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后的家乡 |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11月06日 10:27:49 |
|
云端之上,银链般的轨道嵌在雾中,磁悬浮列车裹着蓝光破云穿梭。eVTOL飞行器如蜂鸟般在高楼之间精准悬停,物流无人机拖着流光掠过。反重力踏板载着行人与飞行器川流交错,人车声、云流声交织成高空交通的交响曲。仿佛是兔子朱迪第一次进入疯狂动物城,我收了收被惊掉的下巴。“欢迎来到2045年的桐庐!”列车员轻声说道。 这是我20年后第一次回到我的家乡——桐庐。列车把我带到了大奇山,这里依旧风景秀丽,溪水十分清澈,水底的小鱼清晰可见。突然,水里缓缓升起水幕屏,屏幕上清楚地记录着天气、水质以及生物信息。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但仔细听,能分辨出其中混着极细微的电流声——每棵树都被植入了微型发电装置,正将风能转化为电能,输入地下的供电网。 下一站,我来到了小时候常去的桐庐图书馆。远远看去,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玻璃球,看不到里面的景象。推开门的瞬间,整个“宇宙”在眼前铺展开来。图书管理员是一个全息投影的老人形象,他记得每一位读者的阅读习惯。当我说想找一本关于桐庐的书时,他挥手调出数据:“根据您的脑波反应,您可能会对2011年出版的《桐庐,这方热土》感兴趣。”原来,这里的每本书都会自动接入进入图书馆的读者的神经反馈系统,人在选择书,书也在选择人。 最让我震撼的是我的母校——华师桐庐学校。60多岁的丁老师坐在讲台上,正通过脑机接口给学生们上课。当她讲到敦煌的壁画时,全息投影技术立刻把敦煌莫高窟“搬”到了教室,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在孩子们眼前呈现,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当她说到极光时,整个房间瞬间变成了那片星空、那道极光——这不是虚拟现实,而是通过量子纠缠技术,实时传输着千里之外的夜空景象。 当我还在感叹桐庐这20年的变化时,列车已经把我带回了家。老宅没有大变化,但墙壁内嵌入了由碳纳米管组成的智能材料:雨天,它们会像贝壳一样自动闭合气孔;晴天,则展开成为太阳能收集器。爸爸在院子里和机器人打篮球,外公正和机器人边晒太阳边下棋。80多岁的外婆在厨房里,指挥着3D食物“打印机”复刻她最拿手的糖醋小排,厨师机器人则在一旁搜罗着各地美食的配方,供食物“打印机”精准烹饪。我尝了一口,嗯,真好吃!我不由得感叹,如今真是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各地美食。 回到房间,我发现地板上多了一条通往屋顶的隐形通道,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爬上去一看,原来是一个望楼台。往远处眺望,一大片绿色的山脉连绵起伏,夕阳正悄然而去,彩霞用她五彩的衣裳把天空装饰得绚烂斑斓,宛如童话世界一般。 夜色渐浓,我坐上飞行汽车,想再好好看看这20年后的家乡。看着点点灯火镶嵌在绿意盎然的街巷中,智能交通灯有序地闪烁,我忽然明白:20年后的家乡,最动人的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科技让生活变得更温暖、更惬意。这,就是20年后的家乡,我梦里的家乡。 华师桐庐学校504班 范也 |
| 原标题: 20年后的家乡 |
| 作者: 网络编辑:俞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