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江上一放翁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1月21日 09:18:17 |
一 宣和七年(1125年),淮之湄。这里是二十四节气诞生的故乡。 诗意的天空下,坐船入京是一种最熨帖的方式,熨帖得如同毛笔在宣纸上书写。 十月十七日,寿春。急雨暗淮天,还听风雨眠。就在这条入京的舟船上,一名男婴听着橹声呱呱降生。因为母亲晁氏在生他的前一夜,梦见了北宋文学家秦少游,父亲陆宰觉得妻子的梦有意思,就取秦少游的“游”字做孩子的名,取秦观的“观”为孩子的字。 家是一条船,襁褓是一条船。一个游字,一叶扁舟,汇集起了父亲陆宰的万斛情思,陆宰只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像秦观一样有出息,殊不知儿子日后的成就竟然远远超过了秦帅哥。 其时,北宋宣和年号也只剩下78天。天下已大乱,人心惶惶。北宋这艘风雨飘摇的破船桅杆断裂,到了即将倾覆之时。 高宗初渡闻杭州辖县有临安县,觉得对偏安江南的舢舨小朝廷来说是个大大的吉兆,遂搁浅杭州,并改为临安府。 陆宰近乎戏言的起名,最后竟一语成谶,注定了儿子一生飘泊命运。 当陆游的诗船即将泊靠桐庐时,他想到了唐代第一个在桐庐江江面划过的诗人孙逖的“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风高气萧索。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想到了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或许还想到了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直到晚年,陆游仍“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后人说,陆游九千三百余首诗词中,三分之一是在月下写的,三分之一在酒中写的,还有三分之一是在舟上吟唱的…… 二 淳熙五年(1178年),一具魏晋风骨伫立桐庐江边。 江风鼓起他宽大的袖子,他刚给自己取了一个“放翁”的名号。 他在给范成大的诗中写道:“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这一年诗人53岁,“放翁”之号从此流传千古。 淳熙五年(1178年)十一月十七日,陆游在江西临川得旨,又被命诣临安行在,向皇上述职,这意味着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一职结束。十一月二十七日,陆游从江西临川乘舟出发,入贵溪,经弋阳,取道衢州江山,到十二月初进入严州境。 虽是初见桐庐江,却似故知,陆游为之感叹,天遂人意,顺风一日,抵达严州东馆码头,准备买一条舟船去桐庐。 (一) 客星祠下渺烟波,欠我扁舟舞短蓑。 不为穷冬怕滩恶,正愁此老笑人多。 (二) 桐庐县前橹声急,苍烟茫茫白鸟双。 乱山日落潮未落,胜绝不减吴松江。 以上两首绝句出自陆游的《予欲自严买船下七里滩谒严光祠而归会滩浅陆》,书的是无奈之举。当时他吩咐仆人去买一条船,一叶扁舟,一袭蓑笠,拟从严州府顺七里滩(严陵濑)沿江而下,前往桐庐县拜谒严光祠。 未曾想,千山易过,一水难渡,桐庐江时值冬季枯水期,滩浅水少,七里滩封河,竟行船不得。陆游感到非常遗憾,只得改走陆路辗转到桐庐。 桐庐江,几点小舟,躲在孟浩然的目光里,游鱼拖出诗行里的河岸,舟楫挽着古月,日月的舟楫,搅动唐诗里的涟漪。在陆游心中,吴松江是绝美的,但他到了之后发现桐庐的美跟吴松江也不遑多让。 三 此去临安德寿宫,不知结局将会如何? 陆游显得有些渺茫无助和忐忑不安。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戊戌春正月,孝宗念其久外,趣召东下”(陆子虡《剑南诗稿跋》)。陆游于当年八月抵达临安,接受孝宗召见。召对后,陆游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即于十月上道,至十一月到达福建建安任所。淳熙六年(1179年)九月,陆游又奉诏离建安任行至衢州,奏乞奉祠,暂留衢州皇华馆待命。十一月十九日得旨,无须面圣,改除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直接到江西抚州赴任。提举常平盐茶司的前身是提领常平仓,常平仓是南宋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类似现在的国家储备粮仓库。 淳熙七年(1180年)仲夏小旱,旱后忽逢大雨,止而复下十几日。短时内,暴雨成灾,江水泛滥,一时啼饥号寒,哀鸿遍野。于是,时任常平茶盐公事的陆游一马当先,号令各郡开仓放粮,并亲自“榜舟发粟”,同时上奏朝廷告急,请求开常平仓赈灾。陆游当时作《大雨逾旬既止复作江遂大涨》诗,注云“民家避水,多依丘阜,以小舟载米赈之”。 是夜,万籁俱寂,只有岸边青草在风中微微起伏的声音。