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你究竟藏了多少诗?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08月15日 08:20:25 |
桐庐于公元225年建县,在近1800年的时光长河中,历代文人墨客为桐庐留下了7400余篇诗词华章,数量之多令人惊叹。北宋名臣范仲淹一气呵成,写下的《潇洒桐庐郡十绝》,更是为桐庐立下经久不衰的城市品牌。 透过诗词,我们仿佛打破了时空的桎梏,穿越千年的回响,一睹千百年前桐庐的模样。那里有“一折青山一扇屏”的秀美,有“千家起画楼”的繁华,有“笑上木兰舟”的生活情态……一篇篇诗词佳作以文字为镜头,将生动的历史风貌一一定格。 桐庐的诗词,诗词的桐庐,早已在岁月里凝结为一体,自古来,说不尽。 桐庐山水与诗的邂逅 1600多年前的早秋,微寒清冷,孤独的旅人谢灵运泛舟南下,开始了他前往温州永嘉郡的贬谪之旅。久病缠身加上官场失意,此时的他只觉无限伤感,一股浓浓的羁旅之情油然而生,心想,那就不妨好好欣赏这沿途的风景吧。 行至桐庐境内,眼前的风光让素爱山水的谢灵运顿有所感,诗兴大作。在石关亭见一轮月影高远孤悬,在桐庐口感受“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的澄净,在七里濑目睹急流飞逝的江水,看落日余晖。一番富春江“深度游”后,谢公挥笔写下《夜发石关亭》《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七里濑》等四首山水诗作。 或许,政治挫败感使得谢灵运无所适从,但好在山水自带的疗愈效果,让其得以抒怀畅意,消解几分悲怨的心绪。于是,我们看到,从“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的景物描写到“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的怀古抒情,这四首虽是谢灵运在山水诗创作上的小试牛刀之作,但确实达到了情景理圆融无碍的高超境界。可见,桐庐山水与谢灵运诗早已密不可分。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谢灵运最早写山水诗是在富春江上,又在诗中最早提到“桐庐”的地名,因而,将桐庐称之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也是理所应当。 如果说,谢灵运为推介桐庐风光开了个好头,那么真正让桐庐声名远播的要属安吉人吴均所创的《与朱元思书》。他一定未曾想过,在激动之余给好友写去的这篇见闻,却在后世吟诵不息,无形中成了送给桐庐的绝佳旅游推介词。尤其是一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评价,简洁而传神,让无数人为之心驰神往。 自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始,桐庐的诗词文化次第绽放,绚烂盛发,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留下的名篇佳作,早已悄然融入桐庐的人文血脉之中。 三“独”成就诗意桐庐 来过桐庐的诗人究竟有多少?这个数据已然无法准确考证。但从留下的诗篇佳作来看,仅唐代,就有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维、张继等90多位著名诗人来过并留下墨迹,后世各代来此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让人不禁追问,为何桐庐能吸引那么多诗人慕名前来? 究其原因,县内知名作家、学者董利荣将其精准地概括为三“独”,一是“天下独绝”的自然风光;二是得天独厚的水上交通;三是独领风骚的严子陵钓台。 从“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到“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再到“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在中国诗词史的序列中,总能找到潇洒桐庐风光无限的印记。 诗人们都清楚,富春江山水最美的一段就在桐庐境内,这颗坐落于奇山异水间的明珠自然是道不尽也赞不完。 水是景色风物,也是交运通道。桐庐县城地处富春江、分水江交汇之地,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尤其在南宋时期,两江的水运地位陡然提升,严州府治及所辖各县乃至徽州、江西、福建等地,唯有必经桐庐才能进到都城杭州。 杨万里写下的五言律诗《舟过桐庐》,生动记录了当时桐庐江岸的忙碌热闹之景,诗中有云:“近县人人喜,来船岸岸移。”南宋名臣赵鼎用一句“合江亭下多客舟”,还原了县城因水而兴的繁华景象。可见,发达的水上交通为古人的“到此一游”提供了极大便利。 再来说人。东汉严子陵为成就皇帝惜才之名,寻到富春江上游的富春山垂钓耕作终老林泉,成为历代文人的精神偶像,严子陵钓台也成了朝圣之地。 范仲淹用一句“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盛赞严光风骨,并在桐庐郡为官时开启了以政府名义修建严子陵祠堂的先河。陆游更是对严光情有独钟,曾作诗自嘲,“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表达自己的崇高敬意。严光高风亮节的形象,成为桐庐隐逸文化最鲜明的注脚,自宋《严陵集》至民国时期《严陵钓台志》,各种咏严子陵钓台的诗集就达十余种。 2015年6月,富春江桐庐段被授予“唐诗西路”称号。近年来,桐庐相继创成“中国诗歌之乡”和“中华诗词之县”,“潇洒桐庐”的城市金名片愈发耀眼。流淌着诗词文脉的桐庐,又该以何种面貌与当下的时代相遇,织就更鲜活的诗意画卷? 诗与城的延续 如今,诗词之于桐庐的意义不断拓展。 它是景观,是浸润满城山水的“潮流单品”;它是文化,也是育人育己的一剂良方;它是创作,但绝不是一小部分人的文学活动。在桐庐,诗词正从厚重的历史中缓缓走来,不断走近人们眼前,走进千家万户,化作生活的模样。 自古以来,桐庐本土诗人辈出,唐代有方干、施肩吾、徐凝等大家,其后各代又有徐舫、姚夔、袁昶、臧承宣、臧槐等名家。着眼当下,有人可能会好奇,还有桐庐人在写诗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去年的富春江桂冠诗歌奖全国创作大赛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新生代的桐庐诗人不断涌现,从小学生到高三学子,从专职作家到业余爱好者,更有原桐庐玩具厂厂长叶小平,将朴素的父爱和对生活的观察都融入了诗篇之中,诗人舒羽创作诗集《结庐在桐庐——十四行诗20首》……一位位写诗的人,用行动向我们昭示,诗词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珍藏品,而是人人触手可及的表达方式。 近年来,陆春祥书院、舒羽山房·国际写作中心等艺术家工作室先后落户;清华诗社、复旦诗社、南山诗社等高校诗社不定期来桐开展研读和交流,诗词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诗词作品数量不断增加、质量档次不断提升,有力助推了桐庐“新时代文化名县”建设。 诗词之风还吹进了学校、乡村、景区、机关、企业、社区,借助诗词讲座、吟诵活动、书画雅集、征文创作等活动,打造各具特色的诗化环境。除了软环境,还有可感可及的诗词景观。漫步在桐庐街头,诗人雕像、板块浮雕、游步道足迹诗句等串联成线,处处都能发现诗词元素的印记,形成“一步一诗”的独特韵味。 此外,在“诗词+”“文化+”的融合之路上,桐庐适时推出了“诗词菜单”“诗意包装”“诗香民宿”等文创产品,持续深化“诗词村”“艺术村”“百匠村”等载体建设,吸引更多诗人、艺术家、艺术机构、文创人才来“诗乡”投资创业。 千年诗篇,默然胜辩;文化之脉,生生不息。时光是个说故事的旅人,这座城与诗词的联结,还在翻开一页页崭新的篇章,向世人娓娓道来。 |
原标题: 桐庐,你究竟藏了多少诗? |
作者: 网络编辑:郑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