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多收拓新路 稻渔共养兴产业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7月16日 09:14:18 |
盛夏时节,走进莪山畲族乡沈冠村,成片水稻绿意盎然,稻浪随风起伏。细看田间水面,水波荡漾间不时冒出几个气泡——原来,这里藏着“秘密嘉宾”蓝龙虾。 “去年我们第一次试养蓝龙虾,效果比预期的好。今年我们把投苗时间提前到了4月底,总共投了5万尾。”沈冠村党总支委员沈正初边走边介绍。蓝龙虾属于高经济附加值水产品,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田间的供氧设备便是专为它们“定制”。“养得早、管理细、出塘快,一般8月开始陆续上市,最迟10月前全部起捕。预计成活3万尾,产量大概有3000斤。按照目前市场价每斤60元,收入有18万元左右。” 澳洲蓝龙虾,学名叫红螯螯虾,是一种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热带虾种,不仅肉质紧实、口感好,连个头也比一般的小龙虾要大得多,适合在稻田水层中生长,既不妨碍水稻生长,又能清除虫卵、水草、杂质,实现“水中有虾、田中有稻、共生共赢”。“蓝龙虾看起来漂亮,市场接受度也高,而且比普通小龙虾利润空间更大。”沈正初补充道。 早在2018年,沈冠村就开始试点“稻渔共养”,随着经验积累、养殖技术日益成熟,村里逐步扩大试养范围,增加新品种,实现水稻、鱼、虾、螺等多品类共生共养,构建起生态循环、立体种养的新格局。 连片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里,条条水沟纵横交错,既灌溉水稻,也为鱼螺提供栖息之所。桐庐东鸣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毛金根告诉记者,今年共投放建鲤、稻花鱼1万余尾,田螺和塘螺也即将上市,“保守估计,仅稻螺共养一项,每亩可增收1500元左右。” “稻渔共养”不仅经济效益可观,生态效益同样显著。稻田中的鱼吃虫、虾拱泥、螺清草,减少了农药施用,促进了水体净化,有效改善了田间小环境。同时,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稻谷品质,实现“减肥、减药、减工”的绿色种养目标。 从单一耕种到立体种养,从“种好一亩田”到“用活一亩田”,“稻香沈冠”品牌持续焕新,沈冠村的稻渔共养实践不仅激活了土地效益,也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如今,在稻浪翻滚间,综合种养产业已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
原标题: 一田多收拓新路 稻渔共养兴产业 |
作者:记者 孙梦佳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