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起再探“蜜”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05月23日 09:32:31 |
刚刚过去的“5.20”,不仅是一个浪漫的日子,也是一个甜蜜的日子——第七个“世界蜜蜂日”。作为“中国蜂产品之乡”,桐庐开启“520世界蜜蜂日”暨浙里好蜜品牌展示展销活动,上百种特色蜂产品在现场一一亮相。 从引进一群小蜜蜂,到培育一条产业链,桐庐蜂产业发展已经走过近百年历程,在业内一度有“全国养蜂看浙江,浙江养蜂看桐庐”的美誉。2023年,全县拥有年产值上亿元蜂产品企业3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3家,加工的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欧盟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回溯桐庐蜂产业发展的“前世今生”,其中既有荣誉也有波折,既有收获也有遗憾。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份属于桐庐人的“甜蜜事业”,饱含着众多故事和无限希望,吸引无数人一起来探“蜜”。 “蜂”生水起富一方 桐庐的养蜂历史可以追溯到近百年前。 1930年,桐庐水滨乡(今凤川街道)人李炳福从上海购得2箱意大利蜜蜂,繁殖后回桐庐创办了福特养蜂场。从此,西方蜜蜂活框饲养技术在桐庐得到广泛传播,养蜂人这一群体也应运而生。 养蜂可谓是一门彻彻底底的技术活。细数桐庐的养蜂历史,就不得不提从事养蜂生产实践40余年的江小毛,他曾任桐庐县农业局养蜂股股长、洋洲公社蜂场党支部书记等职。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蜂群在长途转运中是关闭蜂箱巢门的,沿途虽会停靠放蜂,但也经常出现蜜蜂闷死现象,损失惨重。 1971年,从四川成都到河南信阳的蜂群转运期间,江小毛决定带领洋洲公社蜂场的蜂农进行开巢门运蜂试验。经历了1656公里、60多小时的长途运输,他们发现,开巢门运蜂过程中,虽有三成成年工蜂飞逃,但保住了箱内的幼虫、幼蜂和青年蜂,也保持了一定群势。这一首创的“开巢门运蜂技术”,解决了蜂群在长途运输中大量死亡、群势下降等难题,此法也沿用至今。 在江小毛的带领下,1979年,洋洲公社蜂场因连续12年高产获国务院嘉奖令。1980年,桐庐县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蜂业公司,实行产、供、销一体化,1988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1998年,桐庐县先后引进优质种蜂王改良本地蜂种,并结合王浆高产配套技术应用,使得蜂王浆产量由0.5公斤/箱提高到4.8公斤/箱,获得农业部丰收项目二等奖。 上世纪90年代,桐庐蜂产品加工业迎来快速发展阶段,诞生了以杭州天地保健品有限公司(杭州蜂之语蜂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代表的一大批蜂产品加工企业。至2003年,全县拥有蜂产品加工企业16家,销售产值近2亿元,以出口为主且销售额在千万元以上的有4家。 在那个蜂业鼎盛的时期,收入可观是百姓对养蜂人的印象,这个职业也成了不少人心中的“香饽饽”。一段时间以来,桐庐成为全国最大的蜂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之一,2017年,加工出口蜂王浆及其干粉703.87吨,出口量达到了全国的57.42%。 甜中带苦的事业 先看一组数据:2003年,全县蜂产业销售产值近2亿元;2023年,全县蜂产业销售产值达到13.9亿元。 看似鲜亮的数据背后,实则“暗流涌动”。对比20年前,发展规模缩小,增长速度放缓,不得不让人喟叹,桐庐蜂业确实遇上了瓶颈,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养蜂人。 瑶琳镇何宋村人何步渭今年62岁,已经与蜜蜂相伴40多年。今年3月开始,他从桐庐一路北上,来到安徽亳州、山东潍坊、烟台等地,辗转数月后,直至8月中旬才会返家。“年轻的时候,我会跑得更远一些,东北、西南线都去过,现在年纪大了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何步渭坦言,在外养蜂,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艰苦的条件加上背井离乡的寂寥,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据何步渭回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己所在的方家自然村还未并入何宋村,村中约1000名村民中有近200人从事养蜂业,而现在,依然坚守养蜂业的只剩2人,他是其中之一。在全县范围内,据统计,50周岁以上的养蜂人占九成,暴露出养蜂队伍老龄化趋势严重,从业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 此外,收入不高也是造成养蜂业日渐式微的直接因素。