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浅予《富春人物画谱》连载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4月11日 09:14:48 |
(二十三) 箬竹是包粽子的上等生产资料(叶浅予) 画面上,一名妇女正在采摘大大的箬叶,题有一语:“箬竹是包粽子的上等生产资料。” 叶老在《故乡近事·开辟雪水岭》一文中有一段有趣的记录,有助于我们理解此画: 五月十二日面包车渡江,经凤川,过三源,进入雪水岭山沟,这条公路去年才开通,这里盛产箬竹,干细叶大,箬叶宽三寸,长盈尺,是制作箬篷、箬帽、裹粽的好材料,是外运的重要土产。此时新叶刚冒尖,要到初秋才能采摘。关于箬竹,有个笑话,用于证明竹叶之大: 江西竹商和浙江竹商相遇于市,各夸其竹之大,约定来年各带样品相比。江西人特选最大最粗之竹,截取一段,怀之入市,浙江人仅携箬竹数叶示之,江西人大惊而服输。 箬叶曾是桐庐主要农副产品之一。据《桐庐县志》载,1957年桐庐收购箬叶高达15571担,1977年也有5608担。 好山好水出好品质,这些在纯天然、无污染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箬叶格外清香。时至今日,凤川街道大源村仍盛产箬叶。 往年,大源村箬叶专业合作社的主要销售渠道,是将大部分新鲜箬叶晒成干箬叶后发往嘉兴,剩下部分用来零售。但这样的干叶200张卖8元,实在是利润微薄,效益低微,导致村民不愿上山采收。合作社的经营之路逾显狭小。 好在,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以技改提升“含金量”,改进包装保鲜技术,将干叶转为冷鲜叶销售,全程冷链运输,一投入市场,鲜箬叶供不应求,与“五芳斋”等众多生产粽子的大牌企业顺利“牵手”,价格也从过去的两三元一斤提升到一角一片。 销售渠道一打开,每年旺季村民就能在“家门口”通过箬叶采摘,日收入近200元,一个采摘季下来能增收1.5万元到2万元不等。 鲜箬叶成了大山里的“金叶子”,实实在在鼓了老百姓的钱包,也让叶老笔下采摘箬叶的生动场面仍能年年上演。 (二十四) 畲乡采风(叶浅予) 畲乡棍凳(叶浅予) 畲人尚武练斗殴书法(叶浅予) 此画(《畲乡采风》)反映的是畲族人民的现实生活,特别有意思。 画面中,老汉坐在竹椅上,跷着二郎腿教一双孙儿孙女唱畲歌,十分悠闲自在。 畲族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盘古歌》(又称《高皇歌》)是流传于畲族民间的传统民歌,叙述畲族祖公龙麒的业绩、畲族的迁徙和发展状况。 爷爷在家教育孙辈,体现家庭对文化的重视。而老奶奶挑着担子准备出门,下地干活。“八十四岁老祖母下地干活,八十三岁老歌手教唱盘古”的题签反映了此现状。 从表情神态看,老汉心安理得,老妪心甘情愿。另外,屋旁是一座阳坑双墓,显然是为二老准备的。畲族人民常常把坟墓与屋舍建在一起,显示对生老病死的泰然处之。 此画落款处钤印依然是“浅予速写”。 这又是一幅畲乡题材的“浅予速写”,表现的是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棍凳武术场景。 畲乡棍凳是莪山畲族乡的一种民间传统武术项目,已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画面中拿长条凳者与握长棍者,攻守俱佳,进退自如;动感十足,力度毕现。配诗一首锦上添花: 畲人尚武练斗殴, 拳打脚踢好身手。 长凳棍棒随处是, 旋转进退攻兼守。 壬寅虎年之初,为“贺新春、庆冬奥·巡五洲、翱九天”,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典藏叶浅予运动题材作品线上展览活动。