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稀客”到“常客” 中华秋沙鸭为何“钟情”桐庐? |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11月28日 09:17:15 |
|
冬日清晨,一束晨光拨开天溪湖的薄雾,洒下万缕金线。被誉为“水中活化石”的中华秋沙鸭,正轻点水面,在波光间展翅翩跹。这已经是它们连续第六年,从遥远的长白山麓启程,飞抵天溪湖越冬。 这些珍稀“国宝”,为何对桐庐情有独钟?年复一年的千里奔赴背后,又有怎样的生态奇缘? 生态贵客,为何青睐桐庐? 从第三纪冰川期至今,中华秋沙鸭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千多万年,目前全球仅存约3000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在我国,中华秋沙鸭主要集中繁殖于长白山脉的松花江上游、鸭绿江上游、图们江上游,大兴安岭红花尔基等地,小兴安岭永翠河、翠峦河、南岔河、汤旺河,张广才岭山河屯、帽儿山、镜泊湖及其东部山地。 秋去冬来,当北风卷落第一片斑斓的桦叶,中华秋沙鸭便会开启一年一度的生命迁徙,从北国林海振翅南飞,跨越千山万水,最终抵达气温适宜的长江流域。 而桐庐南堡省级湿地公园内的天溪湖,正是中华秋沙鸭在浙江省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固定越冬地之一。自2020年冬季首次被发现以来,这群远方的客人便年年如期而至,将这里作为它们万里迁徙的终点站。 为何中华秋沙鸭对桐庐如此青睐?答案藏在桐庐的山水之间。天溪湖属分水江流域,这里湖面如镜,水质清甜,环湖林木郁郁葱葱,构成了一处隐秘而珍贵的“越冬秘境”。近年来,桐庐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富春江干支流综合治理、湿地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等系列工程,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分水江流域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 “中华秋沙鸭对栖息环境极为挑剔,是公认的‘生态试纸’。”分水镇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办公室主任李建安介绍道,“它们偏好以家庭为单位,选择大型水库、开阔湖泊等水域越冬,以鱼虾为食。而南堡省级湿地公园不仅水质优良,更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恰好满足了它们苛刻的生存需求。” 今年,中华秋沙鸭抵达天溪湖的时间比往年提前了近一个月。“去年它们在12月中旬才现身,今年11月中旬就已抵达。”在李建安看来,“从‘如期而至’到‘提前赴约’,正是对桐庐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最生动、最有力的肯定。” 从“稀客”到“常客”,缘何留客有方? 从“稀客”到“常客”,中华秋沙鸭连续六年如期赴约,印证了南堡省级湿地公园生态的持续向好,也彰显了桐庐在生态领域的“留客之道”。 这片总面积达1152.98公顷的湿地公园,拥有881公顷的辽阔水域,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生态画卷。除了中华秋沙鸭,这里还栖息着白鹭、白骨顶、小天鹅、绿头鸭、绿翅鸭等多种鸟类。据统计,公园内已记录到的鸟类达193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二级保护鸟类23种,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为守护这片“鸟类天堂”,南堡省级湿地公园持续开展系统性生态修复,通过水质监测、植被恢复与栖息地建设,不断提升生态承载力。“客人来了就要让它们‘住’得好,‘吃’得香。”李建安介绍,为持续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桐庐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在天溪湖科学投放鱼苗,系统培育水生生物资源。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湿地生态链,也为候鸟提供了稳定、充足的食物来源,使这里逐渐成为越来越多迁徙鸟类信赖的“中途驿站”和“越冬家园”。 随着生态保护成效日益显现,来此越冬的中华秋沙鸭数量稳步增长。它们的到来,不仅为湿地注入了灵动生机,也吸引了众多观鸟和摄影爱好者。而“不打扰的守护”,正是这片湿地能够持续“留客”的关键。 为了让候鸟安心过冬,湿地公园内设置了多个观鸟点,兼顾科研监测与公众体验,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道互不干扰的温柔边界。 每年冬天,摄影爱好者周国文都会带上摄影装备,来到天溪湖记录候鸟越冬的画面。多年来,他的镜头默默见证着中华秋沙鸭的迁徙轨迹。“候鸟的警觉性特别高,相机快门的声音都可能惊扰它们。”周国文说,想要拍出好照片,首先要做到“尊重鸟类”,不干扰它们的行为,不破坏栖息地。“只有让候鸟安心栖息,我们才能更好地记录它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翩翩来客的生态启示 桐庐与中华秋沙鸭的这场六年之约,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它们的连续到访,是桐庐持之以恒推进生态保护获得的珍贵“信用背书”。对湿地周边的三槐、砖山、富源等村庄而言,这笔不断增值的生态资本,带来的不仅是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更是触手可及的“美丽经济”。 “依托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村里的民宿和农家乐越来越红火。”三槐村党支部书记胡海波介绍,生态旅游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还拓宽了农特产品的销路。目前,仅三槐村就已发展民宿7家,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入十余万元。未来,村里还将与合村乡联动,将天溪湖与漂流、滑雪等景点串联成线,打造四季皆宜的精品旅游线路。 从依赖单一农业收入,到发展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多业态融合模式,南堡湿地周边村庄的转型之路,正是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民生福祉的生动缩影。 “我第一次来到天溪湖就被这里的环境深深吸引,当时就想,‘每天面对碧波荡漾的湖面、叠翠起伏的山峦,神仙生活也不过如此吧’。”来自上海的吕侨丽,如今是一位“新桐庐人”。2022年,她被这里的优良生态所吸引,毅然带着全家迁至分水镇三槐村,租下一栋民居办起了民宿。 在当地,吕侨丽的选择并非个例。随着南堡省级湿地公园的生态口碑日益远扬,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而来,他们或旅居或创业或定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共同书写着“绿水青山”吸引“新村民”、激发新活力的真实故事。 六年光阴,在物种演化的长河里不过短暂一瞬,但对于桐庐与中华秋沙鸭的这场约定而言,却是一个弥足珍贵的美好开端。 我们期待,随着保护力度的持续增强,这片绿水青山能永远成为候鸟们信赖的迁徙驿站与温暖家园,守护着这群“鸟类活化石”年年如期而至,岁岁安然归来。 |
| 原标题: 从“稀客”到“常客” 中华秋沙鸭为何“钟情”桐庐? |
| 作者:记者 汪晓池/文 黄强/摄 网络编辑:俞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