养蜂是靠天吃饭的行当,遇到气候不好的年份,一年辛苦下来还得面临亏损的窘境。“转地运蜂途中,一些蜜源地的农作物滥用农药,会给蜜蜂造成毁灭性打击,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损失。”何步渭惋惜地说。 总体来讲,桐庐蜂产品的产供销体系“建得早”,但这几年的发展却不见得“跑得快”。这其中,除了上述种种不利的现状让养蜂业举步维艰,还有市场的原因。 一方面,与桐庐蜂企的性质有关。桐庐老牌蜂企,创始人都是外贸“出身”,所以企业创立之初均以外贸业务为主,大多数精力都放在检测技术上,通过不断提高产品品质,达到出口标准,但同时却忽略了国内市场。 另一方面,在于销售渠道的转型速度偏慢。当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时,开展线上线下双向营销成了蜂产品企业的共同选择,如今市面上常见的冠生园、百花、颐寿园等蜂蜜品牌因为较早“触网”而形成“先发优势”。然而,桐庐大部分蜂企仍以专卖店的形式固守着传统营销方式,从而丧失了市场先机。 “桐庐蜂业必须要破题,不仅要从蜂产品企业本身,还要融合地方农文旅特色,用好市场营销手段,让亮点变成卖点。”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农机渔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海金这样认为。 乘“蜂”而上寻“蜜”决 面对来自市场和行业的挑战,企业往往最先嗅到危机,在思变求新中迎难而上成了唯一的出路。 杭州蜂之语蜂业股份有限公司从2018年开始,陆续关停了多家门店,一方面是门店客流减少,另一方面,蜂产品受众的年龄层普遍较大,亟需改变营销思路来打开年轻群体的市场。 于是,如何让产品变年轻成了“蜂之语”的突围之策。在“新零售”浪潮驱动下,“蜂之语”先后与网易严选、盒马鲜生、一鸣股份、娃哈哈集团、云南白药集团等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和优化蜂产品及原料供应链。 走进蜂之语蜂业股份有限公司展销中心,除了能看见蜂王浆、蜂胶、蜂蜜等一系列老牌“拳头”产品,更不乏条状的冲泡蜜饮、双柚蜜汁等年轻化产品的身影,产品类型达30余种。 我县另一家农业龙头企业——杭州天厨蜜源保健品有限公司凭借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基础,每年均推出3至5个新产品投放市场,并作为《蜂胶国际标准》参与制定单位及中国蜂产品协会蜂胶联合实验室成员之一,为蜂胶重要质量指标之一——总黄酮的分析方法列入标准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过硬的技术加上创新的活力,让天厨蜜源的年产值达亿元以上。 当然,除了在产品上发力,农文旅融合也让这份“甜蜜事业”有了新玩法,产业链条得到拓深延展。 目前,我县已建成天厨蜜源公司工业旅游点、分水蜜蜂小镇文化客厅、武盛古街蜂产品展示体验中心以及蜂之语蜜蜂王国科普基地等点位,着力打造颇具特色的蜂业旅游黄金线路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我县还同步启动了“蜜蜂友好村”规划,依托分水镇大路村的千亩蜜源基地,构建了一个集智慧养蜂、标准化种植、农旅文化、综合游玩于一体的乡村农文旅融合综合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家对健康只会越来越重视,蜂产品独特的保健功效将被不断挖掘放大,蜂产业也必将迎来爆发式裂变增长的‘黄金期’。”杭州蜂之语蜂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加俊表示,公司将建设集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于一体的蜂业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在产业链延伸上取得新突破。同时大力推动蜂业与文旅“联姻”,重点培育蜂业工业旅游、亲子研学等新业态,力争在蜂业融合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蜂之语的目标与我县蜂产业发展的方向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机械化的养蜂场;发展县外蜜源基地,保障优质原料供应。”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县将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坚持蜂产业两轮驱动,打造特色生态产品,辐射发展,延伸做大做活二三产,促三产高度融合,最终形成蜂产业高端文化、高端科技、高端人才权威集聚中心,推动蜂产业全面振兴升级。 |
原标题: “蜂”起再探“蜜” |
作者:记者 金黄璐敏 华睿 网络编辑:郑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