据介绍,本次展出叶浅予先生体育题材、舞蹈题材的经典作品33幅,分为“全民运动”“载歌载舞”两个篇章。第一篇章:“全民运动”,是体育强国的建设与全民健身的发扬,涵盖乒乓球、篮球、摔跤、举重、体操、单杠、平衡木、自行车等体育题材速写作品。第二篇章:“载歌载舞”,是对我国各族人民举国欢庆传统佳节的热情颂扬与对全国人民的真情祝福,包括红绸舞、荷花舞、孔雀舞、延边舞、盅碗舞、锅庄舞、芭蕾舞等舞蹈题材国画作品。 可以说,叶浅予的“畲乡棍凳”,也丰富了体育题材的绘画作品。 (二十五) 劈石工(叶浅予) 叶浅予在采石场采风(桐庐县档案馆藏) 名为《劈石工》,人却画得很小。大大的两方石块上,一人在单独作业,两人在合作劈石。中间是基本成型的一叠石磨盘,以显示劈石工力量之大、成效之显。 此画明显运用了漫画的手法,高度夸张,对比鲜明,体现出极佳的表现效果。 桐庐县境内多地产花岗岩石材,尤以钟山乡最为丰富,是著名的“石材之乡”。改革开放后,大大小小的石材企业在这里遍地开花,全盛时期全乡有石材加工厂150余家。年加工石材10万立方米,销售额6.5亿元,税收1500多万元。但粗放式的石材开采,也给这里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近年来,钟山大力实施石材行业整顿,还绿水青山以本来面貌,同时由石材之乡变身石雕之乡。 在全面整治石材行业方面,拆除“低小散乱”石材企业、无证无照石材加工厂,从源头上降低污染排放量。拆除的厂房实施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开发为交通便利、灌排相宜的水田。通过增加板框压滤机、增设沉淀池等方式,实现废水不外排,循环利用,彻底解决“牛奶河”问题。以废渣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将石粉污泥、废石料生产成系列建材产品,变废为宝,走出一条绿色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同时,钟山乡还建成开放钟山石雕艺术馆。该场馆占地1800平方米,设有数字序厅、非遗传承厅、精品展厅及周慧洪大师工作室,结合户外庭院形成展创研学综合体。场馆运用全息投影、VR体验等科技手段活化非遗技艺,同步推出雕刻体验课程与国际雕塑双年展,致力打造长三角石雕文化创新基地。 (二十六) 加工木制手工艺(叶浅予) 作品反映男女员工分别围坐在操作台边,加工木制手工艺品的场景。 画面中,一拨人在雕刻木制工艺品,桌上的刻刀表明这一拨员工加工的是木制工艺品的毛坯;一拨人在给成型的木制工艺品上色。一瓶瓶颜料和用笔精心描画的女员工,表明这些木制工艺品完全是手工完成的。 这些工艺品有孔雀、仙鹤、鸽子、鸭子、金鱼等等,尽管画得栩栩如生,却又能一眼看出是工艺品。不能不佩服叶老画笔的功力。 桐庐县城20世纪80年代在牛山坞口富春江边建有工艺美术厂,时任厂长是个喜欢写诗的文学爱好者。叶老应邀参观采风,绘成此画。 此幅画面较满,却满而不乱。 2023年清明节前后,桐庐发布推送了一篇《这是桐庐一位父亲留给女儿的散文诗,看完红了眼眶》推文,一位桐庐父亲生前给女儿写下了满满一箱散文诗,这份细腻深沉的父爱,不仅感动了桐庐人,还感动了全国各地的网友。这位父亲正是前文中提到的那位爱写诗的厂长——叶小平。 2024年10月,中国工人出版社从一个平凡劳动者的角度整理了叶小平上百箱诗稿、日记和随感,出版了诗集《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其中收录了他130首诗歌、50幅亲笔插画。 文字、图片 董利荣《叶浅予〈富春人物画谱〉解读》 叶浅予艺术馆 |
原标题: 叶浅予《富春人物画谱》连载 |
作者: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