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风骨(二)三国吴黄武四年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09月10日 09:29:13 |
“三国吴黄武四年”,即公元二二五年这个年份,对于桐庐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它是“桐庐建县之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吴国(229年~280年),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为孙吴。由于所统治地区又在三国东部,也称东吴。魏黄初二年(221年)八月,依附于曹魏的孙权,被曹丕册封为吴王。黄初三年(222年)十月,孙权宣布独立,改年号为“黄武”,成为独立的吴王国,和曹魏、 蜀汉三足鼎立。至黄武八年(229年)四月丙申(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改年号为黄龙。九月,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孙权乃成为一代东吴大帝。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杭州市富阳区)人。孙权的先祖,跟桐庐境内还有渊源。留下了天子岗、堂梓上等地名。 天子岗,位于今桐庐县江南镇境内,原名乌石山,因孙权的曾祖母葬于此而得名。 堂梓上是天子岗北坡的一处山岗,现为桐庐县江南镇彰坞村下辖自然村。 相传孙权的祖父孙钟是东汉有名的孝子,安葬其母赴天子岗时,抬棺于半山腰一棵大梓树下,正遇风雨交加,行进困难。抬棺之人正想休息,风水先生急忙阻止,要求大家“再堂一堂”(方言:熬一熬,坚持一下的意思),否则后辈难出天子。于是,众人一鼓作气,将棺材抬上天子岗安葬。“堂梓上”因此而得名。 另外,桐庐境内的珠山、晦(悔)岗(后被刘基更名为翙岗)等地名,都与此传说故事有关。 孙权被封为吴王时,尽管尚未称帝,却已开始加强吴国的治理。区划调整,增设县制,想必是其治国施政的举措之一。 桐庐之地,其时属吴郡富春县。吴郡,是东汉时期的郡名。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始置,从原会稽郡的钱塘江以西部分划出设吴郡,治所在原会稽郡的治所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而会稽郡仅保留钱塘江以东部分,徙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因而吴郡是包括今苏浙一带的广袤地区。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析富春县桐溪乡置桐庐县,仍属吴郡,为桐庐建县之始。”(《桐庐县志》)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其中“三国吴”即指三国时期的吴国,“黄武”是孙权宣布独立时设立的年号,“黄武四年”,黄武元年是222年,黄武四年即225年。到2025年,桐庐将迎来建县整整1800周年。 那么,当时为何取县名叫桐庐?《桐庐县志》有“县名考略”: 桐庐县命名由来有三说:一、以居桐溪地,因名桐庐(据《元和郡县志》);二、桐溪侧有大椅桐,垂条偃盖,荫蔽数亩,望之如庐,遂名桐庐(据《太平寰宇记》);三、昔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指桐为姓,故山名桐君,县名桐庐(据《方舆胜览》)。以持第三说者居多。 不光是桐庐,那时从富春县析出的县还有新城(新登)、建德、新昌(寿昌)等多个。据明代《万历严州府志》载: 桐庐县: 在府城东一百里,本汉富春县桐溪乡之地。孙权广(黄)武四年析置桐庐县,隶吴郡。又即桐溪置新城县,隋初废。仁寿中 复置,属睦州…… 建德县(附郭): 本东汉吴郡富春县地,吴孙权广(黄)武四年析建德县,隶吴郡,封其子皓为建德侯。 寿昌县: 在府城西南九十里,本汉富春县地,吴置新昌县,属吴郡。晋更名封(寿)昌…… 如此看来,当时的富春县,区域面积相当之大。 另外,富春县治究竟何在?根据《万历严州府志》也很存疑。其中《郡名(县附)》一节,有关于严州府别名的如下记载: 严州府: 曰严陵郡。治东五十里有富春山,严子陵耕钓处,因以名郡。 曰桐庐郡。治东一百里有桐君山,昔有异人指桐为姓,因以名郡。 富春郡。治本富春县地,又严陵山一名富春云。 而“建德县”居然“曰富春。汉始立富春县。” 关于富春县的设立及其名称由来,史书中有多种说法。在此不再深究。但显然它与今杭州市下辖的富阳、桐庐、建德三地均有渊源。其中富阳因沿用富字而得先天优势。 关于桐庐置县之初的史料,实在微乎其微。1991年版《桐庐县志》“大事记”中第一条: 三国 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析富春县桐溪乡置桐庐县,属吴郡,县治设漏江滩附近。 这是县志编纂者从历代志书中筛选出来的属于那段时期的唯一大事。其中一点重要信息就是“县治设漏江滩附近”。 漏江滩又称漏港滩、溜江滩,在今富春江水电站大坝之下。古时江水经上游七里滩流经此处一分为二,湍急下泻,如水漏注,因而得名。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漏港滩》一诗写得别有情趣:“此去严州只半程,一江分作二江横。忽惊洲背青山下,却有桅樯地上行。” 志书说县治在“漏江滩附近”,显然不是设在滩上。那么在何处? 民国《桐庐县志》在“城池”一节中载:“古城,在县西十五里。旧志称古城在县西二十五里,今孝泉乡漏港滩有故址。按:漏港滩距县治止十五里。吴黄武四年筑,隋开皇九年,并县入钱塘,废。仁寿二年,鸿胪寺丞苏伦置复于桐江西山庄。唐贞观二十年,移桐庐乡,改筑在县北十五里,即今旧县市。开元二十六年,复因水患移桐江口,即今县治,无城,有门四。” 这段记载告诉我们桐庐最早的县城即筑于漏港滩(应为附近)。现据考证应在今桐庐县城南街道湾里村古城自然村。 古城即位于富春江畔漏江滩附近,水陆交通便利。村庄居住村民仅二十余户,却称古城,必有渊源。据村中老人口述,村里以前确有古城墙,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毁灭。关于此地筑城设县治的辉煌历史,也已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之中。真是沧海桑田,曾经的县城,居然成了一个小村。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距今已近一千八百年。这是何其漫长的岁月。在这历史长河中,朝代更迭,时世变迁,桐庐县名,始终不变。 桐庐桐庐!亘古长存! |
原标题: 汉魏风骨(二)三国吴黄武四年 |
作者:董利荣 网络编辑:郑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