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解码新时代“块状经济”人文内涵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7月31日 09:01:11 浙江日报 |
桐庐县城风貌 歌舞中学原址原貌重建项目效果图 海康威视桐庐制造基地 桐庐快递科技小镇通达大道 桐庐县城一隅 2025年胡润全球榜上,6位上榜企业家出自杭州桐庐的小山村,总资产超千亿元。这些财富的拥有者,始于草根,穷则思变、敢闯敢干,这才有了占中国快递业半壁江山的“三通一达”。始于草根的财富故事背后,是桐庐将“重商文化”注入经济血脉的生动实践。 浙江省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来,桐庐遵循“做大做强、强化特色、拓展空间、城乡联动”重要指示,迭代升级县域块状经济,这其中,文化的力量日久弥新,深度渗透到桐庐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让县域经济焕发持久生命力。 经济的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桐庐自古以来,便是水陆交通汇集之处、四海商贾汇聚之城。浸润着江浙“重商”文化基因的桐庐人,在市场大潮中敢为人先、四处拼搏,使得桐庐的县域经济被冠以诸多“国字头”称号:如“中国民营快递之乡” “中国制笔之乡”“中国针织名镇”“中国医用内镜产业基地”等。如今,“块状经济”已迭代为新赛道高度集聚的特色经济。 资源禀赋匮乏的山区县,何以持续孕育全国性产业集群?深挖桐庐县域经济发展背后的文化内涵,就会发现,桐商文化中“敢闯敢拼”的生存智慧、“创新求变”的企业家精神、“竞合共赢”的发展共识、“情系桑梓”的社会责任成为桐庐独有的精神文化内涵,滋养着新时代桐商们在改革创新创业中不断“勇立潮头”,成为以文化力量助推经济高质量的桐庐样本。 文化破茧 资源匮乏催生产业传奇 凌晨扛包裹赶绿皮火车、骑自行车穿上海弄堂——在桐庐钟山乡歌舞中学重建项目现场,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记录着聂腾飞1993年创办申通快递的创业场景。这所山村学校走出了中国民营快递业“半壁江山”,彼时,邮政专营制度尚未打破,这群来自钟山乡的年轻人凭借“比邮政EMS快一天”的时效,在外贸报关单配送市场撕开一道缺口。 “穷则思变深植于桐庐地理文化基因。”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特聘教授钟一平分析,地处浙西山区的钟山乡,资源匮乏的地理约束,反而让年轻人有了吃得起苦、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 重建后的歌舞中学将作为通达学院基层研学实践基地,打造快递精神溯源地和传承地。这种“敢闯敢拼”的生存智慧,刻进了桐商基因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书写出一个又一个“桐庐故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桐庐速度”: 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分水制笔产业,从校办工厂承接竹制圆珠笔杆订单开始,发展到如今笔类产品在全国市场份额占40%左右;医疗器械产业从生产医用吸血稀释棒、医用吊床、手术钳等起步,靠性价比打开医院市场,成为“中国医用内镜产业基地”;横村的针织产业从“一双袜子”走天下,逐步形成袜子、毛衫、内衣三大系列产品,从产品内销到外贸出口,1987年工业总产值在全省率先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声名远扬的“中国针织名镇”…… 文化力的渗透更体现在产业组织方式上。桐庐创业者最初起步于乡村,而后从乡村到城市,逐步发展壮大,并以“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村”的裂变模式发展。这种从乡土互助传统到商业领域的“竞合共赢”协作模式,让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可能。 以快递物流产业为例,申通成功后,聂腾飞的弟弟聂腾云创办韵达,校友赖梅松创立中通,邻乡镇的喻渭蛟成立圆通。4家企业虽同源竞争,却始终延续“互帮互助”的乡土逻辑。 如在资源整合共享上,4家企业于2014年共同出资2亿元成立蜂网投资有限公司,整合智能分拣技术;2024年又在陕西略阳共建物流共配公司,共享县级运输和网点。“单打独斗成不了‘桐庐快递军团’。”桐庐民营快递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早期加盟制依赖乡邻信任链,如今,他们又运用传统水运的联运思维,强化现代快递业中“全国班车网络”“智能化分拨中心”等布局,不断引领行业升级。 “桐庐的块状经济本质是‘生存型’创业的升级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崟屾指出,从个体创业者到当地众多企业的集体创业创新,他们或模仿追随,或从事相关配套产品生产和经营,成为桐庐块状经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 文化赋能 老树新枝的转型密码 “谁说中国造不出圆珠笔球珠。这个小米粒1/10大小的部件,让中国圆珠笔告别了进口依赖。”桐庐分水镇的鼎申新材料实验室内,工程师吴亚昆正用电子显微镜检测直径0.25毫米的碳化钨球珠。 要知道,当中国拥有年产400亿支圆珠笔能力的时候,笔头球珠的研发还困于“进口依赖”,而鼎申新材料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如今,鼎申生产的圆珠笔球珠,已占全球一半市场份额,也是国内唯一能生产碳化钛材质球珠的企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街之隔的老牌制笔厂大门贴着“厂房招租”告示。这“一兴一衰”的场景,恰是桐庐传统块状经济转型的缩影。 “同样做笔,结局截然不同。