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盏“红汤”发源于桐庐!刘伯温都曾“点赞”!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05月31日 08:57:37 |
“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高山之上,清风、云雾滋养出的茶叶品质格外“优秀”。桐庐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恰好为茶叶种植提供了天然的温床。在桐庐,除了绿茶翘楚——雪水云绿,“元老级”红茶——“芦茨红”也独具特色,一起来了解“芦茨红”的“前世今生”。 “前世”受刘基点拨 传扬走红 芦茨生产红茶历史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距今已有670余年的历史,于元末至正年间得名。 传说刘伯温在桐庐隐居期间(1341-1344),曾专程到钓台瞻仰了东台与西台,后到芦茨村拜访方干贤士的后裔,并留宿一晚与其促膝畅谈。结果主人把一堆放在楼上的鲜叶忘了做,第二天起早发现叶子都焦边了,很感可惜,但闻闻香味不错,心想就干脆把它揉一把烘烘干留着自己吃。岂料在烘茶时透发的奇香熏醒了在楼上酣睡的刘伯温,出于好奇让主人泡之,水色红亮、香奇味甘。饮之赞曰:“这茶如此香,如此红,真乃天赐也。”当时主人听之为“芦茨香”“芦茨红”。 刘伯温又道:“你为人厚道,尚礼仪,儿孙会得功名,因这茶汤红亮,预示有瑞气。”几年后其子果然高中,衣锦还乡,应验了刘伯温的一句吉言。此事自此传扬,引得家家都争着做一把这汤色会变得红艳艳的茶,以图个鸿运高照。“芦茨红”就这样传扬走红,以至清、民国为国内畅销的内销茶。曾闻名遐迩,引得绍兴茶商的云集,后为“越红”之上品。 “今生”经后人研究 正“元老”之名 时间来到六十多年前,那时年轻的国家高级农艺师卢心寄刚参加工作,来到芦茨做茶资源调查,闲谈时从当地老农那听来了这则传说,当时便已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2008年,75岁的卢心寄做起了红茶研制,回忆起这则传说,便根据传说将手中红茶定名为“芦茨红”,也将传说整理发表了出去。 2014年,茶界资深专家王家斌给卢心寄来函:“桐庐红茶是由刘基点拨而扬名,而中国‘红茶’一词,出自刘基著作的《多能鄙事》一书,两者的关系很值得研究。”在刘基的《多能鄙事》中,有关“红茶”两字的记载的原文如下:“兰膏茶:上等红茶研细,一两为率。先将好酥一两半溶化,倾入茶末内,不住手搅。夏月渐渐添水搅。水不可多添,只一二匙尖足矣。频添无妨,务要搅匀直至雪白为度。冬月渐添滚汤搅,春秋添温汤。入盐些少。”“酥签茶:好酥于银石器内溶化,倾入红茶末搅匀旋旋添汤,搅成稀膏。散在盏内,却以沸汤浇供之。茶於酥相客多少,用桓酥多方为佳,四时皆用汤造。冬月造在风炉上。” 2016年4月,《浙江桐庐“芦茨红茶”寻根溯源研究课题》研讨会在杭州举行,经大量的资料查阅、论文编纂,来自茶届的重量级专家学者们严谨考证后,慎重得出了结论——桐庐“芦茨红茶”始于元末时期的1341-1344年间,即芦茨是中国红茶可考的最早生产地,或者叫发源地。 “今生”不断改进工艺 成为“浙江名红茶” 2009年,在卢心寄主持下,达然牌“芦茨红”茶正式面市。 达然牌“芦茨红”坚守传统制作工艺,采青选取芦茨区域600米海拔以上无污染生态茶园原料,不施农药,坚守“五不采”:露水茶不采、雨水茶不采、阴山茶不采、平地茶不采、虫伤芽不采,以一芽为珍、一芽一叶未展至二叶为好。须以指腹轻轻掰断茶杆,不得以指甲掐断、刀片割断。 严格把控制作工艺主要关键控制点:薄摊凉青、适度萎凋(日光)、适中揉捻、轻度发酵、初烘保质、复烘提香。 经此制作出的“芦茨红”红汤红叶,形细紧、色乌润、显金毫,闻起来有浓郁奶油香,泡汤后蜜甜香、花果香馥郁,茶汤色如琥珀,汤色滋味五杯不逊,口感鲜爽醇厚,齿颊留香,用透明玻璃茶具(或白色瓷茶具)冲泡,杯边金圏闪亮,更有观赏性。 十几年里,卢心寄不断改进工艺。 在三次获得浙茶杯红茶评选金奖后,“芦茨红”被授予“浙江名红茶”称号,而“芦茨红”茶制作技艺也于2018年被列入县级非遗。“芦茨红”得以站在更高的舞台,向世人展示着古老的红茶香。 如今,“芦茨红”还跨界搭档“红曲”,创新出品“红曲红茶”,让中药红曲与红茶结合,把传统中医药健康理念、健康药材与日常饮茶习惯结合,非常值得一试。 (记者 戴江影/整理 通讯员 李馨恬/摄) |
原标题: 这盏“红汤”发源于桐庐!刘伯温都曾“点赞”! |
作者:记者 戴江影/整理 通讯员 李馨恬/摄 网络编辑:郑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