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章氏父子唐代登第雅事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2月21日 08:49:36 |
王天忠 在古代,金榜题名是人生喜事,随之而来的庆贺活动也极具仪式感,其中当推“雁塔题名”和“跨马游街”两项活动。 《新唐书·选举志》记载:“举人既及第……又有曲江会、题名席。”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一旦进士及第,将会参加“曲江宴”和“雁塔题名”活动。曲江位于唐朝京城长安(今西安市),为久负盛名的皇家园林,因在此设宴,故称“曲江宴”。“曲江宴”本是朝廷为安慰落第举子所设,到了唐中宗年间,改为赐新科进士曲江游宴。进士们尽情游乐,开怀畅饮,赋诗抒怀,他们将酒杯放在盘子上,让其在曲流之上随水漂转,转至谁跟前,谁就执杯一饮而尽,遂成一时盛事,因此名叫“曲江流饮”。进士们参加完“曲江宴”后,又到慈恩寺大雁塔题名,即“雁塔题名”。 参加这一流传千古的科举雅事的,就有我们桐庐的新科进士章八元父子。 章八元,字虞贤,唐睦州桐庐县常乐乡章邑里(今横村镇)人。《唐诗大词典(修订本)》载:“章八元少从严维学诗,代宗六年(771年)登进士第。十二年间归睦州,与刘长卿唱酬。大历末,德宗建中初居长安,与严维、清江唱和。”王鸿鹏编著的《中国历代探花》上明确,章八元为辛亥科王淑榜进士第三名。 唐人韦绚撰写的《刘公嘉话录》记载,“慈恩题名,起自张莒。”这一记载或许不确切,《唐才子传》记载:“长安慈恩寺浮图,前后名流诗版甚多。”张莒直到代宗大历九年才进士及第, 而章八元则在代宗六年就已登进士第。 代宗六年, 章八元进士及第,他参加完“曲江流饮”后,与好友乘兴登上大雁塔, 章八元难掩兴奋之情,挥毫在塔壁上题写了“新科进士章虞贤”七个大字。章八元此举引起轰动效应,新科进士纷纷效仿,都来到大雁塔题名,一时成为唐代风尚。 根据《长安志》记载,慈恩寺本来就是一处寺庙,是隋代无漏寺的故地。到了唐代,唐高宗做太子时,为纪念母亲长孙皇后的恩德建了一座庙,所以这座庙叫慈恩寺,那时庙里还没有塔。慈恩寺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到了永徽三年(652年),唐玄奘(俗称唐僧)从印度取了很多经书回来,在这里翻译佛经,这才造了一座塔。因为是建在慈恩寺中,所以叫慈恩寺塔,也叫大雁塔,是当时长安城里最高的建筑。 章八元除了雁塔题名外,还有一件雅事便是在塔壁上题诗。 当然,在慈恩寺题诗抒怀,章八元也不是最早的,这事不仅白居易干过,盛唐的杜甫也玩过。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天,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和薛据等诗家同登慈恩寺塔。杜甫有《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为证,四首诗(薛据诗亡佚)的标题基本上是一样的,稍微有出入,主题都是登慈恩寺塔。有人把塔叫作浮屠(即浮图),浮屠也就是塔。这种“同题共作”在唐代是诗人们的一种经常性活动,诗人们在同时同地就同一个题目来写诗,尤其是在武则天时代。像宋之问、沈佺期等经常参加这种活动,甚至在皇帝面前比赛写诗。唐笔记中有许多这样的记载。唐代社会诗歌非常盛行,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作文大奖赛。 章八元登慈恩寺时,写了一首七律《题慈恩寺塔》:“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 这首诗抒发了一种登高望远的情怀,“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此联形容此塔之高,感觉飞鸟就像在平地上飞行,而听到游人的声音,感觉好像是半天中震响。塔很高,看上去鸟不在天上飞,而是在平地上飞,我跟鸟一样高了。然后自己都觉得惊讶:我们怎么在半空中说话?“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说他一层层地爬上去,就像在黑洞里穿来穿去。“绝顶初攀”,就是最后爬到顶层了。 后来,慈恩寺的僧人为了保护大雁塔,就在塔下修建了一座“题名阁”和一条“题诗廊”,专门用于新科进士题名赋诗,因而留下了无数佳话。新科进士在曲江流饮后,蜂拥而至慈恩寺题名阁,他们先各自在一张方格纸上书写自己的姓名、籍贯,并推举其中书法出众者,作文一篇以记此盛事,然后交予专职石匠,刻在大雁塔的石砖上。这些人中日后若有做卿相者,还要将姓名改由朱笔书写。《太平广记》记载,柳宗元和刘禹锡同一年考中进士,题名于大雁塔上,当时是先由柳宗元草拟名单,再由谈元茂执笔书写。大家都很谦逊,不想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醒目的地方,而是写在押缝的板子上,游人一般也看不见(现存慈恩寺塔题名中还可以找到李商隐的题名,这是我赴西安旅游时亲眼所见)。 据记载,白居易和元稹礼佛传香于慈恩寺,看到满坑满谷的题诗,读了一遍后觉得多是平庸之作,配不上这么好的地方,于是把不太好的都挪走了,给后来人让让地方。元、白二人忽睹章八元题诗,颇为新奇,即令人拂去尘埃,吟咏良久,白居易忍不住赞叹:“不意严维出此弟子,名下果无虚士也。”章才子的诗不用挪走,配得上放在这里。