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的力量(下)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7月01日 10:27:14 |
(接上期) 一厘米的丰碑 那么这些地下河的水量究竟有多大呢?这也是有准确数据的。 1979年冬天,11月的枯水期实测数据显示,瑶琳洞的地下水流量达到了2000到2500吨/日!这也相当于说,在瑶琳洞刚刚被重新发现的时候,几乎每一天,都有两千多吨的水从这一公里多的石灰岩洞道下流过。而这还是在降雨稀少的枯水期,而在夏天的雨季,地下河的水量会成倍数激增,理所当然,它们的溶蚀、侵蚀和机械搬运能力也会骤增。就在这样的柔性溶蚀与刚性冲撞、搬运中,这些地下河慢慢就将岩层撑开、撕裂与逐步扩大。最终,按西南—东北走向依次形成了六个洞厅。后来,在新入口修建时,从入口向着第一厅辟出了一个前厅,从而形成现在所看到的七大洞厅。从平面分布来看,整个洞窟很像一根变形的萨克斯管在朝天吹奏。 流水在以自身力量拓出溶洞之后,紧接着就是对沉积物的缔造。这时,流水的身份开始从探险者转变为艺术家,而其永恒不变的耐心一如既往。事实上,沉积物的产生在溶洞的开拓过程中就已同步开始,只是在空间变大之后才更为明显,对流水自身来说,这也更为便利。 坐在景区的大树下,面对着瑶琳洞上的骆驼山,我与梁慧的交流越来越像一条向着深处而去的河。 “由于气候、雨量的变化,以及洞顶土层、植被的逐步加厚,地下水的流量和流速都会受到影响。比如现在这个季节,雨量很少,洞中有些部分就会比较干燥。而在水流变慢的情况下,含有石灰岩成分的水流就会点点滴滴地垂落,落在地上,就会一点一点地累积,朝上长成或直立、或倾斜、或弯曲的笋状、塔状、扇状、柱状、藕节状、花朵状、水母状的石笋;如果在垂落的过程中凝固,就会朝下形成冰柱状、吊灯状、钟乳状、葡萄状、空心麦秆状的钟乳石,而一旦石钟乳和石笋上下对接,就会连接为令人震撼的石柱。那些在溶洞形成过程中坠落的巨大块石,如果没有被地下水裹挟而去,就会变为基石,被从洞顶垂落的碳酸钙溶液渐渐包裹,然后点点滴滴,层层叠叠,形成钟乳累累、千姿百态的滴水石。瑶琳洞中很多规模庞大、令人触目惊心的石柱群,都是这样形成的。如果这些钟乳石紧贴石壁,且密集成列,就会形成钟乳石幔、钟乳石旗。事实上,在你没有看到的第四厅地下水道和没有开放的第五、第六厅内,还有很多的洞穴梯田、洞穴珍珠……” 这真的是一个神奇而伟大的创造过程。那么,水流究竟需要用多长的时间才可以造就一根石笋或石柱呢? 梁慧说:“当然很慢!” 沉默了一会儿,她平静地说:“即使在气候、水量和洞顶渗透情况都足够良好的情况下,钟乳石每增长一厘米,都至少需要七八十年的时间。” 这是一个足够令我惊愕的回答。我在一瞬间很难在“七八十年”与“一厘米”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在我的日常中,我最直接的经验是自己的头发在一周之内就可以生长两厘米。直到梁慧告诉我,洞中的那些八九米,甚至十余米的石柱,都是三百万年时间以上的产物。我才忽然明白,我刚刚在洞中浏览的两小时,几乎每一步都是在与时间之谜擦肩而过。那些罗列在洞中的钟乳石,都是浩瀚时间的见证。而瑶琳仙境,则是被流水深藏在地底的宇宙计时器。来到这里,便是来到时间隧道的最深处,过往、此刻、未来,在一束幽光中交集在你探寻的眼前。 我不禁沉思,七八十年,不正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一生吗?我们用此七八十年的时间,究竟可以做些什么?如果说,注定要庸庸碌碌,在焦虑与惶惑中荒废光阴,那么不如俯下身来,向地下的流水学习。学它的不急不躁,慢中求进,久久而为功。如若可以用精神的流水冲刷生命中遇到的艰难困苦,在七八十年的一生中积点滴而略有所成,那是否也可以视为一座一厘米的丰碑?当然,这一厘米的平生事业,未必要放置在人类文明史的时间表中供世人煌煌观照。但它一定可以使我们在走完一生之后气定神闲,如流水一般慨然入海,或微笑着,身化云烟而了无余憾。 且将精神赋流水 天光渐暗,时近黄昏,我告别梁慧,打车沿江回桐庐。 富春江畔,有风从东南来,拂吹北人襟怀。云像气化的青鸟,以慢镜移过头顶,挥之不去,如心头升起的一块郁结。 有雨来,且缓缓加疾。一瞬间,多想踩着一滴一滴的雨水回到时间深处,那一抹两亿七千万年前的深蓝,那浅海潮起时扑面的浪头白鸥。忽忽过,宇宙巨大,唯时间难以淹留。而多想随着一滴水的队伍深入岩石之心,在暗自向前的探寻中,在流逝与沉淀的踟蹰中,以岩溶为浩瀚的时间留下一点记忆。 是啊,这广阔大地上的每一种生活都值得一个真诚的人去反复深入。只要你真想去遇见并面向它敞开,它的每一条细小的褶皱,就都值得你穷尽一生。而你,其实可以在它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点上清浅地划过,如河流中的一滴水,朝下小心翼翼地渗入。即便是渗入之后便消失不见,但那里终究会留下你经行的痕迹。 就像我的一次匆促探访,我相信,它已在瑶琳洞中留痕。 是啊,你的注视,你的探询,你夹杂着激动、欣喜与眼泪的一段生命,都会成为那古老遗迹的一小个部分。 |
原标题: 流水的力量(下) |
作者:成向阳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