在企业发展瓶颈期,创新求变的企业家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从而成为当地龙头企业。”桐庐县制笔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桐商骨子里刻着‘三无精神’—无路开路、无中生有、无畏困难。”钟一平指出,正是这种“三无精神”,让桐庐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培育出针织、制笔、箱包等各具特色的传统块状经济产业集群。 利用科技的力量,桐商们不仅实现了对传统产业的“翻新”,也实现了对新兴产业的“创新”。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背景下,面临转型阵痛,遵循“做大做强、强化特色、拓展空间、城乡联动”重要指示,桐庐块状经济开始求变求新求出路: 一来,让“老树发新枝”,以针织业、制笔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加快技术升级,重视品牌价值,做大做强。 二来,让“新芽成大树”,布局战略性产业,顺应时代,把握发展机遇,一些企业开始瞄准新兴产业赛道,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并逐渐形成规模效应。 在今年桐庐的一场政企座谈会上,在场的桐庐企业纷纷亮出在全球大市场不确定背景下的确定性: 传统产业中,全球箱包龙头企业力高控股在全球前瞻布局产线,进行品牌升级,加强自主研发,订单排到明年5月;千芝雅两年时间内研发人员数量翻了两番,同时搭上“新零售”,在明星直播带货效应下,首期56分钟就实现4000万元销售额。 新兴产业中,海康威视桐庐制造基地在传统安防业务方面进行场景数字化转型,同时,也在开拓工业机器人、半导体传感器等新应用;金贝能源则在传统家庭储能的基础上,扩产布局工商业储能产线。当前,桐庐快递物流、视觉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为代表的“141X”现代产业体系正在聚链成势,撬动发展新格局,成为桐庐经济增长新亮点。 在变局中寻找确定性。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焕新”,抢抓新兴产业机遇,这些选择、努力与坚守,让“在变中求发展”得以具象化。这批桐庐企业家是对浙商“四千精神”的践行,并在新时代与时俱进、迎风破浪、勇立潮头,是浙商永不满足、永不停息、不断超越自我的缩影。 文化反哺 桑梓情怀铸就发展共同体 在桐庐快递科技小镇的通达大道沿线,分布着韵达全球科创中心、申通国际总部、圆通国家工程实验室创新研发基地、中通快运总部等总部项目,预计今年完成入驻60%以上,这正是桐商回归的一个生动缩影。 “不论我们身在何方,家在桐庐;不论我们走得多远,根在桐庐。”中通速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梅松表示,反哺家乡,是责任也是情怀。 桐商回归的本质是文化认同。从田野走向城市,从城市走向世界,如今,桐商们又从世界返回田野。他们积极回乡投资兴业,参与家乡建设,履行着“情系桑梓”的社会责任。 截至2024年底,桐庐县共有快递及关联企业370家,2024年营收达487亿元,其中,关联规(限)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379.9亿元,占全县规(限)上服务业企业营收90%以上;招引快递物流关联产业项目31个,协议引资超23.9亿元,涵盖快递产业、高端酒店、农文旅、教育等领域。同时,回归的桐商持续投入慈善事业、教育帮扶、医疗救助等方面。 桐商回归的背后是肥沃的政策土壤和优良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桐庐政府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制定专门针对桐商回归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服务桐商的长效机制。 近日,桐庐行政服务中心完成极速验收体系改革,企业验收确权全流程从3个月缩短至15个工作日,申报材料减少20余份,项目投产周期平均缩短45天,资金回笼提速30%。 “没想到,只用33天就实现了项目从签约、供地到基础开挖的全过程。”桐庐政府部门高效的办事效率和精准服务令韵达全球科创中心负责人黄春林赞叹不已,企业项目备案、签订土地成交确认书及土地出让合同、设计方案报批等环节都通过代办员协助办理,方便快捷。 更具深意的是桐庐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今年,全省首个快递物流产教融合学院——通达学院在桐庐正式授牌。该校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开设智能物流、跨境电商等专业,破解行业专业型、国际化人才紧缺的痛点。 桐庐的故事,是一部由“敢闯敢拼”的拓荒精神、“创新求变”的转型智慧与“情系桑梓”的人文情怀共同谱写的奋斗史。从山坳里的穷则思变,到问鼎行业的集群崛起,再到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桐商身上流淌的文化基因,始终是驱动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核心密码。当下,桐庐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韧性与创新活力,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树立起一个“勇立潮头、反哺桑梓”的生动样本。未来,这份深植于血脉的桐商精神,必将继续滋养更多弄潮儿,在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续写无愧于时代与未来的“桐庐传奇”。 转载自《浙江日报》2025年7月28日第21版 图片由桐庐县委宣传部提供 |
原标题: 桐庐:解码新时代“块状经济”人文内涵 |
作者: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