧县洲地畈与清将黄书霖、马长春大战十九天。起义虽功败垂成,但唤醒了民众。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追认濮振声为“革命先驱”。 1927年2月,北伐战争桐庐战役打响,横村是主战场之一。北伐东路军前敌总指挥白崇禧驻节横村柳岩王氏宗祠。以独山为炮兵阵地与隔江阳山畈、尖山军阀孙传芳军展开猛烈炮战,并击退孙军数次偷渡。激战五昼夜,大败孙军,歼敌8000余人。 1942年5月19日,桐庐县城被日寇沦陷。是日傍晚,横村亦入敌手,村民纷纷逃进胜峰山里避难。次日横村街头一片火海,百分之九十五的建筑被烧烬,只剩孤立庙宇、祠堂和凉亭。后日机又在深畈、庄头投弹,炸死5人。 1949年5月8日,解放军二野36师106团,为追剿国民党192师残敌抵钟山,将残敌包围于吴宅村。经二天一夜激战,192师残敌一部被歼,大部向横村方向溃散。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和二野主力部队配合,将敌600余人于徐家埠缴械俘虏,押解县城。 横村在近代革命史上有着光辉篇章。
【乡贤人才】·吴文昶 “江南故事大王”吴文昶 横村村里凡是上了四十岁的村民,都对《狗尾巴的故事》耳熟能详,不少人还能即兴来上一段。故事作者吴文昶,是从横村走向全国的江南故事大王。 1955年,吴文昶从部队转业回乡,成为一名村小的民办教师,时常给学生们讲述《林海雪原》、《红岩》等抗战故事。他那亲切生动、风趣活泼的方言式讲述还吸引了广大村民,从此小村庄的枯燥生活多了一丝欢乐。 “文革”中,吴文昶被打成了“外国特务”,度过一段边挨批斗边偷偷讲故事的艰难生活。也是在这一时期,讲故事的吴文昶第一次萌生了写故事的念头,经常半夜还伏案写作,将农村日常生活中极富戏剧情节的人和事,提炼成一个个接地气有寓意的故事,后结集为《吴文昶故事集》。 1974年,吴文昶调入县文化馆工作。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跑遍全县三百多个村,培训两千多名故事员,组织起一支三十多人的故事创作队伍。他所创作的故事,时代气息特浓,喜笑怒骂皆成文章。1979年,吴文昶开始在上海《故事会》刊物上发表大量作品,著有《吴文昶故事集》。吴文昶将毕业精力都献给了故事事业,故事也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他先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当选为杭州市人大代表。从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成长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新故事学会理事、中国民协浙江分会理事、浙江新故事文学社社长,获奖从地方到文化部多达90余次。1993年省文化厅授予吴文昶“民间艺术家”称号,同年获文化部“全国故事大王特别荣誉奖”,誉称“江南故事大王”。 《吴文昶故事集》 黑白相片上,晚年的吴文昶个子瘦高,面容清癯,笑容亲切。他的学生兼同事陈敏珠说,吴老为人谦和宽厚,年轻一辈喊他“老头子”,他只是笑笑,从不生气。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尽管年老体弱,吴文昶仍颤抖着握笔,写心中积攒的好故事,总结多年讲故事的心得,以飨后人。 2002年,讲了大半辈子好故事的吴文昶因病逝世,厚厚的故事集,口耳相传的故事,将永远提醒我们铭记这位江南故事大王。
【乡贤人才】·王关金 焦裕禄式好支书——王关金 前有兰考焦裕禄,后有横村王关金。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横村村,有一位人民的好支书。一提到他,村里的老人们从不吝惜溢美之词。在横村的二十多年工作中,他一心为民,把老百姓的事情常挂心头。他带领横村人走上了一条全新的致富之路,经济上的领先使得当时的横村村备受其他村镇的羡慕。 王光金,1922年出生,是地道的横村人,出身贫农,1953年入党,历任村农会主任、乡长、县林业科副科长等职,1958年因病退职,不久,被推选为中共横村大队党支部书记。 那时的横村,八百亩旱地,亩产一二百,三百亩涝田,三年两无收,贫苦的生活让横村人民始终无法走上富裕之路。面对大家的信任,王关金不顾家人的反对和自己患病初愈的病体,依然挑起了全村三百多户农家脱贫致富的重任。他先是带领村民在陈家畈建起了2000多米长的防洪大堤,又在天目溪旁建起了关山庙大机埠,解决了全村1000多亩良田的旱涝问题。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是王关金做干部这么多年来总结出的切身体会。在解决了农业上的基本问题之后,王关金又在村里组建了搬运工和打石头的副业队,解决村内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而真正让全村人民共尝致富果实的,是王关金决定兴办村办企业,在当时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就是这个具有风险的决定却让横村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他组织开办针织厂,解决了村内妇女就业的问题,又利用本村资源,开设起了石英粉厂和绝热材料厂等多家村镇企业。