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推富春山(之二)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12月18日 09:11:37 |
徜徉在桐庐山水间的名人 “黄公望徜徉在富春山水间,长长的画卷绘满山居的禅意。”《宿在桐庐》一诗中我仅列举了从桐君到黄公望六位古代名人。其实即便是元代名人,钟情桐庐山水,喜欢宿在桐庐者,又何止黄公望一人。 元初名臣赵孟頫(1254年~1322年),这位开元代画风、创书法“赵体”的大文人,仿佛追寻他的湖州老乡吴均的脚步来富春江上“从流飘荡”。他乘一叶扁舟在《桐庐道中》“卧闻滩声壮,起见渚烟横”后,对桐庐山水赞不绝口:“历历山水郡,行行襟袍清。”舟过严陵钓台,又写下三首诗,一首古风《咏逸民》赞慕山高水长的严子陵;两首七绝写景为主,其中一首写道:“桐江水色映青山,安稳行人挂布帆。回首风沙鞍马里,不知此地是尘凡。”表达对桐庐山水的礼赞。 与赵孟頫齐名的元代另一位大书法家鲜于枢尽管是北京人,却对江南山水情有独钟。这位先后寓居扬州、杭州,曾任江浙行省都事的元朝官员同样有过在桐庐行宿舟中的经历。一首《过桐庐漏港滩示舟人》详细记录了逆流而上的艰难旅程:“惊流激长滩,百折怒未已。篙师与水争,退尺进才咫。技穷解衣下,力排过乃止。维时春冬交,冰雪寒堕指。我时卧舟中,起视颡有泚。迂疏一何补,辛苦愧舟子。”卧于舟中的他被眼前一幕吓得脑门上直冒冷汗,连连表达对船工的愧疚之情。古代官员能够如此谦逊而有怜悯之心,难能可贵。当然,对这位大才子来说,经过了急流险滩的考验,面对“推篷皆是画,移棹总堪诗”的美景,这一点艰难险阻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元代著名诗人、画家萨都剌,这位人称“雁门才子”的北方人晚年曾居杭州,多次前来桐庐,画有《严陵钓台图》。这幅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继黄公望后又一幅反映桐庐山水的重要作品。萨都剌吟咏桐庐山水名胜的诗则更多,其中《钓台夜兴》别有风味:“仙茶旋煮桐江水,坐客遥分石壁灯。风露满船山月上,夜深独对钓台僧。” 曾任严州知州的安徽歙县人方回曾“悠悠桐江水,寓庐十二年”,著有《桐江集》八卷,是留下桐庐诗文最多的元朝官员。可惜因为他在元初对元兵俾躬曲膝,迎降求官,名声不佳。 与黄公望并称“元四家”的另一位画家王蒙也对桐庐山水满怀向往,赋诗赞美《富春山钓台》。其他元代诗人,如仇远、杨载、揭傒斯、黄溍、柳贯、金履祥、戴表元、刘因、杨维桢、马祖常、吴师道等,也都徜徉在富春山水间,写有称赞桐庐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诗作。 元代桐庐山水诗中,名声不大的钱彦隽《桐溪》一诗值得推荐:“桐君山下望层城,万顷烟波一叶轻。绿树朦胧残照落,不知何处棹歌声。”这首诗把桐庐古城与富春江融为一体的特点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诗人傍晚时分站在桐君山顶,向下望去桐庐古城鳞次栉比,城边烟波浩渺,轻舟一叶,绿树朦胧,渔舟唱晚。这是一幅迷人的江城夕照图,“桐溪渔唱”的风俗民情跃然纸上。 唐诗宋词都对桐庐山水表达了千古绝唱,又怎能缺少元曲一席之地。元曲的代表性人物马致远及张养浩、薛昂夫、徐再思、鲜于必仁等多位名家都前来桐庐,他们对桐庐山川和隐逸其间的严子陵表达了由衷的敬意。我们今天吟诵这些元曲,别有一番滋味。如马致远的“双调”《拨不通·子陵钓台》:“浙江亭,看潮生,潮来潮去原无定,惟有西山万古青。子陵一钓多高兴,闹中取静。”又如徐再思的“商调”《梧叶儿·钓台》:“龙虎昭阳殿,冰霜函谷关,风月富春山。不受千钟禄,重归七里滩。赢得一身闲,高似他云台将台。”再如王仲元的“双调”《江水儿·钓矶》:“红尘不来侵钓矶,别却风云会。一钓了此生,七里全身计,寻一个稳便处闲坐地。”这些元曲倘若今天用那时的调子吟唱,是否会有置身于元代时光的感觉? 元代杂剧作家、曾任钓台书院山长的宫天挺创作了一部杂剧《严子陵垂钓七里滩》传世。这部只有“严光(正末)”“刘秀(生)”两个人物的四折剧本情节尽管简单,但除了少量独白对白外,却融入了多种唱腔。后人评价:“《严子陵垂钓七里滩》歌颂严子陵逍遥自在的隐士生活。