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制笔产业的突围之路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10月10日 10:45:03 |
小笔尖大能量 分水制笔产业的突围之路从空中俯瞰分水,302省道从分水江上飞跨而过,这是分水的交通主干线,更是分水经济的大动脉,沿途886家制笔及配套企业星罗棋布,共同织就一张庞大的产业网络。如今,分水每年有85亿支笔销往全国乃至全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制笔之乡”“世界笔都”。 走进分水制笔企业,注塑机规律地吐出笔杆,全自动装配线加足马力进行零部件组装,物流车将成箱的产品发往各地……从设计研发到模具制作,从注塑生产再到装配包装,一个全链条覆盖的产业生态圈日益壮大,支撑着圆珠笔、中性笔、马克笔等多品类生产,更在钢笔、铅笔领域持续探索,累计申请笔类专利4800余件。 “我们的葫芦笔,12个配件加表面处理,成本才0.36元!”当地企业家常提起“葫芦笔”的例子,这份自豪源于分水多年打磨出的“成本优势”。在产业集群效应下,原料、零部件、用工等价格高度透明,极大助力企业控制成本,让分水不仅成为晨光、得力等知名品牌的核心代工地,更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制笔行业的“成本洼地”。 据中国制笔协会统计,分水生产的圆珠笔总量约占浙江省总量的70%、全国产量的40%,广告礼品笔直接或间接占有全球90%以上的销量。2024年,全镇30家规上制笔企业,实现产值10.91亿元。 坚实的产业集群基础,也为后续的技术创新埋下了伏笔。“以前买进口球珠,不仅贵,还常断货。”杭州鼎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吴亚昆的话,道出分水制笔曾经的困境。曾经,中国年产400亿支圆珠笔却依赖进口笔头球珠。如今鼎申科技攻克真空烧结炉技术,年产200亿粒碳化钨球珠,让国内企业进口成本降了40%。 在盛烨特邦(杭州)制笔科技的生产车间,全自动高分子笔头加工生产线火力全开,日产量近200万支仍供不应求——这背后是温州大学王兆伦教授团队联合多家企业,对纤维笔头用特种纤维材料及高分子笔头制造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不仅解决了传统记号笔出水不均、断墨的“卡脖子”难题,更斩获2024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分水镇,像这样向“新”而行的企业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九竹文具与浙江农林大学联手研发竹制铅笔技术,填补国内空白;金马文具聚焦创意设计,转转笔、多功能笔、解压笔等新品迭出。 这背后,除了企业主动发力,更有政产学研拧成的“一股绳”:当前,分水镇不断深化与温州大学、西湖大学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打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共建笔类产品检测实验室、模具精密检测中心、高分子笔头中试基地等平台。 今年1~7月,全镇共有15家规上制笔企业完成研发费用约1820万元,同比增长16.87%,4家规上制笔企业实现研发“清零”。 技术突围不仅重塑了产业筋骨,更让这支小小的笔成为带动百姓增收的“富民引擎”。 “在家套笔,每月能多挣两三千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在分水镇大路村,村民李阿姨一边熟练地套着笔,一边感慨道。如今,分水制笔直接带动1.5万人就业,间接拉动周边就业2万余人,让产业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更多劳动者。 从“中国制笔之乡”到“中国制笔名城”,如今分水正迈向新的跃升,这支小小的笔,以“智造”为墨,不仅绘就了产业升级的宏图,更谱写了富民增收的篇章,其精彩未完待续。 (记者 华睿) |
原标题: 分水制笔产业的突围之路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