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江上寻(之二)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1月21日 09:19:41 |
清代乡贤 清朝时的桐庐,乡贤辈出。1991年版《桐庐县志》在“人物传略”部分收入清代著名乡贤有9位,分别是何尔彬、喻兰、袁昶、张曰珹、张曰珩、王家坊、濮振声、臧承宣、胡传泰。这九人,事迹各异,风彩各佳。如仕途一路看好却在升官赴任途中闻知母疾,即辞职告归侍母的何尔彬,恵及乡亲、热心公益的茶商兄弟张曰珹、张曰珩,勤政爱民、先后任职十县知县的王家坊,长年从事教育、后多次主持桐庐、分水县志编纂的臧承宣,捐资办学、拥护“新政”的晚清附贡生胡传泰。其中介于清朝与民国时期的胡传泰以书法著称,他的女儿即民间剪纸艺术家、享年114岁的胡家芝。 当然,我想着重介绍的是喻兰、袁昶和濮振声。喻兰(1742年~1809年),字韵斋,号少兰,至德乡碧岭庄(今瑶琳镇高翔一带)人。据记载清嘉庆三年(1798年),“朝廷以命题考选画师,喻兰匠心独具,布景设色无不恰合题意,以第二名录取。不久,选入内廷,任画苑供奉职。同年九月,奉谕制作乾清宫御座东西对屏,并题一联云:‘万花雨露和春酒,百衲乾坤制寿衣’。皇帝赐给绸缎两匹。十月,画养心殿灯屏,兰以尧舜游首山图进献。又奉命画‘豆人寸马叠嶂重峦’图,太上皇乾隆御题‘画苑琼瑶’四字于其上。四年四月,画坤宁宫神像,赏给七品顶戴,并赐端砚一方,兰竹笔二支及画具等。在画苑前后绘帝容十一次,宠遇优渥。”想不到清代桐庐还走出了这样一位大画家。据说他还善吟咏,与诗人袁枚等人素有唱和。“嘉庆五年七月,奉假归养,68岁时卒于家。”喻兰的故事,引发我很大兴趣,我觉得可以收集更多的资料,做做文章。 而袁昶几乎可以说是清代桐庐最有名的乡贤。《桐庐县志》“人物传略”介绍袁昶如下: 袁昶(1846年~1900年),原名振蟾,字爽秋,号重黎,坊郭(现为桐君街道)人。光绪二年(1876年)登进士,授户部主事。九年,考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历充会典馆、方略馆、天文算学馆诸差。十一年,曾随吏部尚书锡珍等至天津,参加中法《天津条约》的谈判。十八年,出任徽宁池太广道。任内整顿吏治,奖励农商,提倡教育。芜湖西南圩堤溃决,昶捐资5000余两,委吏督修,从此,圩堤周围田庐数万顷,蓄泄有资,旱涝无患,皖人设生祠于中江书院。 朝廷因外患日益严重,令地方官筹议练兵、整饷诸策具奏。昶条陈时政二万余言,详论世界六强之形势及中国之积弱,提出补救之道在于预练劲旅,痛革腐败,更要不拘一格重用人才,“苟得其人,则理财、练兵、防海、交邻之策,可次第就理”。光绪帝见后深为嘉许,亲书其纲要颁各大臣议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擢陕西按察使,改江宁布政使,八月,调直隶布政使,均未就任。不久,奉旨,以三品京堂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次年,授光禄寺卿,转太常寺卿。曾捐俸4000两,资助家乡寒士读书,邑人称颂。其时国家财用匮乏,朝廷议增厘税。昶指出:增收厘金“名病商,实病民,不可议增”,乃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进入北京,慈禧太后及端王载漪嗾使攻打各国使馆,并召甘督董福祥助攻。昶竭力反对,两次上疏,力主剿灭义和团,藉以阻止各国调兵来华。疏入不报。在御前会议上,昶又力言“拳术不可恃,外衅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局面将不堪收拾。侃侃直陈,声震殿宇。兵部尚书徐用仪、吏部侍郎许景澄皆附昶议。太后不悦而退。不久,天津炮台陷落,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载漪却谎称克敌奏捷。昶愤不可遏,又与许景澄伏阙上疏,泣请速杀祸首,以挽大局。载漪大怒,请旨逮捕。七月初二昶被杀,景澄、用仪同时遇害。同年十二月,下诏开复袁昶原官。翌年,录用其子嗣一人。宣统元年(1909年),追赠昶为“忠节”,并于西湖孤山南麓敕建“三忠祠”,奉祀袁昶、许景澄、徐用仪三人。 昶宏通淹博,睥睨一代。一生著述甚多,已刊行者有《渐西村人初集》13卷、《安般簃诗续抄10卷、《春闱杂咏》1卷、《于湖小集》7卷、《水明楼集》1卷、《参军蛮语止斋杂著》若干卷。昶鉴于士人多乏经世致用的学问,乃纂辑农、桑、兵、医、舆地、治术、掌故诸书,编为《渐西村舍丛刻》。 之所以全文抄录,是因为我觉得袁昶的事迹太值得传扬。著名史学家蔡东藩在其所著《清史演义》中有言:“袁昶名臣也,以忠谏至祸,同罹惨刑。丹心未泯,碧血长埋。”2020年《浙江日报》有如下报道:“‘浙江文丛’正在进行中的《袁昶全集》,有着这样一个故事。袁昶是浙江桐庐人,清朝‘庚子五大臣’之一。在杭州三台山八盘岭一带,原先有一个很大的袁昶墓,与于谦墓毗邻,后来迁到了南山公墓,与马一浮、黄宾虹的墓地为伴。‘庚子五大臣’中有三位是浙江人,袁昶的著作最多,日记就写了30年,‘内容相当详细,涉及读书、治学、生活中的大小事,对于研究非常有价值。’”由此可见,袁昶不仅是位名臣,也是一位大学者。而且袁昶的书法和诗词造诣颇深。他对家乡的热爱都浓缩在诗句“桐江山色天下无,山围明镜如画图”中。关于袁昶,我以为我们还应该好好地加以研究。 濮振声(1844年~1907年),字景潮,分水招贤乡石青村(今桐庐县瑶琳镇高翔行政村石青自然村)人。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贡生,以训导衔候选在家。为就近六县客民总董事、白布会首领。家境殷实,慷慨仗义,精击技,善医道。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他以保护乡里为名,创办团练,称“宁清团”,加紧组织反清武装力量。起义失败后被囚禁于仁和县狱,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月,病殁于禁中。如今的瑶琳镇石青桥村,依然还留存着完整的濮振声故居。 |
原标题: 清时江上寻(之二) |
作者:董利荣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