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风(三)清时江上寻(之三)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1月24日 08:45:51 |
董利荣 遗存处处 清代留给我们的遗存就较为可观了,除康熙、光绪版的县志等典籍遗存外,留存于世最为集中、体量最大的,无疑是那些古村落和古建筑群。 记得十几年前为编辑出版《桐庐古建筑》一书,我和时任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周保尔兄几乎跑遍了桐庐古村落。那些清代建筑无论是屋舍的气派,还是雕刻的精美,都值得称道。 桐庐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5处是清代或含清代的古建筑,其中有明清时期的石舍古建筑群、明清民国时期的深澳古建筑群和清代的翙岗古建筑群。另几处是荻浦村的申屠氏宗祠与保庆堂、引坑钟氏大屋。位于江南镇荻浦村的申屠氏宗祠最大的特点是石柱石梁与木结构完美结合,另一座保庆堂古戏台上方的雕刻既精美又别致,这两座古建筑曾经是全国改善人居环境现场会参观的主角,近十年吸引无数外地人前来一睹风采,我都记不清陪客人去过多少回了。同样位于江南镇的深澳古建筑群包含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其中清代建筑就有40多幢,知名的有怀素堂、继述堂、恭思堂、怀荆堂等,这些建筑与村内的水澳水系构成了独特的风貌。位于富春江镇的石舍古建筑群,有精义堂、存仁堂、厚载堂、山水清音民居等,一座小山村居然有如此体量的古建筑群,实属罕见。过去藏在深山人不知的这些遗存,随着石舍村知名度越来越大,它们的曝光率也越来越高。画家金钰锜先生还从大上海来到此山沟沟,选中一幢清代古建筑安心住下,开启他艺术乡建的浪漫之旅。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屋古桥,常常成为他画中的风景。凤川街道翙岗古建筑群最近几年名声大振,尤其是2021年4、5月间翙岗古村动漫艺术节成功举办后,使翙岗古建筑容光焕发。而位于新合乡引坑村的钟氏大屋,几乎是桐庐县境内体量最大的古建筑。记得很多年前翻越雪水岭驱车几个小时才能到达新合引坑,一睹大屋风采时,让我惊讶于如此交通不便的山区竟有如此气派的大屋。 据县文管办负责人告知我,其他7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清代的有47处,占绝对多数。其中,木屋类古建筑有23处,较有名的有环溪村爱莲堂、茆坪村胡氏宗祠、梅蓉村罗家大屋和从合村迁往红灯笼外婆家景区的郑家厅等。这几处古建筑我都去过多次,当然去的最多的是爱莲堂。我还在组诗《环溪短笛》中写有一首小诗《爱莲堂》:“周氏宗祠/又名爱莲堂/她是村落的心脏/更是村民的精神殿堂/先祖的《爱莲说》/无疑是千古绝唱/清莲之风/在这里/人人景仰代代崇尚。” 其他清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是古桥与牌坊。著名的古桥有环溪村的安澜桥和分水镇的儒桥。其中安澜桥自从全国改善人居环境现场会考察团经过之后,名声大振,近十年前从它身上跨过的人数,我都怀疑要超过此前300多年过桥人数的总和。其实在桐庐大地上,建于清代而又非文保单位的石桥、石牌坊等古建筑一定还有很多,这些遗存默默地向我们讲述着先贤们的善心与善举。 留诗最多是清朝 桐庐是县级诗词之翘楚。诗词文化,源远流长。从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开始,历朝历代数千诗人前来游历桐庐,吟诗填词,佳作迭出。30年前县委宣传部出品的《富春江名胜诗集》,所收2072首诗词中,清朝诗词742首,占三分之一强。近两年县政协推出的《桐庐古诗词大集》共收诗七千多首,厚厚的三大卷,有近两卷都是清朝诗人的作品集。留诗最多是清朝,毫无疑义。 在中国文学史上清朝并不以诗词见长,但因为诗人众多、作品量大,其中自然不乏佳作。桐庐古诗词中同样如此。如果让我从数千首古诗词中只选一首宣传推介桐庐的佳作,我要选的就是清朝诗人的一首七绝,此诗前文已录,在此不妨再吟一遍: 一折青山一扇屏, 一湾碧水一条琴。 无声诗与有声画, 须在桐庐江上寻。 “无声诗”即画,“有声画”是诗、是音乐。此诗简直就是一段桐庐风光短视频,特别惹人喜欢。 其他名人佳作前面也列举了不少,当然难免挂一漏万。的确,感叹“平生选诗梦,一半在桐江”的吴嵩梁,是清朝的;赞叹“烟波百尺桐江好”的王楚堂,也是清朝的;咏叹“一路桐江尽胜游”的陶庆怡,还是清朝的。清朝诗人最清楚,富春江最美的一段,就在桐庐县境内。 “潇洒桐庐县,征帆第几程。”清朝嘉庆进士杭州人吴振棫的诗句,仿佛今人所写,充满着鼓舞人心的时代感,激励一代又一代桐庐人,不断开启桐庐发展的新征程。 |
原标题: 元明清风(三)清时江上寻(之三) |
作者: 网络编辑:叶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