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火炉堂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11月29日 09:13:48 |
从1983年参军离家到温州,到如今已整整40年了。每到农历年边,我几乎都会回来省亲,记忆中,老家合村的火炉堂最让我留恋,过去是,现在仍然是。 火炉堂,是合村当地淳安腔调的土话,其实应该叫烤火房或烘火间。先搭上枯树根和干柴爿,火燃尽出碳后用于烤火取暖。我家的火炉堂距主屋有十来米光景,是用三孔砖砌的长6米宽5米高4米的一层单间。外墙刷水泥细沙,内墙是杉木衬板,人字形屋顶开了一个透气大天窗,门的右边还有用于空气流通的双排推门大窗户。地面正中位置是一个20公分高,一米五见方的水泥浇筑的框格,围在四周是好不容易淘来的“人民公社”时期木质长条靠背椅,连着屋顶的“8”字铁链子则用于挂茶壶。刚开始烧水壶是铝质的,质量真的不咋地。还没烧几次,水壶的把手就断了,壶嘴也变型漏水了。后来,老妈拿出了一只60年代紫铜带嘴茶壶。还别说,老物件就是皮实,虽然全身乌漆墨黑的,但真的经久耐用,直到现在我们都一直用它。 进门左侧墙边,整齐地码着劈好的木材和柴桩。对门墙壁上,挂着蓑衣笠帽、竹篮兜等极具沧桑感的老物件,还有一个有些年头、来自内蒙古的皮囊酒袋子。两边地上则摆着原生态的老竹根、树根。每张靠背椅下面都有一个带盖木头盒子,里面放着各种用于能够烘烤着吃的板栗、玉米、土豆、芋头、荸荠和番薯等山里土货。火炉上搁着铁条烘架,茶客们可以随意拿取,烘烤着吃。 围炉而坐的少则二三人,多时超过十人。平时也不是纯粹的烘火,因为还包含议事、谈天说地和喝茶嗑瓜子等其他功能。说议事无非就是诸如七里八乡一些规划及打算过来通个气,再听听我大哥的意见。而谈天说地的话题内容就纷杂了,当然也包括张家长李家短的。其实议事聊天时也是少不了喝茶的,用的茶倒不是太讲究,因为是冬季的缘故,我们很少用绿茶的,主要是红茶、饼茶之类的。大家人手一只大茶缸子,转着口子、呵着热气,茶香满喉。吃的东西就多了去了,有南瓜子、西瓜子、葵花子,也有花生、香榧和山核桃。不经意间随手将一小把瓜子壳丢进火炉里,“呲溜”一声响,伴着火光一闪,一股白烟冲天而上。顿时,满屋子都填满着特有的香气味。 散场时,我们先给每个客人的旧式铜质手提火熜里都添满炭火,让他们在返回家中的路上暖手,再在炉内余火里放上汤瓶灌子,炖上一把莲子栗子、黑豆黄豆、薏仁花生,或煲一个山药大骨头汤。第二天,我家餐桌上保准会多出一道味美的菜肴来。 “火炉烘起人情暖,柴灶烧来饭菜香。”门口那幅黄底红字对联,是我的同乡战友、原武警消防部队正师职大校、著名军旅诗人郭水华撰写的,这无疑陡然拉升了我家火炉堂的档次。 每每想起老家的火炉堂,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思起乡来。想必,自己真的已经老了。眼看着又到年底,自己也即将到点退休,我憧憬着再回老家烤火的时光。 |
原标题: 老家的火炉堂 |
作者:王勇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