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国良: 桐庐,让每一个孩子的故事都精彩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1月03日 08:33:56 |
在我工作的城南小学有一句标语“让每一个孩子的故事都精彩”,我很喜欢这句话,在我看来,它不仅阐释了教育的公平与优质,也反映了桐庐教育的美好与温情所在。 去大山里当老师 1970年5月,我出生在江南镇荻浦村一户普通家庭。那个年代,大家的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但我的父母非常重视教育,他们告诉我,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很多年后,我把这句话送给了我在贵州榕江的学生们,还告诉他们,我的家乡桐庐是一座温暖的城市,那里山川秀丽、人民善良,非常欢迎他们以后到桐庐工作生活。 2019年11月,在县教育局的组织下,我带着3名老师到贵州省榕江县仁里水族乡中心学校支教一周。当时已是初冬,我们身上都穿着厚厚的棉衣。可是在仁里山区,大部分孩子的脚上还穿着夏天的凉鞋。看着简陋的教学楼和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我第一次萌生了想要留在贵州支教的想法。 回到桐庐后,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妻子汪辉分享,身为教师的她脱口而出:“要不我们一起去山里当老师吧。”后来,我和汪辉因为去榕江县古州四小支教而被评选为2021年度“中国好人”,那段时间我们接受了大量的媒体采访。 坚信教育改变命运 在反复询问间我忽然意识到,汪辉说的“一起去山里当老师”,其实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内心深藏的一份信念。我们单纯且坚定地认为,教育是能够改变命运的,只要把学生教育好,再穷的地方都会有出路。 或许也正是抱着这个信念,这些年,一批又一批桐庐教育工作者愿意千里奔赴,以教育帮扶点亮川贵山区孩子们求知的眼眸,让深处大山的他们看见关于未来的更多种可能。 当时,我所支教的古州四小是榕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学校。在“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省份。因为到过贵州连绵的大山,所以我深知这场大规模搬迁背后的不易,在被任命为古州四小校长时,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意识到,我们肩负的不光是桐庐与榕江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友谊,还有把新学校有序运作起来的责任。我告诉自己,绝对不能给国家的脱贫攻坚拖后腿,孩子们的教育环境改善了,教学质量也必须得跟上。 支教虽然不易,但也有幸福。学生们每天的进步、家乡人民的支持都让我倍感温暖。支教期间,桐庐县委县政府一直很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多次组织同事和工作人员来看望我们。桐庐的爱心人士也积极为我们学校捐款捐物,帮助我们的学生解决了不少困难。 扎根桐庐教育事业 从榕江回来后,我被安排到城南小学担任校长。这三年间,我时常会想起千里之外的那群学生,想起他们像百灵鸟一样,叽叽喳喳围在我面前跟我说“校长好”,想起他们从刚开学时的胆小、怯懦,变成后来的落落大方、自信欢快。 学生的进步就是老师最大的幸福,教育环境的提升也是老师最大的欣喜。2024年,桐庐成功跨入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A等县行列。杭州学军中学桐庐学校正式启用,与县内的桐庐中学实行“两校打造”,做到“一体招生、均衡录取”,288名桐庐孩子在家门口就读“学军班”,实现了由跨区域“招好学生”向“送好资源”的转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025年是桐庐建县1800周年,也是我到城南小学的第四年,我的目标是继续把工作做好,用这方讲台,培养出更多健康、快乐的孩子,让他们都能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故事。 人物名片: 申屠国良:2021年度“中国好人”,杭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现任桐庐县城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2020年8月,申屠国良与妻子汪辉带领教育帮扶团队来到榕江县古州镇第四小学支教,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大山里的孩子们改变命运,用敬业奉献诠释人间大爱,用实际行动书写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山海情谊。2021年3月,申屠国良夫妇入选“中国好人榜”之敬业奉献奖。 |
原标题: 申屠国良: 桐庐,让每一个孩子的故事都精彩 |
作者:记者 汪晓池 整理 网络编辑:叶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