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勤劳能干的横村人迅速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到1980年,横村的经济收入比1958年增长了4倍。 而王关金的好品质,不仅体现在引领全村人民致富上,更体现在作为干部,以身作则,全心为了人民上。据王关金的儿子说,在汛期的时候,他拖着病体去查看防洪设施,冒着生命危险排除防洪闸下的故障,为了保证村民的安全,他每家每户地都要通知到,特别是在“七五”特大洪灾中,他不顾家里房屋倒塌、财产淹没,先帮着其他村民抢搬家什;“双夏”季节,他跑田畈,查渠道,多次累得吐血。 长期辛苦的工作致使王关金积劳成疾,在工作岗位上倒下了。大批的村民前去看他,心意至诚,感人至深。1981年4月16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王关金的事迹《焦裕禄式的好书记——王关金》。
【特色产业】·横村针织 桐庐羊绒针织公司成品展销厅 上世纪70年代前的横村村,和中国的绝大部分村落一样,以农耕为主,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男耕女织生活。 横村针织始于1973年的“横村街道针织厂”,那是由“横村劳动服务站”发展起来的,后来以318元的公共积累,从杭州买来了五台手摇袜机,从平湖进了一批尼龙袜下脚料,租用横村建筑队的一间小会议室,从杭州请来一位师傅,取名“横村街道针织厂”。在师傅的帮教下,尼龙丝在手摇织机下织出了袜子,喜得妇女们心花大开。产品拿到桐庐中百公司去试销,一个下午被抢空。两年后,织机增至8台,人员增至14人。2年后,街道针织厂由年青的退伍军人王德寿掌管,年青人干劲十足,借来三万元钱,新添织机100台,职工增加到200多人,又将车间搬到天主教堂里,更名“横村袜厂”,当年产量是上去了,但是产品库存积压严重。王德寿又使出解数,带了一帮人到安徽、江西去推销。年终不仅袜子卖光,还赚了不少钱。王德寿摸到了市场行情,决心大干。1978年,他从银行贷了款,在独山脚下大兴土木,奠基“桐庐第一针织厂”…… 杭州绫绣针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1982年,横村针织厂开始承接外贸产品。是年,横村工业产值冠于全县;1986年,又建成“杭桐联营毛纺厂”,为国家中型二级企业;1987年,横村工业产值超亿元,出口创汇1170万美元,成为全省出口创汇状元镇;2004年,位列全省百强镇,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授牌横村为“中国针织名镇”称号;2010年,横村获“中国毛衫出口基地”称号。
【历史建筑】·双桥彩虹 横村分水江二桥 横村江面上自古无桥。1988年的12月,在牛岩坞和隔江徐家埠对面山之间江面上,打桥桩的第一声汽锤声冲天震响,横村人梦寐以求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横村大桥开工建设。 横村大桥由县交通部门自行设计、施工,桥长284米,11墩12孔砼板箱梁大桥,桥宽9米,其中双向行车道宽7米,设计荷载重汽车20吨,总投资260万元,其中省、市、县投资228万元,横村镇、村及个人集资32万元。 1991年2月,横村大桥横空出世,结束了横村、九岭两岸群众往来赖舟济渡及机动车过渡的历史,使横村乡道与桐千线省道接线,提升横村的区位优势,为横村镇外向型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桥堍群芳亭的亭联写得好“江水纵流奏时代凯歌、大桥横架凝民众情意。”2001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埠镇与横村镇合并为新横村镇人民政府,实行强强联合,镇政府东迁方埠。但从横村到方埠须经横村南横村大桥绕道,交通非常不便,因此建造横村二桥是当务之需。2003年1月,横村二桥在马浦和白颈山南动工建设。二桥较横村大桥更加雄伟,17墩18孔预应力空心板梁桥,双幅四车道,长365米,宽24米,投入1100万元。大桥两侧望柱、栏板,雕栏玉砌,古色古香,融现代与传统为一体。2004年5月举行通车典礼。一条游龙过江,万民欢腾,天上白云飞渡,桥下碧水放歌。 独山有眼,见证横村迎来有史最繁荣岁月。横村已不是当年的蕞尔小镇,而是全国经济强镇,更是美丽的风景名镇。 古镇如画里,双桥落彩虹。
文字:胡泉森 孙晨颖 张岚 张路 裘雪琼 摄影:华一鸣 色摄
欢迎推荐您的乡村! 投稿邮箱:83556596qq.com、719933921.qq.com 联系方式:0571-64212736、64219201。 |
作者: 网络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