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琳洞诗谜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7月01日 10:24:59 |
一 景泰六年(1455)秋天,桐庐县至德乡新开了一家书院——学山书院。开学这天,书院门前车马络绎不绝,朱漆官轿在秋阳下泛着光泽,引得不少乡民驻足围观。往来车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吏部右侍郎姚夔、福建左布政使姚龙派来的贺仪队伍。这两位当朝大员,论辈分是山长姚建和的堂叔,论师承则是他早年教导的学生。 姚建和捋着花白的胡须站在台阶上,看着工匠们将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挂上门楣。匾上“学山书院”四个大字如山岳稳峙,气势非凡,是六十五岁的理学大儒吴与弼刚刚挥毫写就的。 “好字!”临安县令唐子昌拍手称赞,“吴先生这笔力,当真如‘学如登山’一般,一笔一画都透着沉稳厚重。” 姚建和笑着拱手:“多亏二位赏光,我这乡野书院才能蓬荜生辉啊。” 正说着,一个十来岁的书童气喘吁吁地跑来:“先生,厨房说午膳备好了,问贵客们何时用饭?” 姚建和看了看天色:“先用饭吧,饭后我带诸位去瑶琳洞一游。那洞天福地,可是连陆放翁都赞叹不已的。” 二 午后的阳光透过松树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瑶琳洞的入口掩映在藤蔓之间,洞口凉风习习,隐约有流水声传来。姚建和燃起火把,走在前头,吴与弼和唐子昌紧随其后。 “小心台阶。”姚建和提醒道,“这洞中石阶湿滑,当年陆放翁来此时,据说差点摔了一跤。” 火把的光照亮了洞壁,唐子昌突然“咦”了一声:“这石壁上好像有字!” 三人凑近细看,只见石壁上刻着几行诗句,但年深日久,大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只能辨认出开头两句: “仙境尘寰咫尺分,壶中别是一乾坤……” “这是……”吴与弼眯起眼睛。 姚建和轻抚石壁,声音里带着惋惜:“这是宋代隐士柯约斋的诗。传说陆放翁任严州知州时,曾与他同游此洞,还在此斗诗呢。” “斗诗?”唐子昌来了兴趣,“快讲讲!” 姚建和清了清嗓子:“那是淳熙十五年(1188)的事了。陆放翁从严州离任,乘船沿富春江而下。我们至德乡的柯约斋在码头等候,邀他同游瑶琳洞。二人进得洞来,柯约斋即兴题了这首诗。陆放翁看了却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不肯动笔。” 火把的光在洞壁上跳动,那些模糊的字迹仿佛活了过来。吴与弼感叹:“可惜诗已残缺,不能见前人气象。” “不如姚兄续上几句?”唐子昌突然提议,“以姚兄的诗才,定能续得精彩。” 姚建和连连摆手:“这如何使得……” “使得!使得!”吴与弼也来了兴致,“不正好带笔墨了吗?” 书童连忙从背囊中取出笔墨。姚建和沉吟片刻,提笔在纸笺上写道: 仙境尘寰咫尺分,壶中别是一乾坤。 天开万象垂璎珞,地涌千花列荜门。 石髓凝脂寒欲滴,琼田放溜静无痕。 何当尽挽银河水,涤尽人间浊浪浑。 “好!”唐子昌拍案叫绝,“这‘涤尽人间浊浪浑’,正合姚兄办学教化之意!” 姚建和却叹了口气:“终究不是原诗。望有朝一日寻得柯约斋全诗,方不负今日雅兴。” 三 转眼十七年过去,成化八年(1472),姚建和已经须发皆白。这年中秋刚过,他正在书院批阅学生课业,忽听门外书童叫唤:“先生,山西大同府来信!” 姚建和知道这是堂弟——大同府儒学教授姚建正的来信。 “兄长如晤:弟在大同偶遇九里洲隐士柯文曜之弟子,方知今岁恰逢文曜先生六十寿辰。其家藏族谱,载有柯约斋公《瑶琳洞》全诗,可解兄长多年之憾。弟因公务不得南归,特作《庆隐士文曜柯君六旬序》一篇,恳请兄长代往贺寿,并携此序相赠……” 姚建和手指微微颤抖,十七年前,与吴与弼、唐子昌等人同游瑶琳洞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他三次编纂《桐庐县志》,那残缺的诗句,成了他编纂县志时最大的遗憾。他霍然起身:“备船!明日就去九里洲!”转头又对书童道:“取我珍藏的松烟墨和澄心堂纸来——既要代弟祝寿,岂能空手而去!” 书童刚要离去,姚建和又唤住他:“且慢!把书院珍藏的这部《桐庐县志》手稿也带上。”老人抚摸着案头三修未成的县志稿本,眼中闪着期待的光:“这次,定要补全那《瑶琳洞》了。” 四 农历八月十八是九里洲过时节的日子,如果家有寿星,那更要大宴宾朋。姚建和站在船头,见九里洲上桑麻遍野,白苹红蓼间时有沙鸥飞起,心情大好,不禁吟道: 江分燕尾夹中洲,百顷桑麻绿荫稠。 碧苇黄芦归塞雁,白苹红蓼浴沙鸥。 北溪船上南溪下,前港潮生后港浮。 最是夏来潢潦涨,玉人多倚仲宣楼。 柯家的宅院掩映在竹林中,十分清雅。寿宴上,柯文曜虽已六十,却精神矍铄,言谈间尽显隐士风范。 “姚先生三修《桐庐县志》,实在令人敬佩。”柯文曜举杯道。 姚建和回礼:“柯先生过奖。说来惭愧,我有一事相求——不知先生可知道宋代隐士柯约斋?” 柯文曜笑了:“那是家祖的二世祖啊。”说着命人取来家谱,“姚先生请看。” 姚建和颤抖着手翻开泛黄的纸页,突然瞪大了眼睛——那上面赫然记载着完整的《瑶琳洞》诗: 仙境尘寰咫尺分,壶中别是一乾坤。 风雷不识为云雨,星斗何曾见晓昏。 仿佛梦疑蓬岛路,分明人在武陵村。 桃花洞口门常掩,暴楚强秦任并吞。 “妙啊!”姚建和拍腿叫好,“这‘桃花洞口门常掩’,正合隐士超然物外之志!”他当即取出县志手稿,工工整整地将全诗誊录在“艺文志”一章中。 但当他翻到柯约斋的生平记载时,却愣住了:“嘉定三年(1210)八月初八生……这……这一年正月,陆放翁已经去世了……” 柯文曜叹了口气:“家祖与陆放翁斗诗的传说,不过是后人附会罢了。但诗是真的,情怀也是真的。” 姚建和默然良久,突然笑道:“传说虽假,诗意却真。柯先生,可否同意我将此诗重新题刻在瑶琳洞中?” 柯文曜欣然应允:“多谢姚公,这正是传承文脉的美事。” 五 又一年春天,学山书院的学生们结伴游瑶琳洞。他们指着洞壁上新刻的诗句,七嘴八舌地问先生:“这诗是谁写的呀?” 姚建和抚摸着石壁,笑而不答。洞顶的水珠滴落,在火把照耀下像一颗颗明珠,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关于诗歌、关于传承的美丽误会。 “孩子们,这诗啊,”他终于开口,“就像这洞里的水珠,藏着富春江千百年的文脉,也藏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你们要记住,学问如登山,既要仰望高峰,也要脚踏实地……” 瑶琳洞外,清清的溪水汇入分水江,分水江又汇入富春江,江水滔滔东去,如同那永不停息的文化长河。 |
原标题: 瑶琳洞诗谜 |
作者:陆生作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