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江鲥鱼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2月05日 08:56:47 |
有学者撰文指出“钱塘江诗路”的繁荣与鲥鱼分不开,甚至有学者提出了“鲥鱼诱惑”的概念,把它认定为“钱塘江诗路”形成的原因之一。 在我看来,“钱塘江诗路”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桐庐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的吸引,比如桐君、严光为核心的隐逸文化在桐庐的兴盛,比如追慕“六朝”情结和谢灵运、李白、范仲淹诗词因素,等等。鲥鱼只是诱因,却又是诗情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古时往来桐庐的诗人,不管是打尖的还是住店的,江里两尾江鲜是必点的。一尾是桐庐独享的名曰“子陵鱼”的小鱼,据说因严子陵垂钓于此且常有所获而得名;另一尾通体银鳞闪光,滑润如玉,俨如南国绝色佳人的鲥鱼。两尾江鲜都尽显汉魏遗风。 《雅俗稽言》云:鲥鱼一名箭鱼,腹下细骨如箭簇。出富春者尤美。鲥鱼有“鱼中之王”之誉,鲥鱼中又以桐江鲥鱼为最。鲥鱼以每年的清明至端午节期间最为肥美。鲥鱼鳞下多脂肪,生殖后体瘦味差,故民间有“来鲥去鲞”之说。“春有刀鱼夏有鲥”,鲥鱼被誉为“鱼中隽味”已有千年历史,其味之美自不用赘述。 桐庐民间也有“不尝鲥鱼鲜,枉自到桐庐”之说。 从东汉严光传说开始,桐江鲥鱼以唇有朱点者为上品,据说系严光用朱笔点过。此鱼肉质细嫩,含脂肪丰富,宜清炖或清蒸食之,鲜嫩无比,味极肥美,为鱼中上品,酒席上之珍品。其鳞片也可食,是旅游者喜食的佳味。据清朝张祥河钓台诗注中说:“鲥之小者,谓之鲥婢,四五月间,仅钓台下有之。”作为“海归”,“鲥鱼每年立夏前后从海洋进入钱塘江,上溯至富春江桐庐县排门山、子陵滩一带产卵,产后归海,其名取自来去有定时之意”。(《桐庐县志》) 东汉初年,刘秀黄袍加身,便差人四处找严光,三番五次,严光刻意回避,不惜改名换姓,刘秀还亲自写了封信给他,即《与子陵书》,言词十分恳切,严子陵也不为所动,严光后来向刘秀提出来要回到桐庐的时候,给出的理由居然是舍不得桐江里的鲥鱼。从此,桐江鲥鱼进入诗文并传播开去。 鲥鱼真正成为桐江名馔,大抵始于宋代,之后关于捕食鲥鱼的文字渐多。宋代诗人陈造《早夏》诗云:“鲥鱼入市河豚罢,已破江南打麦天。”(《全宋诗》·卷47)宋嘉祐四年(1059年),担任两浙转运使的诗人刁约造访桐庐,在芦茨与同年方楷凭楼远望,除了写有《方氏清芬阁》一诗外,还写有:“鲚鲥美味供春网,柑橘清香寄夜航。” 嗜鲜者莫不知有桐江之鲥。苏轼曾经极言鲥鱼味美:“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咏鲥》) 苏东坡与陈造、刁约等诗人在桐江写下的清丽诗篇,获得了流传京师、轰动全国的效应,引得后代400多士人纷至沓来,他们一路游览胜迹,一路吟咏鲥鱼,终于踏出一条钱塘江诗路。 苏东坡之外,周密、何景明、郑板桥、陆以湉等著名诗人曾赋诗称鲥鱼为“南国绝色之佳”,十分乐意描摹和赞颂鲥鱼美味。 至元二年春(1336年),元代大诗人萨都剌南行就任闽海福建道肃政廉访司(治福州)知事,途经桐庐,留下了《早发钓台》《过桐庐》《钓台夜兴》《过桐君祠》等诗,其《严陵钓台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晚年隐居在桐庐一带。萨都剌在《蒲萄酒美鲥鱼味肥赋蒲萄歌》中描写过就鲥鱼鲙的情景,毫不掩饰对鲥鱼的喜爱。 从明代起,鲥鱼列为贡品,至清代康熙年间,鲥鱼已被列为满汉全席的主要菜肴。 据冯时可《雨航杂录》记载:“鲥鱼首夏以时至而名,本朝甚贵之。”李元在《蠕范·物偏》中记载当时渔民以丝网捕鲥鱼的情景:“渔人以丝网沉水数寸取之,一丝罣鳞,即不复动,才出水即死。”因此,运送鲥鱼进京务必雷厉风行,以保持其新鲜。于慎有《赐鲜鲥鱼》诗:“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路到长安。尧厨未进银刀脍,汉阙先分玉露盘。赐比群卿恩已重,颁随元老遇犹难。迟回退食惭无补,仙馔年年领大官。” 清代谢墉曾经盛赞鲥鱼形美:“网得西施国色真,诗云南国有佳人。朝潮扑岸鳞浮玉,夜月寒光尾掉银。长恨黄梅催盛夏,难寻白雪继阳春。维其时矣文无赘,旨酒端宜式燕宾。”(《鲥鱼》) 清同治六年(1867年),诗人朱彭年写有:“富春山水足清辉,五月鲥鱼入馔肥。惆怅少年频载酒,画眉声里棹船归。”(《题吴子梅观察〈安稳收帆图〉》) 现代作家郁达夫在《为刘开渠题画诗》中说:曾与严光留密约,鱼多应共醉花阴。并以“春江钓徒”自比,他除了在桐庐写过《钓台的春昼》《桐君山的再到》外,在梦里仍思念鲥鱼:“海外难通尺素书,病慵容易故人疏。况当少小离家日,更苦娵隅学语初。客里浮生同野马,浙西佳味忆鲥鱼。何能花月春江夜,重过黄公旧酒垆。”(《寄王子明业师居富阳》) 清代美食家袁枚晚年隐居杭城,他的《随园食单》就说到清蒸鲥鱼,清蒸鲥鱼贵在清字,不用酱油,不拖糖色,不放鸡汤,保持本味。 1961年,当代文学大家郭沫若偕夫人坐快艇来到桐庐。留下了《登桐君山》等珍贵的诗词外,郭老曾吃到过鲥鱼,之后他赞不绝口,留下一首《快艇溯钱塘》:“快艇溯钱塘,秋阳力尚刚。一江流碧玉,两岸点红霜。木筏排滩下,风帆背日长。鲥鱼时已过,齿颊有余香。”桐江鲥鱼,也因郭沫若诗句而驰名全国。 桐庐籍大画家叶浅予在《细叙沧桑记流年》中,除了酱爆螺蛳和清蒸白鱼外,专提到家乡的鲥鱼,对“鲥鱼味肥”赞不绝口。 别看如今的鲥鱼,承载着人们对于“浮华”的幻想,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鲥鱼算不上什么稀罕物。那时,一到春江水暖的清明前夕,成群的鲥鱼便泼剌剌地逆流而上,于春潮迷雾中形成一年一度的灵动暗涌。 记得当年我到江边集市上,那一条条刚出水的鲥鱼,衣冠楚楚地排列在摊上,像在练阅兵式。在彼时的桐庐居民看来,鲥鱼无非就是一道家常菜,只不过有个时令限制而已。 |
原标题: 桐江鲥鱼 |
作者:王天忠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