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积极锻造科技新内核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9月26日 09:31:25 |
有“颜值”更有“研值” 我县积极锻造科技新内核 眼下,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正扎根于每一片敢于创新的土壤。 翻开“诗乡画城”的封面,桐庐的内里是实打实的“科技范”:快递产业加速智能化转型,无人配送车、自动驾驶重卡等技术持续迭代;“未来工厂”里移动机器人与机械臂协同作业,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度联动,推动产品跻身高端供应链。 如今的桐庐,正以硬科技锻造产业内核,以软环境滋养创新生态,目前全县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56家,创新指数跃升至全省第30位,在县域发展的毛细血管里,持续输送着科技创新的不竭动能。 顶层改革有“章法” 创新活力的迸发,往往始于改革的精准破题,桐庐前瞻布局,用一套清晰的“章法”打通创新堵点、激活发展动能。 “要坚持创新驱动,突出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今年3月21日,桐庐县委科技委员会成立后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这是桐庐重构县域“大科技”统筹协调机制走出的关键一步。 在县委科技委员会的牵头抓总下,全县“一盘棋”统筹科技创新力量,让原本分散的科技资金、人才、设备等资源,实现了“攥指成拳”,为后续工作搭建起核心“骨架”。 “拳”要打出力度,在于机制与政策的同频发力。今年以来,我县制定了《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实施方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桐庐县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长远方向、划定实践路径,从根本上为创新资源的全方位供给、全要素整合、全链条优化提供了“硬核支撑”。 “拳”要挥出实效,还在于资金投入的持续加码,为各项工作落地注入“源头活水”。2024年,桐庐安排了5.95亿元科学技术支出,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还明确“县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15%以上、县本级每年新增财力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的硬指标,为创新发展进一步筑牢了“资金底盘”。 这套环环相扣的改革“组合拳”,让桐庐的创新成效稳稳保持“上游”——今年二季度,全县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比指标4.53%,保持全省前十,提升度保持全市第2;1~6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5.8%,占比指标保持全市第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增速全市第3。 科技与产业“牵线联姻” 在桐庐的产业版图上,科技正成为最活跃的“催化剂”,在各领域碰撞出令人瞩目的“化学反应”。 深耕自动驾驶领域的既未科技,率先推出“端到端+无图”方案,并在其无人配送车“灵小驹”上实现量产落地,已与“三通一达”、极兔、中国邮政等头部快递企业建立合作,累计订单量达数千台。 医疗装备赛道上,桐企康基医疗旗下的唯精医疗自主研发的四臂多孔腹腔镜机器人顺利上市,并将手术机器人系统全国量产基地落子桐庐经济开发区,于今年6月底投产,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亿元。 浙江英孚莱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自主研发与生产,通过搭建现代化生产线,可实现年产500套的稳定产能。 从快递物流、生命健康、新材料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到智能物联、低空经济等新赛道,从传统制造到创新赋能,从单点突破到链群崛起,桐庐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与“141X”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 在“产创融合”的紧密链条中,创新平台是打通成果转化路径的又一关键支撑,眼下“火热”的中试基地无疑是承上启下的核心枢纽。桐庐正以这类创新平台为重要抓手,鼓励科技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等积极合作参与,助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视线转向桐庐县高性能磁性材料创新中试基地。该基地由杭州科德磁业有限公司牵头建设,聚焦高性能磁性材料的基础特性与工艺放大研究,致力于对高性能磁性材料、高温超导材料进行二次开发。同时,基地也为特殊工艺提供小批量试制支持,为相关材料及器件提供专业的检测分析服务。 “近3年,我们已经服务上下游企业100余家次,中试服务收入800余万元,更为承担实施国家重点战略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等提供免费中试服务,合力破解了多项行业技术难点。”杭州科德磁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为进一步激活创新动能,桐庐构建“一产业一龙头企业一研究院”研发体系,实施重点科技企业省级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全覆盖”行动,累计培育认定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7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5家,省级研发中心62家,市级研发中心165家。同时推出“县外研发、县内转化”的飞地模式,已有9家企业在外设立研发中心,吸引超千名高层次人才异地攻关,实现“智力在外、成果归桐”的开放创新格局。 创新生态的试炼 年初,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桐庐新质生产力特别合作园揭牌成立,桐庐“科创岛”授牌,成为当地引流创新资源的“两大接口”。 18分钟的时空距离,正转化为发展新机遇。位于江南镇江南智创城规划范围内的桐庐特别合作区,依托“融杭接廊”的区位优势,重点吸纳高端医疗装备、无人驾驶、机器人等产业的核心及配套项目,在科技创新、研发设计、中试产业化等领域发力,做好大走廊产业承接与成果转化。 与此同时,依托富春江畔高端民宿集群打造的“科创岛”,正成为学术交流的“山水会客厅”。“政府提供一个平台,把人聚起来很重要,沟通多了,就会碰出火花。”一位参与过研讨会的院士如此评价,“而且静谧的山水民宿特别适合沉心思考。” 今年以来,桐庐“科创岛”已举办主场活动19场,吸引院士20人次、专家70人次参加,在微创医疗器械、材料研发与AI应用等前沿领域开展深度研讨,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创新生态的繁茂,既需“政府搭台”,更要“企业唱戏”“人才撑梁”。 在企业培育上,桐庐构建起“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度机制,“我们给不同阶段的科技企业‘量身定制’服务。”县科技局高新科负责人介绍,初创企业强化孵化服务和基金支持;对成长企业,加强产学研和产业链对接;对领军企业,则支持建设创新联合体,截至目前,桐庐的规上企业高新化占比达47.2%。 在人才培育上,桐庐同样下足了功夫,深化“星耀君山” 创新型人才引育行动,做优高层次人才培育与引智,支持本土人才成长,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向企业有序流动,做大做强人才“蓄水池”。 在机制改革、产创融合与生态培育的深耕下,桐庐用科技创新重新定义着“诗乡画城”的内涵——这里不仅有山水的诗意,更有产业向新的活力,这座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正在跑出属于自己的“加速度”。 |
原标题: 我县积极锻造科技新内核 |
作者:记者 华睿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