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民国往事(三)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05月31日 09:18:24 |
董利荣 红色记忆 桐庐的民国记忆,有着很深的红色成分。 如下这些红色事件,值得永久载入史册: 民国16年(1928年) 8月,共产党员曹仲兰主持建立分水县第一个中共组织——分水支部。 民国17年(1928年) 5月,中共浙西特委委员周洒秋、傅以和在桐庐惠宾旅馆,召开遂昌、於潜、分水、昌化和宁国蓬山地区党组织负责人紧急会议,部署工农武装建设。 民国18年(1929年) 夏初,中共分水区委成立。陆续建立查坞、岩坞、印渚、塘源、大五管、贺州、分城7个支部。 秋,中共分水区委领导农民,恢复北伐战争时期建立的农民协会,开展“二五”减租斗争。 民国19年(1930年) 10月17日,毕浦一带农民150多人,在中共永安区委领导下,举行武装暴动。暴动队员烧毁毕浦警察所和高利盘剥农民的“源隆”店,并向分水县城进发。暴动队至逻浦场,遭分水警察堵击,撤回上王家解散隐蔽。18日,儒桥一带农民百余人举行暴动,收缴当地豪绅地主武器,焚毁恶霸地主房屋。19日,省防军两个连进驻分水县,镇压暴动农民,残杀8人,逮捕79人。 民国20年(1931年) 2月1日,中共浙西特委委员赵坤组织工人、农民百余人,在城下举行暴动,焚毁两家奸商店铺,将店铺内物资分给穷人。 民国28年(1939年) 3月20日,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身份,视察东南各省抗日前线,途经分水,夜宿东溪陈伯顺家。次日,周恩来前往天目山,25日返回分水,26日抵桐庐,在县政府大礼堂作抗日演讲后,乘船至窄溪,辗转去绍兴。 秋,共产党员王大田至桐庐发展党组织。12月底,建立中共桐庐县政工队支部。 民国37年(1948年) 9月,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简称金萧支队)在四管乡建立后勤基地。 民国38年(1949年) 3月1日,金萧支队建立中共江西县工作委员会。15日,成立江西县政府,下辖桐分、桐建、建分、淳建4个区。 4月30日,项雷率金萧支队第四大队,会合当地游击队天目大队,解放分水县城。 5月6日,江东县窄溪区政府人员和区武工队,在周挺率领下进入桐庐县城,桐庐宣告解放。 以上红色事件,都留存在桐庐县志和档案资料中,而桐庐更多的红色记忆,留存在亲历民国时期人士的回忆录中,留存在桐庐的山水之间。 桐庐、分水最值得铭记的红色记忆,莫过于1949年4月30日分水解放和5月6日桐庐解放。从2012年起,桐庐县委县政府将5月6日确定为“桐庐百姓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此又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欢乐百姓日,幸福桐庐人。”成了桐庐市民最引以为傲的节日。 名人轶事 民国时期,多位名人与桐庐多有交集,留下不少轶事趣闻,择其数位概述之。 马一浮(1883年~1967年),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马一浮的岳父汤寿潜(1856年~1917年)是首任浙江军政府都督,晚清立宪派的领袖人物。汤寿潜临终时留下遗言,希望能安葬于阳山之地。其后人即溯富春江分水江而上,将他的墓地选在桐庐阳山畈前的河头上。如今汤寿潜墓已迁建于横村镇阳山畈村的桃花林中。马一浮先生追慕岳父汤寿潜恩徳,曾在墓旁建有汤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全面发动侵华战争。马一浮即由杭城避居桐庐。由于时局越来越吃紧,当年深秋马一浮应时任素南乡吴山中心学校美术教员黄宾鸿之邀,由阳山畈避居深山船形岭(现属横村镇凤联村)。路过大岭亭入座,偶见壁上用木炭写有小诗四句:“山上有好水,平地有好花,好花年年有,同栈不在乎。”马一浮猜测这是出自农夫之手。认为最后一句的“同栈”系“铜钱”之误,便把它改为“铜钱何足兮”,并大加赞赏作者不凡的胸襟。 丰子恺(1898年~1975年),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浙江桐乡人。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中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马一浮避居桐庐时,写信邀请丰子恺前来避居。于是丰子恺携一家老少十余人,逃离故土桐乡石门湾,经杭州乘船赴桐庐。在河头上盛氏新宅寓居近一月。离别时又将老岳母托付给当时在吴山小学任美术教员的凤联船形岭村人黄宾鸿照料。这些珍贵的故事,都留存在丰子恺那篇著名的长文《桐庐负暄》中。丰子恺流寓过的那座屋子,也依然留存在今横村镇城东村中。前些年为写《独领风骚是横村》一文,我专程前往拜谒,屋子和院落经过八十余年风雨沧桑,显得斑驳老旧,在近旁的新式民宅反衬之下,并不起眼。幸有横村镇政府和桐乡丰子恺纪念馆于2017年底共同树立的石碑,还能告诉你这座宅院昔日的风光。 |
原标题: 桐庐民国往事(三) |
作者: 网络编辑:郑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