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躺平”到“躺赢”,看桐庐民宿的迭代进化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7月15日 10:12:20 |
近日,《人民日报》发文聚焦桐庐民宿产业,将这座浙西小城的“美丽经济”再次推向了全国视野。镜头对准了富春江镇石舍村,村内建成的多家民宿综合体内,咖啡书屋、乡村酒吧、瑜伽馆等多元业态汇聚,可谓“大有乾坤”。透过这一鲜活的观察样本,桐庐民宿生态的蓬勃活力清晰可见。 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资源,桐庐在民宿赛道上持续发力。溪山深渡、静庐澜栅、天空秘岭等一众优质民宿,以“枕山而眠”“云海漫卷”的独特体验圈粉无数,实现了市场热度与口碑传播的双丰收,将当地的生态美景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如今,桐庐民宿已形成规模效应——全县经营民宿数量共1273家,2025年上半年,民宿营收达3.2亿元,同比增长16.2%。这条昂扬的曲线,正是桐庐民宿产业拔节生长的真实写照。 破题 唤醒山乡的沉睡资源 沿着百江镇蜿蜒的公路驱车徐行,窗外群山层叠如画,溪水潺潺,倒映着天光云影。公路一侧,联盟村的秀丽风光跃然眼前,十余幢造型别致的纯白建筑依溪而建,与周围的青山绿水浑然一体,这便是“溪引力”营地民宿的所在地。 联盟村农村职业经理人聂小琴正在为暑假旺季忙碌着,随着预订热度持续攀升,7月份的房源早已售罄。“这里有山有水,场地面积大,可玩性很高,吸引了很多游客来避暑度假。”聂小琴说。 但在一年前,这处充满生机的“世外桃源”,还是一块堆满建筑废料的荒地。去年村里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集体商议,将其改造成民宿,不仅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还预计带来年均20多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从一隅观全局,桐庐民宿产业的萌发,始于对沉睡资源的深度解构。这种解构从两个层面出发,一是好山好水的生态资源,二是闲置房屋、存量土地这类“休眠”资产。 21世纪初,遍布景区周边的农家乐被视为桐庐民宿经济的“初始形态”。当越来越多向往“乡愁”的城里人回流乡村,只能解决“吃饭”的农家乐开始提升转化为民宿,村民们也尝到了创收的甜头,桐庐民宿产业的齿轮开始转动。 2013年起,桐庐县实施“乡乡有民宿”三年行动计划,精心培育20余个民宿特色村,民宿产业渐成燎原之势,一场“闲置资源二次创业”战役也就此打响。 旧县街道合岭村现有各类民宿60余家,村集体通过将闲置农房出租给投资创业者等方式开发民宿,持续推进美丽宿集建设,带动村内民宿户均增收30%以上。 瑶琳镇何宋村的两亩伴民宿,由闲置农房改造而成,通过特色化设计和专业运营,精心打造了一个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度假场所,凭借周边景区的客流优势,民宿预订率持续走高。 百江镇后河村则吸引了大隐集团入驻,并打造康养民宿,有力破解“空心村”难题,为村里提供10多个就业岗位,村里每年还能收取14万元的租金。 目前,桐庐有近23%的民宿主选择租赁他人房屋来经营民宿业务,超过26%的民宿则是由企业投资、村集体建设或其他形式合作经营,共吸纳社会资金投入近24亿元。 通过这种“资源盘活+资本引入”的联结机制,桐庐山乡的沉睡资源得以唤醒,累计盘活全县闲置农房1926幢,增加村集体和农户租金收入共1.18亿元,带动就业共六千余人。 重构 民宿空间的价值转化 从“一铺床位”到“一种生活”,现如今,民宿的内涵正在不断进阶,转而成为深度体验的全新入口。 六月傍晚,暮色渐沉,横村镇厚院村舍的草坪上,各地诗友齐聚,乐队助唱与诗句吟诵在夏夜山风中交织。此前,由厚院村舍发起的“我有一个小院”全国诗歌比赛已圆满结束。“民宿是连接城乡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策划特色文化活动,让诗意的栖居变得可感可触。”民宿负责人赵春晓说。 如今在桐庐,越来越多的民宿主不再局限于建筑、装修、床品等硬件提升,而是将在地文化价值与艺术、农业、文创等融合,转向深层次的品位修炼,打造出兼具乡土底蕴和现代审美的差异化体验。 青龙坞的静庐澜栅将沉浸式话剧搬进了院落,让演员与观众在茶香竹影间互动。自民宿创立以来,还举办过草垛音乐节、口琴音乐会、烹茶大会等一系列特色活动,持续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 原乡芦茨的主理人大海另辟蹊径,在富春江畔打造“山野风物”乡村市集,不仅出售当地的农货土产,还融入了特色美食、非遗文创和手工体验活动,让游客感受最纯正的乡村生活。 溪山深渡的民宿主李梅,以匠心重塑在地风物,将村民做的红茶、酿的小酒、晒的桃胶,进行文化包装,并与非遗技艺创新融合,打造独具桐庐印记的伴手礼。 这种从物质层面向价值认同的转型,不仅是一次创造性重构,更意味着民宿正跃升为城乡融合的超级节点,有力促进了要素之间的创意流动与优势互补。 共生 产业融合的求索之路 “民宿不止是住宿载体,更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今年1月举办的全县民宿产业大会上,县民宿行业协会新任会长王贞妤如是说。 如何借力民宿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核心在于通过集群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 过去10年里,桐庐先后出台了4轮民宿专项扶持政策,推动其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串点连线成片。新一轮的产业政策,则更聚焦对精品民宿、民宿集聚村、民宿联盟示范建设等的支持,做足民宿产业“增量”与“质量”。这样的导向,正是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民宿产业的联动效应,最终实现乡村的自我造血。 以横村镇为例,白云村的“民宿联盟”串联周边6个村落,将峰坞茶叶、湾下村笋干等农产品纳入一站式体验体系,通过民宿体验式销售实现溢价。“游客可以在民宿付费体验采茶制茶,也可以通过民宿介绍,去湾下村挖笋,到香山村垂钓,带动周边村特色农业增值增收。”横村镇农办副主任张洁萍解释。 华凤村的探索同样令人瞩目。华凤凤塾民宿项目联动“元心谷”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开发百菊园采摘、茶油护肤品,带动产品附加值提升300%。 这种“民宿引流—体验消费—加工增值”的链条,使民宿成为串联三产的纽带,乡村经济也在其中找到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横向组团后的片区特色显著,形成江南古村落、慢生活青龙坞、钟山长丘田等精品民宿集聚区,以及富春江镇芦茨村、旧县街道合岭村、瑶琳镇桃源村等23个民宿集聚村,与美丽乡村形成有机衔接。 从纵向维度看,桐庐正在以民宿为核心,着力打通相关上下游产业。眼下,县民宿行业协会已与县文旅集团、新合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约,涉及农文旅融合、农产品推广和产业链供应等多方面。 瑶琳镇率先推进合作落地,目前已整合柒间房、麓笙·驿云汤泉民宿等60余家特色民宿资源。“我们正在各民宿打造‘桐庐味道’展示专区。”瑶琳镇农办主任宋烨君表示,“不久后,游客就能在入住期间一站式选购地道的农特产品。” 青山依旧在,乡野焕新生。在桐庐,民宿的终点不止于满房率,更在于编织城乡共生的共富图景——这或许才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 |
原标题: 从“躺平”到“躺赢”,看桐庐民宿的迭代进化 |
作者:记者 华睿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