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光是新诗(之二)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11月29日 09:14:52 |
名人留痕 南宋时期沿袭了盛唐和北宋的良好风尚,文化繁荣,人才辈出。南宋诗词就像其都城杭州一样,多了一份精致与妩媚,名作与名人熠熠生辉。南宋的顶尖文化名人,几乎都与桐庐有着深厚的渊源。被誉为南宋四大家的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前三位都与桐庐关系密切。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出知严州期间,特别钟爱桐庐,写有20多首赞美桐庐的诗词,除“桐庐处处是新诗”这样的金句外,另有《桐庐县泛舟东归》《桐江行》等佳作和“缥缈桐君山,可喜忽在目”“桐庐县前橹声急,苍烟茫茫白鸟双”等妙句。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苏州)人。官至参知政事,著述颇丰。范成大曾多次来桐庐,于雪天登钓台,留下《桐庐江中初打桨》多首诗作和“一席饱风渔浦阔,千山封雪钓台高”等名句。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颇负诗名,创“诚斋体”。这位写下“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千古绝唱的杰出诗人,也对桐庐慷慨赋诗,除前引《舟过桐庐三首》外,更有“海潮也怯桐江净,不遣涛头过富春”的金句传世。 由于南宋特殊的历史缘由,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英雄、抗金名将,这些武将也都颇有文才。文天祥、辛弃疾、张浚、李纲等人或曾到过桐庐,游过钓台,或与桐庐颇有缘分。文天祥就义后,南宋义士谢翱在严子陵钓台西台击节恸哭,写下千古名篇《登西台恸哭记》。辛弃疾不愧是豪放派词人,写钓台气势非凡:“望桐江,千丈高台好。”(《贺新郎》)力主抗金的李纲虽然被贬,但一次桐江行让他心情大好,写诗赠友称道:“清晨弥棹桐君庐,溪光山色世所无。”(《桐江行赠江致一少府》) 南宋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朱熹,也对桐庐山水喜爱有加。朱熹(1130年~1200年)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这位大师也为桐庐留下诗词大作,《桐庐舟中见山寺》“一山云水拥禅居,万里江流绕屋除”和《水调歌头》“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是其佳句。 另外,李清照、王十朋、刘克庄、姜夔等南宋响当当的文人,都留下赞美桐庐山水风光和人文风情的诗词佳作。南宋才女李清照《夜发严滩》,未在严子陵钓台逗留,因为“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温州乐清人状元王十朋《重游钓台》后《宿富春舟中》又《泊桐庐分水港》,诗兴勃发:“何处系归舟,桐庐旧日游。港从分水出,亭瞰合江流。”从中可知那时桐庐县城东门头已建有合江亭。大才子刘克庄大约在冬季来《桐庐》潇洒游一回,“桐庐道上雪花飞,一客骑驴觅雪诗”的描写,让人真切体味诗和远方的意境。白石道人姜夔《过桐庐》后流连忘返:“记取合江江畔树,他年此处好垂纶。” 还有许多南宋名人游历桐庐后,都情不自禁吟诗填词称赞桐庐,不少人也像姜夔一样,表达了想要重游桐庐的愿望。 乡贤流芳 南宋时除了众多外地名人前来留痕外,桐庐、分水本地也人才辈出,涌现不少乡贤,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流芳至今。 宋朝是我国科举制度较为完善的时期,据记载,两宋时期桐庐共有进士38名,其中南宋22位,分水共有17名,南宋14位,均占大多数。我在《范仲淹与潇洒桐庐》一书中收录的白云源(今芦茨湾)方干后裔“十八进士”,北宋南宋正巧各半,从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中进士的方元昭第十位开始,相继有方懋功、方懋烈、方炳、方壮猷、方挺之、方奇之、方秘一直到第十八位方登于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中进士,共九位,延续120多年,真正体现了范仲淹诗赞方干的“唐朝三百年冠盖,谁聚诗书到远孙”。 除了“十八进士”美谈之外,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桐庐(含分水)也涌现出多位名垂青史的著名人物。 