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浅予《富春人物画谱》连载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4月15日 09:18:51 |
(二十七) 瑶琳仙境(叶浅予) 瑶琳仙境对话(叶浅予) 瑶琳仙境又名瑶琳洞,位于桐庐县瑶琳镇境内。从1979年开发以来,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被誉为“全国诸洞之冠”,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之一。2002年跻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景区行列。 叶浅予先生曾多次游览瑶琳仙境。叶浅予夸赞它:“中国少有,世界罕见。” 画面(《瑶琳仙境》)反映的是游客们游览瑶琳仙境的场景,一名导游手持电筒正在解说。电筒光照射处,正是迷人的喀斯特洞穴典型景致。而远处还有游客在洞内摄影点拍照留念。 叶浅予还为此图另配一首长诗: 虎踞龙盘侍玉女,鱼跃龟伏拜襄王。 支柱擎天肝胆惊,飞瀑泻地气势壮。 滴乳生笋绣地衣,结彩悬灯织天裳。 丛篁怒发节节闪,列钟敲击声声响。 如攀险峰仰高山,似走峭壁临深潭。 井底乾坤思桃源,洞中日月遗尘寰。 造化亿年显神奇,抖擞半日悟沧桑。 善卷七星早问世,瑶琳仙境后居上。 此诗写尽瑶琳仙境巧夺天工的神奇美景,与此画可谓相得益彰。 这(《瑶琳仙境对话》)又是一幅反映瑶琳仙境的画作,只是从洞中移到洞口。画的是景区牌坊前,一名摄影师正在为一个卖假山石的女子拍照的场景。 瑶琳仙境千奇百怪的钟乳石,也催生了生产、销售假山假石的新职业。卖假山石女子的形象自然引起摄影师的注意。但画面中她手捧假石,头却朝向一边,显然不愿意。 叶浅予为此专门记录一段风趣的对话: 女:买假山石八毛一块 男:留个影分文不取 女:我卖石不卖相 男:我留影不留石 女:你舍得花钱游瑶琳,为什么舍不得钱买个纪念品? 男:假山石在我们内蒙古养不活,买它没用。给卖石姑娘留个影,值得永久纪念。 女:宁肯给你让石头留个影,不愿让你给我留个相。 男:对不起,我已经偷拍了你的相。 女:好吧,那就洗印一张给我。 男:回到包头一定给你寄来。 叶浅予晚年回家乡桐庐时,一位内蒙古籍摄影家鲍乃镛先生常常追随而来,跟踪拍摄叶浅予行踪。叶浅予如实记录下这场有趣的对话,并绘成独具趣味一图。 2025年正是瑶琳仙境景区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的第45年。它是否还如叶浅予所夸赞的“中国少有,世间罕见”。一起去看看—— 瑶琳仙境最具特色的“四大标志”: 飞流直下、震撼人心的银河飞瀑; 九龙盘绕、潇洒临风的瀛洲华表; 力拔山兮、雄伟壮观的玉柱擎天; 亭亭玉立、赏心悦目的瑶琳玉峰。 当然,还有琼楼玉宇、广寒舞台、海底世界、三十三重天、宋诗台等大批精华景点,只有到现场才能感受这里的鬼斧神工! 眼下,瑶琳仙境灯光已经升级到5.0版,采用现代高科技声、光、电技术,创意集成,一体串联,利用溶洞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信息,穿插现代灯光秀,将宇宙的浩瀚画卷徐徐展开,让人体验“洞中一日,人间万年”的奇妙感受。 游客既能探秘梦幻地心,又能随鱼群畅游在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还可乘艇开启神秘的地心漂流探险之旅……在穿越亿万年的时光中,体验从未见过的人间仙境。 值得一提的是,瑶琳仙境不仅是“神仙游集之所”,更是凡人自古以来的“游览胜地”。瑶琳仙境古迹众多,从西周人的用火遗迹,到东汉的陶片,隋唐的题刻,明代的铜镜、墨书,清代的摩崖等等,可谓琳琅满目。 第三洞厅的“三十三重天”不容错过,这里的景石是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形态万千的石笋,叶浅予将这里比作“西方的极乐世界”,十分贴切。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来走走看看,才能真正感受叶浅予画中、诗中如梦如幻的瑶琳仙境。 (二十八) 特等县农业劳模(叶浅予) 现代愚公于金法(叶浅予) 叶浅予分水愚公书法 此幅作品题为《特等县农业劳模》,却画了两位笔墨相当的主要人物。 画面左边的年长者,显然就是劳模。右边戴眼镜二分头的中年人,应该是一位下乡指导的干部。两人正在小方桌旁促膝谈心。桌上一个热水瓶两只茶碗,桌下鸡犬绕膝,特别温馨。 