风是寥寥长风,令人飘然出尘,但他无法出尘,他天生就是一名入世者,是内心装着天下苍生的人,正在赈灾的泥淖里日渐苍老。他想起的是多舛的命运,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悲伤。 四 第二天早上,陆游准备开拔上路。不料,驿站急匆匆送来一个特快专递,那是孝宗皇帝的诏书,曰:“许免入奏,仍除外官。”意思是陆游不必赴临安述职,仍然到地方任职,先回山阴等消息吧。 意外得到圣旨,陆游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内心感到无比的激动。虽然官职没有得到升迁,但几天来忐忑的心终于安定了下来。陆游遥望着京都方向,默默地心想着:皇恩浩荡,我这辈子如何才能报答呢?于是他又写下《行至严州寿昌县界得请许免入奏仍除外官感恩述怀》一诗,表达这种心情。 陆游这一闲,闲出了南宋桐庐的诗意,闲出了一段清游山林、吟赏烟霞的惬意时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远处的扁舟,是历史的伏笔。对于桐庐,陆游早就知道,甚至是熟悉。高祖陆轸早在北宋仁宗皇祐年间,“自会稽移守新定(即睦州)”。 离开州府,到了桐庐境内已是日落时刻,只见这里烟波浩渺,百舸争流,白帆点点,气象万千,其胜景绝不亚于流经苏州、上海的松江。夜幕降临,皓月当空,诗人租赁了一条小船,任意东西,漂流在黑夜的桐庐江上,他自己就像是一只孤独的沙鸥。我生本飘飘,今复在何许?最后,他的视线落在孤舟上。孤舟夜泊,大江东去,舟上桅杆树立,直指云霄,犹如咄咄书空。 是夜,陆游叫上一盘硕大的螃蟹,备上一杯浓郁的社酒,不再去想为官的曲折艰难,也不再去顾虑回山阴的路还有多远,大家一起欢聚,一起畅饮。似醉非醉之际,哪怕已是半夜,还要再来一首笛子演奏曲,多么惬意,多么享受。《桐庐县泛舟东归》一诗记录下了当夜美妙的时光: 桐江艇子去乘月,笠泽老翁归放慵。 一尺轮囷霜蟹美,十分潋灩社醅浓。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 醉里试吹苍玉笛,为君中夜舞鱼龙。 五 浮萍人生,何处不渡口? 星夜无眠,陆游凭窗眺望夜空。江在流淌,孤城,远山,白鸟,一幅绝美的画卷,伴随着涛声,鸟鸣,摇橹声……此时此刻,桐庐江上的月光,与山阴的月华,一样通透无垢。驿丞询问陆游,桐庐江夜色这么美,先生何不出去赏色?陆游微醺着回应:“酒吃得有些过量,就在驿馆看看夜景吧!” 驿丞接着说,既然您如此钟爱这条桐江,何不吟诗一首呢? 陆游欣然答应,“那我就用《闭閤》为题!”于是,有感于桐庐风月之醉人,他禁不住以诗歌表达自己内心的激赏: 闭閤孤城剩放慵,桐江清绝胜吴松。 云收忽见北山雪,月落正闻西寺钟。 世味老来无奈薄,土思病后不胜浓。 莼羹岂止方羊酪,轻许平生笑士龙。 陆游说的“北山”,具体指哪座山,古今说法不一。陆游不仅见到了北山之雪,还听到了西寺敲响的钟声,那一晚,他还喝了一小碗野菜羹。首句“闭閤孤城剩放慵”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懒散,闭门不出,享受着这份宁静。次句“桐江清绝胜吴松”则通过对比,赞美了桐江的清澈优美,超过了吴松(淞)江。第三句“云收忽见北山雪”,用云开来形容雪后山色,想象十分精妙。第四句“月落正闻西寺钟”,借月落钟声,渲染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转。第五句“世味老来无奈薄”,表达了诗人对人世沧桑、世态炎凉的体悟,随着年岁增长,对世事的兴致逐渐淡薄。第六句“土思病后不胜浓”,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这种情感尤为浓厚。 六 水清许舟轻,孤棹桐庐归。 千帆一道带风轻。转日,他租了一条舟船,沿桐庐江借道浦阳江泛舟东归回山阴老家。 江风徐来,碧波轻扬,似乎有一些凉意,但不觉得冷。陆游此时想起了宋初诗人潘阆,并化用了潘阆《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晚泊渔浦》中的句子。 桐庐如诗如画,渔浦(今窄溪村附近)一带风光秀丽,水产丰富,山水之美实在为天下所少见,美得真想把家搬到这里长住下来,不愿意再回去,最为体现放翁对桐庐山水不舍的,莫过于桐庐人至今仍是耳熟能详的《渔浦》: 其一 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江山天下稀。 安得移家常住此,随潮入县伴潮归。 其二 渔翁持鱼叩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 我欲从之逝已远,菱歌一曲暮江寒。 这样的描绘称得上是写窄溪的诗中最为灵动的笔墨了。桐庐江渡了放翁,渡出了渔浦。他把最纯粹的文字留在了桐庐。舟船远去,船尾挟起静静的水波,只剩那一片渐渐模糊的帆影。 |
原标题: 桐庐江上一放翁 |
作者:王天忠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