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精品首次集中走出新疆亮相杭城,“锦绣华裳”诉说千年丝路故事 字体: 小 中 大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9月27日 09:24:49 浙江在线 |
浙江在线9月26日讯(记者 孙婧宜)跨越千年时光,浓缩丝路华彩。9月26日,“锦绣华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藏古代服饰精品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展示馆开幕。 展览现场 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位于古代丝绸之路要冲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前沿地带。自史前以来,这片土地上多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孕育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得益于当地干燥的特殊自然条件,众多古代服饰得以完整保存。 本次展览分为“沙埋文明”“昆仑绿洲”“丝路交汇”“东西荟萃”,分别展示了小河墓地、扎滚鲁克古墓群、楼兰墓群和营盘遗址出土的45套(126件)珍贵服饰文物,涵盖从青铜时代至魏晋时期的衣物、鞋帽、装饰等。这也是它们首次集中走出新疆。 展览部分展品 记者 孙婧宜 摄 巴州文博院交流推广科副科长陈莹介绍,本次展览通过四个墓地的出土文物,系统展示了从青铜时代到魏晋时期新疆地区的纺织技术演变和文化交流历程。 比如,相较于距今约4000至3400年的小河墓地,从距今约3000至2200年的扎滚鲁克古墓群中出土的毛织物原料不仅来源于原色羊毛,而且还有红、黄、蓝、绿等染色羊毛。织物结构多样、图案生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事物的敏锐感知,以及本地工艺与外来染织技术的交融。 同时,扎滚鲁克古墓群出土服饰的工艺也从早期“无裁剪”阶段,发展为以刀裁、缝缀、剪裁相结合的,较为成熟的体系。这些毛织物辅以刺绣、染缬、挖花等多种精细技法,展现出较高的制作水平。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后,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丝路交汇”“东西荟萃”两个单元,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交流的印记。 上为云纹麻布靴,下为简状绢面刺绣护肘 记者 孙婧宜 摄 楼兰墓群出土了大量公元3-4世纪的丝织品,包括锦、绮、罗、绢、绣等品种,以及营盘遗址出土的云纹麻布靴和简状绢面刺绣护肘,包括麻布靴上的云纹以及护肘的花卉纹、虎口处的刺绣,皆是研究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流与国家认同的重要实证。 “营盘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毛制品,是当地的。第二个毛罽(máo jì,意思是毛毡),通过现在的研究认为很有可能是西来的。第三部分是里面的锦、绢、缎、绸等,绝对是中原来的东西。”巴州博物馆原馆长牛耕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展出的部分文物精品曾由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保护。牛耕透露,像“方格四瓣纹罽”,刚出土时呈团状,经过修复,将碎块一块块拼好,才呈现如今的面貌。 方格四瓣纹罽 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及和苏丹地区代表努里亚·桑兹(Nuria Sanz)博士观看完展览后非常感慨,她提到新疆和埃及十分相似,人们都是在沙漠的绿洲中生活丝绸之路串联起一个个城市,带来了物资交流、文化交融。“地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希望在和平的环境中,促进更多地区平等的交流对话。” 据悉,本次展览为免费展,将持续至2026年3月,同期还将举办学术讲座与公众教育活动,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
原标题: 巴州精品首次集中走出新疆亮相杭城,“锦绣华裳”诉说千年丝路故事 字体: 小 中 大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