南宋时有一个分水人的事迹值得一书,他就是王缙(1073年~1159年)。《桐庐县志》载: 王缙,字子云,分水人。宋崇宁间登进士,授歙州(今安徽歙县)司法军,升迁英州(今广东英德县)知州。吏部考核,其品格与治绩皆列一等。徽宗帝诏其入京面对,曾任金部员外郎。后出任温州知州,陛辞之际,皇上称他不宜离开朝廷,即拜为监察御史,擢升殿中侍御史。东南大旱,缙提出禁科役、免谷税等拯灾弭变措施,颇受朝廷重视。不久,再迁右司谏。时大臣间相互倾轧,缙深为忧虑,吁请同僚把猜忌消灭于萌芽状态,同心同德,共济国事。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淮西军哗变,统制吕祉遇害。言官归咎宰相谋帅不善。缙抗声说:命帅时我辈皆参与其事,岂能独罪宰臣!使朝廷不予深究。后遭诬劾,出任常州知州。有旧僚属某,曾在金庭供职,经常州时谒见缙,缙当面予以诘责,并羞辱之。此人与秦桧有深交,便向桧诉说,桧大怒,罢缙知州职,管台州崇道观。乞休归家后,怡然自乐近20年。既老,朝廷赐三品服,年八十七而卒。临终,对家人说,生平未做亏心事,死而无憾。 缙任言官多年,做到知无不言。常说:人才难得,特别是国家多事之秋,更要爱惜人才。所以虽身居言路,不专事弹劾,惟论社稷安危大计,以启悟君心。高宗称赞他中正不阿,得谏臣体。以后言官论事有不当者,帝常说,王缙奏事,可资借鉴。 王缙的故事,几乎可以写一部小说。他的人品事迹不仅受到皇上的褒奖,更得到正直的文武大臣们的崇敬。据载他致仕归家后,常有官员专程来分水看望他。著名抗金将领,被封魏国公的张浚(1097年~1164年,四川绵竹人),来桐庐拜谒严子陵钓台后,又专程赴分水拜访王缙。两人在浪石亭相聚叙谈。当回顾起当年王缙和秦桧在此亭激烈争辩,并且不顾奸臣秦桧对内打压忠良,对外屈膝求和的媚态,力主抗金救国时,张浚有感而发,赋诗一首《会讌浪石亭》:“缙桧相逢在此亭,一和一战两纷争。忠良不遂奸雄志,砥柱中流于此存。”据说后来浪石亭更名为砥如亭。这个故事和这首诗,无疑应在桐庐的南宋史上记录浓墨重彩的一笔。 桐庐历代都有不少“祀乡贤”的本土名人,南宋时也不例外。据康熙版《桐庐县志》卷三“人物类”记载,南宋时期“理学”“忠义”“文学”“隐逸”等各类相继有喻樗、魏新之、方慤,孙潼发、孙辰龙、袁易、姚仁寿,滕岑、方元修、袁枢,严侣等著名乡贤。 这些人名我们今天或许很陌生,但南宋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其中喻樗字子才,号玉泉,“聪明颖悟,博通经史”,居然与宋高宗及张浚、赵鼎等南宋著名将相均有交集;“坚守不屈,穷约终身”是对魏新之的评价;方慤字性夫,“公性至孝,父死庐于墓”,历时三年;“文学”类的滕岑(1137年~1224年)则更有名,《桐庐县志》载:“滕岑,字元秀,绍兴间名士也。平生苦吟,与陈埙相唱和,佳句无限。……所作诗凡三千首,赵汝愚为郡守,借其集不还,故传者少。”这位南宋著名诗人,被入编《睦州诗派》一书,可见其诗名之盛。与他唱和的陈埙是一位“博学工诗”的南宋官员,写有《钓台第十九泉》“十年不泛钓台船,梦想高风日月边。今日偶然无住著,再尝滩下煮茶泉”一诗。《严州诗统鉴》(文汇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收入其《山居次滕元秀韵》。陈埙是嘉定年间进士,宁波鄞县人,不仅在浙江、福建多地为官,还两度在朝廷任文职。滕元秀能够与他唱和,可见这位桐庐人实力之强。 南宋末年桐庐隐士严侣(?~1331年),字君友,系严子陵35世孙。他的故事也很有意思,志书记载他博学经史,却隐居不仕,居家教授生徒。凡有贵官游钓台,“必访侣”,劝其出仕,他却回答:“云台诸将,非不赫赫,今子孙无闻。吾鼻祖高风远韵,与富山桐水为流峙。某不敏,愿为贤子孙足矣。”他还曾经与谢翱等人雪夜登西台,击节哭祭文天祥。谢翱去世,他在钓台南岸买地安葬,并建亭纪念。可见这位子陵后裔继承了先祖的高风亮节。无怪乎他死后,门人私谥其“高节先生”。清康熙年间将他“入乡贤祠”,以嘉奖其:“国亡悲愤,忠也;居丧尽礼,孝也;立社为会,信也;买地殡友,义也。”如此忠、孝、信、义的乡贤,我们今天没有理由不缅怀他们。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同样适用于历代乡贤,那些曾经“入乡贤祠”的先贤,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古祠堂的消逝,早已不复存在,唯有尘封在典籍之中,但我想,历代乡贤的业迹、品行乃至精神,是今日桐庐人的宝贵财富,乡贤文化应该得到传承与弘扬。 |
原标题: 南宋时光是新诗(之二) |
作者:董利荣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