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七里泷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03月06日 08:45:01 |
■ 卢炳根 富春江七里泷, 是当年我们扬州水校1969届320毕业生入职水电十二工程局首站,我们全部下沉到一线班组当工人,工种遍布架子工、木工、钢筋工、电焊工、开挖工和浇捣工等工种。 1974年2月,我调回家乡的一家火力发电厂工作。半个世纪后的一个深秋之日,我终于重回曾经青春燃烧的富春江七里泷。 昔日大洋坪低矮的工棚,早已成为历史博物馆的书页,替代的是平整宽敞的大街,商家店铺毗邻栉比,顾客盈门。当年的黄坡岭机关大院处,已被时下大企业的高楼大厦占据。扑入眼帘的,是匆匆忙忙行走在镇上的人,他们的衣衫有了更丰富的色彩,不再是统一的工装裤衫。私家车沿街有序而泊,A字牌照的出租车,也在匆忙中穿镇而过。 富春江七里泷的变化,还写在富春江的碧水上。我在此上班的时候,星期天常去严子陵钓台游玩,是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徒步走去的;而今天则可以从集散码头坐着宽敞舒适的大型游船,一边欣赏两岸如画的风景,一边感受江水跳动的脉搏,沿江而上向钓台驶去。 客轮溯江而上,两岸秀岭连绵,翠冈重叠,千仞石壁,临江卓立;江水波光粼粼,垂溪击石,淙淙作声。时有鸟雀飞过悠扬成韵。正如唐代诗人李白所描绘的:人在明镜中走,鸟在画屏里飞。 约摸二十多分钟的水程,游船停靠钓台景点,然后大家拾级而上,分两径就可以轻松登上东西钓台,居高临下,模拟当年的严子陵,扬竿垂钓,收获大“遇”。 是鱼,还是遇(机遇),这有待你随缘高照、捕获吉星。 回想我在七里泷工作的那个时候,业余文化生活枯燥乏味。别说看不到电视,就连捧个半导体听听评书,也十分稀罕了。师傅们下班回来,就搬来一张小桌子,在工棚门口摆出了“楚河汉界”的战盘,来几场兵进马跳的厮杀,当局者沉着冷静执子,旁观者一言不发观棋,等到一方将一军杀死对方后,西方落日余晖已尽,该是食堂开饭之时。我跟着师傅们鱼贯而入,被一阵饭菜之香俘虏,也在饭盒与勺子的碰撞之中,一天的工作疲劳也消失殆尽。 今天的富春江镇容美观,酒店音乐厅舞厅茶室书吧比比皆是,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年轻人再也不愁找不到娱乐休闲的场所。菜场供应充足,鸡鸭鱼肉,蔬菜水果,应有尽有,价格适民,市民生活幸福指数在逐步提升。 此刻我忽然想起,当年曾经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工人师傅们。时隔半个世纪之久,当年的潘班长、曹师傅等,现在何处?曾经抗美援朝的谢师傅、下放班组劳动的工程局的肖副局长,你们又在何处?我不得而知,只记得你们曾经为国家水电事业的无私奉献。 夜晚我在同学的陪同下,来到万盏灯火的江边,匆忙一天的市民,三三两两沿江道漫步,谈笑风生,开启了一天慢生活的节奏,显得十分惬意和轻松。这个时候,电厂的师傅们,仍在岗位上认真值守,精心操盘,为千家万户提供光明的保障。此刻我内心不禁想起,我在水电施工、火力发电和电网供电的岗位上曾经青春燃烧的岁月。弹指一挥间,往事已经写进了我的电力人生档案中。 曾经的我们,和今天的新老桐庐人,一起为“诗乡画城·潇洒桐庐”增光添彩。 愿明天的富春江镇更加富有,更加春光明媚。 |
原标题: 重回七里泷 |
作者: 网络编辑:俞俊 |