剧中充满了遗世独立的隐逸情调,反映了元代后期士人不满现实的一种普遍心态。” 桐庐山水,让元曲元剧多了几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风格。 桐庐山水孕育的诗人 元朝不足百年的历史中,桐庐竟也孕育出多位知名诗人,他们的诗作与桐庐山水美美与共。 元代桐庐最大的名人,无疑是徐舫。《桐庐县志》(1991版)介绍如下: 徐舫(1299年~1366年),字方舟,居县治北(今桐君街道柯家塆),元代文学家。幼年崇尚侠义,好驰马击剑。成人后,则好文而不习武,勤于读书,酷爱吟咏,潜心探究睦州诗派的作品。曾漫游江、汉、淮、浙间,与各地名士相互切磋,诗艺大有进步。但他对仕途不感兴趣。当时江浙行省参政苏天爵欲推荐他任职,舫答曰:“吾乃诗人,岂能受禄位羁縻。”竟避匿不出。洪武初,故友刘基被征召入京,路经桐庐邀舫同行,舫荷蓑戴笠,表示无意仕进。在江边筑一别室,每日吟哦在烟波出没间,恍若与世隔绝,自号沧江散人。大雪天,他泛舟独钓寒江,流连终日。卒后,大学者宋濂为他撰写墓志铭,称其诗圆润、柔和如玉色交映;绮丽、多彩如明珠闪耀。著有《瑶林集》、《沧江集》,均收入《元诗选》,流传于世。 这则传略把一位桀骜不驯的文人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关于徐舫无意进仕一事,《杭州通鉴》唯一收入的元代桐庐史料就是《徐舫拒仕》一则。 这位沧江散人整天出没在桐庐的山水间,几乎与桐庐山水融为一体,他不仅筑室居住于江边,也曾寄宿在瑶琳洞里。1979年开发瑶琳仙境时,在洞中发现一面铸有“方舟”二字的铜镜,就是徐舫遗留的。如今这面铜镜展陈在县博物馆的橱柜里,向我们诉说着一位桐庐古人与故乡山水相依相伴的故事。 徐舫与桐庐山水的情缘,更多地反映在他的诗文中。他落笔最多的,当然是桐君山,除了表达对“古昔有仙君,结庐憇桐木。问姓即指桐,采药秘仙箓”的桐君老人崇敬之外,桐君山这座桐庐的标志性名山在徐舫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徐舫另外写有《阆仙洞》《瑶林洞》等诗,不仅如此,还着笔《独高峰》《尖山》等桐庐境内的其他普通山峰,可见他对桐庐山水的喜爱。 “古来潇洒称名郡,莫把繁华数汴州。”这是徐舫站在桐君山顶发出的感慨。倘若他能穿越到今天,再登桐君山眺望如今的桐庐县城,不知会吟诵出怎样的诗句? 《桐庐县志》入传介绍的另一位元代桐庐名人是李康: 李康(?~1358年),字宁之,号梅月处士,水滨乡翙冈(今凤川乡凤冈)人。事母笃孝,人称“李孝子”。早年,随永康胡仲孺学习。善诗文,琴棋书画,冠绝一时。对于古学之研究,造诣尤深。至正二年(1342年),郡守马九皋,备礼聘他出来任职,辞谢不就。九年,张奉使闻其贤,又欲起用他,复固辞不应。十六年,宰臣塔失铁来县,备下厚礼,遣县令罗艮迎他到县议事。康纵论得失,深入肤理。塔失铁欲委以官职,康以奉养老母为由辞归。十八年病终。高阳许瑗(明初授博士,官太平知府)、青田刘基亲临其丧,作诗文祭奠。遗著有《杜诗补遗》《梅月斋永言》《看山青暇集》各若干卷。所绘《伏羲像》被收入《晋唐五代宋元明清名家书画集》,原作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从这则传略可知李康真是一位博学多才又淡泊名利的桐庐名士。 此外,写“塔影中流见,渔灯半夜沉”(《桐君山》)的李仲骧、写“仙人结庐山之巅,指桐为姓凡几年”(《桐君山重植双桐作》)的李文(近山)和元末明初写“严子钓台青树里,桐君丹灶白云边”(《题合江亭》)的李恭,都是名动一时的桐庐诗人,而且他们都跟李康一样,既与徐舫交情深厚,也与在桐庐凤冈隐居三年、后成为明朝开国元勋的刘基(伯温)相友善。刘基尽管是明朝名人,但他的人生经历大部分在元代,他与桐庐的交集也主要在元时,他在桐庐“溯湍怀谢公,临濑思严子”(《九日舟过桐庐》),纵情山水,交游乡贤。他与桐庐名士在山水间吟哦切磋的情景,想必是元代末年富春江畔的一道风景。 “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百年元代留给桐庐的诗画山水和山水诗画,千古流芳。 |
原标题: 元推富春山(之二) |
作者:董利荣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