画面的上方画着远处的谷堆、屋舍和耕牛等,构成一幅非常和谐的田园画。 作品体现了城乡一体、干部和农民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服务三农,是永远的主题。此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此画(《现代愚公于金法》)描绘的是桐庐县分水镇开山造林的专业户余金法的形象。 据《桐庐林业志》载:“1986年分水镇县西村余金法评为省绿化先进个人。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绿化先进光荣称号。1989年余金法又评为省劳动模范,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画面上写的是“于”,叶浅予后来在《养鸡户与新愚公》一文和《愚公新传》一诗中做了修正。 今天下午副镇长带我们去采访著名的种树专业户余金法。他的事迹,《浙江日报》发表过一篇专访,称他为新愚公。一见面,没说几句话,让人感到他是一位真正的劳动者,是一位最朴素的农民,和历史上的愚公相比,毫不逊色。和昨天下午见到的那位类似智叟的包山户,大异其趣。于是用诗的形式,写了一篇《愚公新传》。 据余金法口述的《叶老叫我“活愚公”》一文回忆,叶浅予在北京从报上读到余金法的事迹后,1987年回桐庐时第一次登门拜访他。第二年回家乡时再次看望并为他画像:“叶老掏出本子和笔,一会儿就给我画了张漫画。我看见画中的自己,穿着开山鞋,拿着四齿耙,挺神气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叶老说:‘这是草稿,我带回北京去,画好明年带来给你!’转眼就是第三年,叶老又来看我,告诉我画带来了,在文化馆里装裱。过了几天文化馆就叫我去取画。让我惊喜的是,除了一幅画,叶老还给我写了很长的一首题为《愚公新传》的打油诗。文化馆的同志不仅把这幅画和这首诗裱好了,还配上了镜框呢!……就这样,一连五年,叶老年年来看我。第六年上,一个大个子的年轻人来到我家,说是叶老身体不好,自己不能来,叫他来看看我。再后来,我就听说叶浅予过世了。”(《叶浅予与故乡桐庐》) 叶浅予与余金法的故事,是叶浅予与故乡干部群众许多动人故事的代表。充分表明叶浅予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 (二十九) 叶浅予写给汤老书信(由汤方正儿子汤伯权提供) 保旧布新显才华(叶浅予) 山居怀汤老(叶浅予) 此图(《保旧布新显才华》)名为画人,画面上却满是建筑,有桐君山、钓台严光祠、江山一览阁、富春画苑等,一位瘦弱的老者在画面一角,正对着古建筑老构件沉思。画上人物虽小,谋划的却是修复古迹的大事。 画面左上角“保旧布新显才华”一语,点明对人物的称赞。配画诗《山居怀汤老》为此画做了注脚。 叶浅予《故乡近事·关于富春画苑》一文提到汤方正: 这是桐庐县政府为我修建的一座画室,供我回乡时居住和作画,地点在风景点桐君山的阳坡,设计者是诸暨籍老建筑人汤方正。汤老按照我的意图,采用本地老式民居的格局,中间三开间敞厅,两翼两厢,一楼一底。汤老为了节约,尽量收集四乡旧居拆下的梁柱、门窗、牛腿、斗拱等构件,可以说是利用新旧建筑材料,拼凑起来建成的。有人看了说,花钱盖了座旧房,真怪!建成之后,我为此屋题写了“富春画苑”四字匾额,又写了一篇《富春画苑记》,汤老请人刻了石碑,嵌在墙壁里,让游山者领略一下山居环境之美。 叶浅予对汤老充满敬佩与感激之情,两人成为至交,多有书信往来。此作品既反映了叶浅予对保护修复古迹古建筑能人的称赞,又体现他真诚待人的优良品行。 (三十) 看山老人(叶浅予) 连绵的山峦。孤寂的屋舍。 在此背景前,画着一位头戴皮帽、身穿棉袍、手捧火篮的老者。 此“看山老人”,竟然是叶浅予正式绘制《富春人物画谱》捕捉的第一个人物形象。叶浅予在写于1986年的《故乡近事·采茶姑娘》一文开头写道: 五月三日作首次采访,晨七时半旅游局刘兵作向导,司机开老伏尔加来接我,目的地马岭。……在云雾隙处,忽见一孤立农舍,走出一位老农,头戴皮帽,手挎火篮,走进公路旁一小块地里,似在寻觅什么。下车一问,原来他在这里种下了豆种,看是否已经冒出芽来。我急速打开速写本,获取进山第一个形象。 尽管叶浅予说看山老人是“第一个形象”,其实百名人物画谱的不少形象,从1976年第一次回家乡,他就已经开始留心捕捉了。 文字、图片 董利荣《叶浅予〈富春人物画谱〉解读》 叶浅予艺术馆 |
原标题: 叶浅予《富春人物画谱》连载 |
作者: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