所以,题诗不是随便题的,写得不好,有碍观瞻,必须清理;写得好,为名胜增色,甚至会成为新的打卡点。 其实,“雁塔题名”者中最有名的当数白居易本人。唐德宗十六年,28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该年只录取了十七名,白居易最年轻。他与同榜进士曲江饮宴后,游览大雁塔,不无自负地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正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朝每年参加考试的考生达两千余人。录取的通常不过二三十人。因此,能金榜题名,实非易事,章八元作为辛亥科王淑榜进士探花,的确值得写诗夸耀。 据《新唐书》记载,曾任宰相的李德裕是以门荫入仕,所以对进士很是厌恶,他上奏唐武宗:“国家设科取士,而附党背公,自为门生。自今一见有司而止,其期集、参谒、曲江题名皆罢。”于是将在大雁塔上题名的进士字迹全部刮去,直到唐宣宗大中元年“雁塔题名”又恢复如故。由于每科进士都要到雁塔题名,慈恩寺的墙壁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便成了“花墙”。 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这些珍贵的题壁。明万历三十二年对大雁塔进行重大修缮,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这便是如今的大雁塔。明清时期,长安虽已不是国都,但当地文人学士追慕唐代“雁塔题名”的韵事,每次乡试结束后,考中的举人都要相携登塔,题诗留名。 说了章八元,再来说说章孝标。章孝标,字道正,章八元之子,诗人章碣之父。章孝标元和十四年(819年)进士及第。 黄梅戏《女驸马》中的主人公冯素珍有一句唱词:“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提到的就是新科状元“跨马游街”。 查阅史料,新科状元“跨马游街”始于宋代。据《宋史·蔡齐传》记载,宋代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出了一道殿试题《置器赋》,让参加殿试的士子们论何为国之器。宋真宗看到蔡齐的答卷,其文笔优美、论述严谨,宋真宗尤其对文中的“安天下于覆盂,其工可大”的语句大为赞赏,对宰相寇准说:“得人矣,有安天下之意,此宰相器也。”宋真宗见蔡齐身材伟岸、相貌堂堂,对答从容不迫,举止端重优雅,甚是喜爱,当即钦点为状元。并赏赐蔡齐御马一匹,供其乘用,并诏令禁军首领派七名皇宫侍卫,专门为蔡齐清道,以表示对蔡齐的恩宠。蔡齐意气风发,头插双翅、身着锦袍,由大内高手开道护卫,跨马游行于汴京御街之上。沿途百姓纷纷涌上街头观看,科举状元“跨马游街”,蔡齐是获此殊荣第一人,为后世效仿。以后延伸到全体及第进士,并一直延续到清末。明代画家余士和吴钺共同绘制的图册《琼林登第》,记录了明代隆庆二年32岁的徐显卿金榜题名后跨马赴琼林宴的热闹情景。图中徐显卿身穿进士服,头上戴着进士巾,手执用槐木制作的笏板。画中徐显卿骑着一匹白马,踌躇满志,兴高采烈,两个黑衣皂隶为其牵马。前面一队仪仗,举着旌旗,抬着“进士及第”匾牌,吹奏着乐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画面的右侧为沿街院落,女子们有的掩门,有的在墙内登高观看。 这项源于宋代的雅事看似与唐朝章孝标八竿子打不着,其实未必。如果说宋代“跨马游街”是皇帝赏赐,那么唐朝章孝标完全是“个人行为”。其实在章孝标之前,另一位浙江人孟郊就干过。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终于进士及第。他按捺不住喜悦得意之情,写了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七绝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一时的欢快情绪。偌大一个长安城,孟郊如不骑上快马怎么走得过来。还有,时年孟郊已近五十岁,老胳膊老腿,佝偻的身子也不怕散了架,韩愈也不拦着点,任由孟郊不能自持,哦诗夸咏。 相形之下,章孝标就不一样了,年轻帅气,随性洒脱,二十八岁及第后,返乡途径扬州时,善于桐江泛舟的他,也不知从哪租来一匹高头大马,章孝标簪花披锦,“跨马游街”,一时伞盖旌旗,簇拥载道。沿途观者如云,扬州万人空巷,大户闺秀或卷帘观望或登楼远眺。志满意得的章孝标骑在马上,看到如此盛况难抑兴奋心情,即兴赋诗一首《及第后寄广陵故人》:“及第全胜十政官,金汤(一说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此诗带有几分傲气,嘚瑟之状跃然纸上。该诗所寄的广陵故人是谁笔者未能查到。却适为“悯农诗人”李绅所见,作诗批评:“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答章孝标》)章孝标读李诗后大惭拜谢赐教。元代大才子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对章、李以上二诗都有记载。其中的故事,成了唐代文学的一段可书的轶事。 桐庐章氏父子进士及第后担任过政府官职,官声并不昭彰,但父子二人登第的雅事却被人传诵了千年。 |
原标题: 桐庐章氏父子唐代登第雅事 |
作者: 网络编辑:叶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