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农家乐为何能成“浙里严选”?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9月30日 09:05:59 |
已经火了20多年 桐庐农家乐为何能成“浙里严选”? 日前,浙江省农家乐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桐庐县举行。自2005年,全省第一次农家乐现场会在安吉召开以来,浙江农家乐用20年时间,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市场主体、注重创新、兴业富民的特色发展路子。 而桐庐也在这一进程中,形成了一批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特色鲜明的农家乐集群,成为浙江高品质农家乐的样板,长期位列各大网络平台“浙江农家乐推荐”榜单。 那么,在农家乐蓬勃发展的浙江,桐庐的农家乐是如何脱颖而出,成为“浙里严选”的?面对当下的发展瓶颈,它又该如何破题前行? “无中生有”的发展之路 农家乐打开了桐庐人对“靠山吃山”的新注解。 在富春江镇芦茨村,一条几百米长的村道蜿蜒其间,当地村民为它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两山大道”。富春江镇党委书记舒丹站在路中,指向两侧解释道:“因为它的一边是大自然的绿水青山,另一边则是老百姓的‘金山银山’。”顺着舒丹指的方向望去,是一排排整齐热闹的农家乐。 20世纪90年代末,桐庐的农家乐在芦茨村悄然萌芽。当时,浙江省农家乐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几个敏锐的芦茨村民意识到绿水青山间的商机,于是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 这些敞开的农家小院,不仅接住了游客的“食宿需求”,更让这座曾经以伐薪烧炭为业的小山村找到了“靠山吃山”的新解法。 从最初的“零星几家”到如今的“遍地开花”,芦茨村用20多年时间,将整村打造成桐庐农家乐的“金名片”。如今,村里已拥有农家乐191家、床位4060张。2024年,芦茨村农家乐经营收入超1.7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20万元。 芦茨农家乐的发展路径也是桐庐农家乐产业发展的缩影。2013年,桐庐将农家乐(民宿)正式写进产业发展行动,结合精品村、特色村等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乡乡有民宿”计划。 十余年间,桐庐连续推出六轮专项扶持政策,从初期的床位补助、办证补助,到涵盖集聚村培育、精品项目打造、青年返乡支持及特色活动支持的全链条政策体系,推动农家乐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升级蝶变。 在这一过程中,桐庐农家乐历经“点上萌芽-规模壮大-串珠成链-链上融合”等阶段,逐渐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振兴之路。 从“农家乐”里看农家“乐” 在桐庐,农家乐被赋予了远超字面的深意。它不仅是唤醒集体记忆里乡土情结的纽带,也是帮助农民找到家庭、农业经济与现代市场的结合点。 从数据上看,桐庐农家乐产业的表现实属亮眼。截至目前,桐庐共有农家乐(民宿)经营户1358家,总床位2万余张,精品项目209个。今年上半年,桐庐农家乐(民宿)实现经营收入3.2亿元。 强劲的发展活力与市场吸引力来源于桐庐创新的运营模式。在芦茨村有一趟开了13年的“农家乐直通车”,村里60%以上的客源来自于这趟“直通车”。“即便在非节假日,我们的生意也一直不错。”芦茨村“画中阁”农家乐老板娘陈静敏介绍:“村里合作的车队会直接接送游客,不想开车的客人也能轻松抵达。”这种“门对门”的服务极大降低了游客的出行门槛,提升了消费意愿。 在莪山畲族乡龙峰民族村,“一家民宿十家推”的共建理念深入人心。该村创新实践“三联三共”机制,通过业态联动共营、客源联合共推、人才联育共享,推动农家乐从“独乐乐”走向“众乐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西湖边的畲乡”片区组团,不仅实现了全年旅游收入破千万,更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9060”全覆盖,其中4个村经营性收入突破100万元,充分彰显了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 从模式创新到路径升级,广袤的桐庐乡间,农家乐如同一剂催化剂,激活了沉睡的农房资源,吸引了返乡创业的农村青年,复兴了传统的乡土文化。当“桐掌柜”们自信地展示乡村美学,当“三娘”品牌焕发巾帼风采,当乡村因持续涌入的活力而重现生机,农家之“乐”,便是乡村振兴最动人、也最坚实的回响。 从满足游客需求的“农家乐”,到彰显农民获得感的农家“乐”,桐庐用自己的故事证明: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能够同时安顿好都市人的“乡愁”与乡村人的“乡根”。而这份双向的奔赴与共赢,正是新时代乡村迈向共同富裕最美丽的图景。 让“农家乐”乐得长久 桐庐农家乐的未来,是一场关于深度、广度与温度的革新,其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是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 当前,娱乐方式单一、同质化经营,以及服务品质不够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的消费体验降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各地农家乐产业发展的“通病”,桐庐也未能避免。 至于如何破题求解?桐庐或许已有自己的答案。 从“引客”到“留客”的闭环。针对农家乐业态单一的现状,桐庐已在积极转变产业思维,将过去只是提供“住宿+餐饮”的单一功能,转向打造“白+黑”的沉浸式乡村生活场景。通过举办露天音乐会、非遗集市、乡村体育赛事等特色农文旅活动,既为游客提供了“为何而来”的理由,也创造了“想要多留一天”的体验,让游客的消费从“一张床位”延伸至“一段时光”,真正实现从“过路”到“过夜”,从“观光”到“度假”的价值跃升。 从“特色”到“品牌”的打造。在桐庐,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而这也成为桐庐破解农家乐经营中“千村一面”的落脚点。这些年桐庐一直在深度挖掘本地资源,推动各地农家乐主题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村一品”的主题农家乐集群。围绕富春江畔独特的山水资源、民俗文化、特色产业,有的村主打“隐逸禅意”,有的则聚焦“艺术乡村”,有的侧重“亲子研学”……丰富的产业形态,既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又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吸引力和品牌辨识度。 从“单体”到“共生”的进化。过去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抱团共生”是桐庐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除了地理相近区域的内部联动,桐庐正着力深化农家乐与“桐庐旅游”“桐庐味道”“桐庐马术”等区域金名片的战略协同。这种跨产业的“抱团”,推动了桐庐农家乐服务标准的共建,也弥补了单体农家乐在基础设施与体验项目上的短板,为游客打造更高品质、更多元化的沉浸式体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延续千年的乡土情结,为农家乐产业注入了深厚的生长潜能。未来,当这份潜能在桐庐乡间深度开花,徐徐展开的将是一幅“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共富画卷。届时,乡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土,而是人人向往的新故乡。 |
原标题: 桐庐农家乐为何能成“浙里严选”? |
作者:记者 汪晓池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