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君山传说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08月16日 08:34:49 |
董利荣 说桐庐的人文历史,有一个地方和一个人物注定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桐君山和桐君。 相传远古时代一位老者来到富春江与分水江交汇处的小山(姑且叫它东山)之上,结庐而居,采药治病。老人究竟来自何处,姓甚名谁?人们都不得而知。他每每采了草药之后,就在东山上桐树下的茅草庐内,煎药炼丹、研究药理、记录药性,又常常坐在桐树旁,义务为百姓诊病开药。人们问他姓名,老人笑而不答,指指身后那棵桐树,算是回答。于是,人们便尊称他为桐君。这座山的名字就叫桐君山。公元225年建县时,为了怀念感恩桐君老人,便用“桐庐”作为县名。从此,桐庐县域宛如桐君老人在桐树下所结之庐,理所当然地成了所有桐庐人的温馨家园。桐君老人,也毫无疑问成为桐庐人的精神偶像。 千百年来,桐君的故事,流传在桐庐民间的口口相传中,流传在历史文献典籍中,也流传在历代文人的诗文中。元代诗人俞颐轩镌刻在桐君山石崖上的五绝:“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讲述的就是这个美好的传说。 在历朝历代的文人眼中,桐君无疑是一个谜一样的仙人般人物,是一位大隐者。明朝孙纲的七绝《桐君》:“以桐为姓以庐名,世世代代是隐君。夺得一江风月处,至今不许别人分。”表达了对桐君崇高的敬意。 桐君究竟何姓何名?生卒于何年何月?从何来又何往?人们一概不知。即使关于他所处的时代,在典籍中也有三种说法: 其一,“黄帝时代说”。 此说以为桐君与少师、雷公等人均为黄帝的大臣。 《路史·黄帝纪上》:“(黄帝)命巫彭、桐君处方、盄饵、湔汗、刺治而人得以尽年。”(罗泌《路史》卷四,《四库全书》本) 徐春甫:“少师、桐君,为黄帝时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一《历代圣贤名医姓氏》) 《本草纲目》:“桐君,黄帝时臣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上·序例上) 《严州府志》:“或曰(桐君)黄帝时尝与巫咸同处方饵,未知是否?”(吕昌明《(续修)严州府志》卷十八·外志一,万历四十一年,据万历六年增刻本)。 其二,“唐尧时代说”。 此说称桐君为唐尧时代的大臣。 《世本》:“桐君,唐尧时臣,与巫咸同处方饵。” 其三,“上古时代说”。 此说认为桐君是上古时人,但时代不详。 《严州府志》:“上古桐君,不知何许人,亦莫详其姓字。尝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隈桐树下。其桐,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或有问其姓者,则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 以上说法,无论黄帝时期还是尧帝时期,抑或上古时代,都是遥远的古代。 三种说法之中流传最广,最为人取信的,是黄帝时期说。那时应该与小青龙遗址所处的年代相当,桐庐一带已经是人类聚居地,桐君受黄帝指派来此采药炼丹求医问道,也是合情合理的。 桐君的故事,甚至流传到了日本。13世纪末,日本医家惟宗时俊在《医家千字文》中,引用了我国隋唐之际的《本草抄义》一书中有关桐君的传说: 桐君每乘绛云之车,唤诸药精,悉遣其功能,因则附口录之,呼为《桐君药录》。 桐君是个神仙般的人物,几乎成为古代文人的共识。 元末明初桐庐著名学者徐舫在《桐君》一诗中写道: 古昔有仙君,结庐憩桐木。 问姓即指桐,采药秘仙箓。 无论是典籍中的“附口录之”,还是徐舫诗中的“采药秘仙箓”,都是指后人撰录的《桐君采药录》一书。桐君,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中药鼻祖”。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曾留下“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的诗句。意思是炎帝神农氏虽然咬嚼初尝发现了茶叶,但他还不懂得煎煮,但桐君不仅开始煎煮茶叶,而且还记录了茶叶的味性与功效。从咬嚼初尝到煎煮品尝,对茶叶的使用享用几乎有了革命性的突破。茶叶与水的结合是桐君的首创。茶汤的问世,使茶从最早的药用走向了日常的饮用。由此可见,如果说炎帝神农氏是茶祖,那么,桐君便是茶文化之始祖。桐庐乃至富春江流域堪称是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这一观点被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采纳,写入《杭州茶文化发展史》一书。尤其“桐君是知茶懂茶第一人”的观点,已广为传播。 桐君的传说,赋予这座如浮玉般精美的小山深厚的人文气息,让桐君山成为桐庐人心目中的一座圣山。这处药祖圣地已经成为桐庐的标志与象征。 古往今来,人们在桐君山上建造了桐君塔、桐君祠、江天极目阁、四望亭等建筑。“朱楼隔绿柳,白塔映青山。”已经成为代代桐庐人永恒的记忆。 |
原标题: 桐君山传说 |
作者: 网络编辑:郑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